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早就提出:读《诗》要“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2000多年来,真正响应的人不多。可喜的是这种局面近几十年来渐有改观。草木虫鸟是一种文化,《诗经》是中国草木虫鸟文化的源头。草木虫鸟是一种科学,《诗经》是中国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诗经中的草木虫鸟不但具有比兴的作用,而且显示了当时科学的水平、自然的本貌,成为珍贵的科技史料、自然史料。《诗经》不仅是研究周代政治、军事、经济的重要典籍,亦是研究周代科学技术、文化民俗和自然景物的重要文献。它是名副其实的上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孔夫子在2500多年前,对《诗经》…  相似文献   

2.
漫议裹足     
翻开世界文明史,曾有过两大畸形文化现象:一是男人做宦官,东西方均有;二是女人缠足,则是中国的“特产”。然而,查遍经史典籍,并没有女人裹足的记载。事实上,五代以前,女子是不裹足的。据《杂事秘辛》载,汉代保林吴姁。“足长八寸,胫跗丰艳,底平趾敛”,《唐诗记事》也记载着段成式描写妓女醉酒后斗殴情景时,有《光风亭夜宴》诗云:“掷履仙凫起,扯衣蝴蝶飘”,是说鞋有野鸭子太。另据《太平御览》记  相似文献   

3.
《关雎》是“诗经”三百零五篇的首篇。因此,历代人们研习《诗经》,必自此篇开始。对它的解读纷纭杂陈,见仁见智,不胜枚举。方玉润((诗经原始》云:“取冠《三百》,真绝唱也。”《关雎》是一首爱情诗,抒发了青年男子对河边采荇菜的美丽姑娘的思恋深情。原诗分三章,各章诗句有多有少,不够整齐,郑玄分为五章,每章四句,形成整齐的章句结构,后代研究者多从之。  相似文献   

4.
董晔  李妍妍 《唐都学刊》2006,22(3):131-134
孔子在《论语》中用“思无邪”对《诗经》作了整体性的评价。毋庸置疑的是,无论后人对“思无邪”作何种解释,它的意思仍是说:《诗经》中的所有篇章都合乎孔子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由于《诗经》的内容和思想倾向相当复杂,所以要想准确把握孔子之“思无邪”、“一言以蔽之”的原因,就必须考察其在《诗经》和《论语》中所处的不同文化语境,以及由此造成的两种含义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5.
万小丽 《学术交流》2004,(8):146-149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有着非凡的艺术成就,其中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在《诗经》以前,虽然也有诗歌存在,但还谈不到人物形象的塑造,因此《诗经》情歌人物形象的塑造就诗经时代而言,它的艺术手法是相当高超的,表现为:心理活动的描写、撷取典型的生活场景、简洁的对白和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6.
《诗经》中的“兮”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兮字是《诗经》中典型的咏叹词。《说文》云:“兮,语所稽也。”段玉裁注:“语于此少驻也。”刘勰认为:“语之余声。”《诗经》时代兮的读音或以为入支部,或以为入歌部。前者从段玉裁的《六书音均表》直至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附表都是如此。但段氏又说“第十七部(即歌部)  相似文献   

7.
风俗视角与《诗经》的还原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元英 《唐都学刊》2001,17(4):64-66
《诗经》因为被罩以神圣的光环而掩盖了它的原貌,也蒙受了种种附会和曲解。从风俗视角可以梳理出《诗经》文化背景的两个重要特征“诗以言志”的习尚和“礼乐救化”的传统,有助于对《诗经》的还原阐释,风俗视角还能使读者领略到《诗经》所展示的鲜活多彩的风俗画卷,感受“天籁之音”的艺术魅力,有利于《诗经》去圣返俗。  相似文献   

8.
“寤言不寐,愿言则嚏”为《诗经》“邶风“终风”中的诗句,“嚏”这一生理现象早在古老的周代,即被当作一种前兆迷信,为人们所信仰,并渐成民俗,表示思人之意。自《终风》之后,喷嚏入诗者甚多,大都成功地表现了情人、友人、亲人之间,极为丰富、深沉的感情世界和复杂心态,而且各具干秋,从而给文学描写凭添了新奇色彩。  相似文献   

9.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也是一部研究先秦时代婚姻家庭问题的珍贵史料。本文根据有关古代婚俗著作的论述 ,结合《诗经》所提供的材料线索 ,对先秦的婚礼、婚姻制度以及相关的一些习俗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先秦贵族婚礼有六道手续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先秦的婚姻制度除一夫一妻制和媵妾制等主流外 ,还有“群婚制”、“内婚制”、“收继制”等特殊形式。先秦的婚礼制度表现出了先秦婚俗文化的多元性 ,在《诗经》中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近读黎子耀先生之《周易秘义》,觉得许多问题难以索解,须加讨论,才能明了。这里就先把我的一点意见写出。黎先生说:“《诗经》为阴阳五行之诗,”他是这样解释的:“关”字表示阴性,象征弓;“键”字表示阳性,象征矢,即箭。接着黎先生将这“关键”一辞的属性阐发。《诗经》的第一篇是《关睢》。《关睢》的第一章开头是“关关睢鸠”四字。这四字一般解释是:睢鸠是一种鸟,关关是它的鸣声。睢鸠在关关地叫,在黄河中的沙洲上。这两句《毛传》云:“兴也。”引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淑女以配君子。我看:这样的解释与理解“关关”,是合理与正确的。  相似文献   

11.
李清文  李志辉 《学术交流》2003,(11):144-147
行役是《诗经》时代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诗经》“行役诗”是表现行役者非人生活,抒发行役者哀伤怨愤情感的作品。动乱的时代是产生此类诗歌的社会根源。浓郁的悲剧性和强烈的“奔进”表情法使《诗经》“行役诗”具有鲜明的审美特质,给读者以沉重的美感,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诗经》学研究史上,宋代的《诗经》研究是一大高峰,可称名家辈出,著作如林,而且不少著作和学说大多流传至今。朱熹是宋代诗学两大派———宋学派(或称“废序派”)和汉学派(或称“尊序派”)中宋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集传》是在宋以后广为流传、至今还被常用的一部解释《诗经》的书