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雍姬论     
昔郑厉公使雍纠杀蔡仲。纠妻雍姬知其谋以告蔡仲。仲于是乎杀雍纠。或谓雍姬虽救其父而杀其夫。非妇道所宜出也。吾谓雍姬之处此实难。以告。则父杀其夫。即不啻自杀其夫。不告。则夫杀其父。即不啻自杀其父。虽在仁人君子。无两全之道也。无已。则惟视其心之所安耳。夫父。生我者也。天显之亲也。夫妻以人合者也。敌体也。虽夫为妻纲。与父为子纲。在平时为并重。而当乎以夫谋杀其父。事变非常。祸机迫促。有不能迁就调停稍缓须臾之势。雍姬于是时既以父与夫孰亲为问得其母之  相似文献   

2.
交相取则散者以渐而复聚。聚散攻取。分合同异。一距之间。莫不依于天然之原则。而莫能轶出于常轨之外。诗所谓有物有则也。有则之谓大顺。大顺之谓信。顺时乘位。毫无容心于其间。何妄为。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象。不失吾常。原注、散而归于太虚。复其絪缊之本体。非消灭也。聚而为庶物之生。自絪缊之常  相似文献   

3.
墨子通释     
第一卷第三篇亲士孙诒让曰此篇所论大抵尚贤篇之馀义后人以其诗论尚正与儒家言近遂举以冠首拟不当为第一篇也入国而不存其士则忘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存恤问也急谓当务之急缓谓怠缓缓其君优言后其君忘国原本作亡国今据下文忘士正之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尝有也非贤无急谓自尚贤以外别无急务甚言尚贤之急也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文公晋君名重耳为父所逐徧厯各国归而为诸侯盟主正匡正也桓公去国而霸诸侯桓公齐君名小白齐乱出奔莒归用管仲而霸诸诸侯  相似文献   

4.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吾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5.
独行洪先生者余塾师李先生啸溪其及门弟子也。先生字秋浦。尝扶杖过塾。侃侃谈节义。酒后益激昂。挺身端坐。望之俨然。同治甲戌礼培絻十龄犹忆其论治心之学云。朱子言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今年且七十恍惚。洪先生声容气岸如对案提撕亲接其警惕夷考其行谊。是殆狷者之流。而圣人之徒与始先生与曾文正读书邑之东皋书院。文正恂  相似文献   

6.
<正> 不憾我不见古人,憾古人不见我。闻者以为夸语耳,而孰有知共然者?古人之事,可涕可笑、可亲可畏者,则已有传书,而吾得而闻之,以送吾怀,不见可矣。我历风雨晦明于百年之内者,有足令古人涕者焉,有足令古人笑者焉。我之敷心、肾、肺、肠以与物相酢者,非古人不知其可亲也,非古人不知其可畏也。而古人往矣,无能见也。此陈正字所为念天地之悠悠者也。  相似文献   

7.
朱熹作《中庸章句》是对《中庸》这一"孔门传授心法"做出诠释,以接续尧、舜、禹至孔、孟以"心"为核心的传道系统。所以,朱熹《中庸章句》讲圣人道统所传之"道"在于"心";以心的"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解读"中庸"之"中";既讲"性即理",又讲"心具众理";讲心之"未发","天下之理皆由此出";讲"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讲"以尊德性为主","非存心无以致知"。具有较多的"心学"内涵,包含了许多与陆九渊"心学"相一致同时又有所差异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正> 中国古典哲学中有主静与主动的论争。这主静与主动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宇宙观上的动静问题,二是人生观上的动静问题。主静思想是老子首先提出的。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是谓复命。”(《老子》十六章)认为人生应该守静,而芸芸的万物亦皆复归于静。王弼提出“静非对动者也”的观点,认为“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  相似文献   

9.
余獲交刘君明荪有年。明荪为言其所学与其所以为人。多得力于其从兄觏笙先生之教。因得询先生生平志行。而读其所著述。悉与其乡唐佛塵才常。谭复生嗣同。交素笃。然所见不尽同。清光绪丁酉戊戌之交。谭唐怵于外侮之凭陵。冀有以振厉国人而新其耳目。与湘督学使者江先生标。倡办湘报。属先生作原群上下篇。稿出、则以所见与相凿枘。屏弗录。今读其文。所谓私乎名。名轧名。私乎利。利轧利。君子恃  相似文献   

10.
正谊明道说     
董仲舒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宋儒尝称之。此卽宋儒之学与孔孟之道所由分歧之径路也董生之言盖出于管子云。贤人之身其行也忘其有名也。王主之行其道也忘其成功也此言忘计功名与董生不谋功利之意同然管与董。但言忘计不谋而已。非谓谊明道无功利之相副也。及至宋儒乃言存理遏欲。言无欲则静专动直。言人欲净尽。天理流行此则鞭辟向里。专为中人以上说法  相似文献   

11.
与朱熹“仁义未尝不利”讲仁义并不排斥利但反对“利心”一样,王阳明极力反对当时的“功利之心”,并且推崇董仲舒所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反对“谋其利”“计其功”,同时又讲“良知只在声色货利上用功”,并不排斥声色货利.但是,朱熹并不赞同主动求利,而王阳明则赞同在致得良知的前提下,对于声色货利的追求,并不反对主动求利,因而与朱熹有所差别.尤其是,王阳明还明确讲“使在我果无功利之心,虽钱谷兵甲,搬柴运水,何往而非实学”?又讲“果能于此处调停得心体无累,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讲“四民异业而同道”,对工商多有肯定,显然较朱熹有了一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前曾就影印的容与堂刊本李卓吾评《水浒传》,论证其评不是出自李卓吾,而为叶昼假李卓吾之名以行者。今复就当时影印之李卓吾《史纲评要》一书,论证其为吴从先所撰,而非出自李卓吾。不过,前者假李卓吾之名,是由别人指出的,而后者,则吴从先自己即已直言不讳,今天不能再让其久假而不归了。《史纲评要》是吴从先假李卓吾之名以行,他在  相似文献   

13.
自古能任天下之事者。必先得天下之心。得天下之心然后惟所欲为而无不如意。故谋所以裕国者。不恃吾文告之密。而恃吾恻怛之诚。谋所以强国者。不恃吾督促之严。而恃吾爱护之切。令修于庭户之间。而风行于千里之外。必其醖釀者深。而非一朝一夕之所能致也夫子答子贡问政。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训曰。之矣云者。言先须民信也盖民以食为天。非足食何以禦凶年。民以兵卫国。非足兵何以扞外侮。況天灾流行。水旱且与兵燹之灾同至。不有以足之。如竭蹶何哉。虽然。足固未易言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此恒理也。然试号于众曰。尔  相似文献   

14.
瓠落的文学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子谓庄子日:“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相似文献   

15.
<正> 王学以良知说为其主干。在王阳明那里,良知既以“理”为内容,又具有“吾心”的形式,它在总体上表现为普遍之理与个体之心(吾心)的合一。理作为良知(主体意识)的普遍性规定,既是指封建的义理(天理),又兼有一般的理智之意,而作为个体性规定的吾心,则主要与主体的意志、情感等相联系。这样,良知在其展开过程中,即逻辑地涉及到了意志与理智的关系。志(意志)知(理智)之辨,构成了王学的重要主题,而后者又在理论上与道德行为中的自愿原则与自觉原则等有着内在的联系,并对王学本身的演变及近代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多年来,王学的研究者虽然对良知本身作了种种细致的分析,但却未能进一步考察良知说在志知之辨中的逻辑展开,这就多少妨碍了对王学的深入把握。本文拟在时贤研究的基础上,从志知之辨的角度,对王学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16.
思问录内篇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之道焉。耳观盥而不荐非荐之时。然而必盥也观我生君子而后可无咎。观其生君子而后可无咎不然咎矣。内不见已外不见入。而后得所止焉。其为天理也孤矣。忧世之将剥而不与尝试非与臣言忠与子言孝。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以为德。则且与之为婴儿。知之益明而益困矣。艮观同道故君子尤难言之。按艮观同道。君子之行止在乎心之一动一静而为行为止。但心之一动一静必  相似文献   

17.
本社纪事     
天地既命我為人。寸心未死。亦心於飢不可得而食。寒不可得而衣者。留吾意焉。聖賢之言。皆不可食。不可衣者也。今之讀書者、以之為飢之食。寒之衣。是以聖賢之言。为俗髠妖巫之科儀符咒也。哀哉。  相似文献   

18.
四海无家一腐儒用薑斋诗賸稿成句此生长住五经郛时雍虞夏忽没矣屡空渊骞其庶乎悟道不谈齐物论思问录内篇云一动一静阖辟之谓也至诚无息阖与辟皆动也废然之静委其身心则息而心死矣人莫悲於心死庄生其自道矣乎随身只有勘书图知先行後难征信又云佛老之初皆立体而废用君子则致曲有诚诚立而用自行逮其用也左右逢原而皆其真体故知先行后之说非所敢信也正学途原佛老殊其一  相似文献   

19.
管子学商■     
第四篇内业内业者管子内圣之功实一切功业之所本也与心术白心各篇相表里.凡物之精比则为生。比合也阴阳二气氤氲欣合而物由此生易云精氣为物礼云二气之精五行之英妙合而凝又易■辞云天地氤氲万物化醕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无非教也.原本比作此丁氏注作化皆误今正。下生五谷上为列星。五谷人所食稻粱麦黍稷也列星古义二十八经星五纬星皆以五行之英配之稻为土精麦为金稷火精粱木精黍  相似文献   

20.
墨子通释     
天志上篇心之所之谓之志.天志谓以天之心为心也.此承法仪言之.既以天为仪.即当以天志为志也.子墨子言曰。偁子墨子言曰者.慎重揭举其师说以诏当世也.盖墨子当时但以口说.而弟子记之.此为第一章.今天下之土君子知小而不知大。天至大.国次之.家次之.身又次之.由家国而推之天.即小以知大也.何以知之以其处家者知之。家视国为小.故立论自家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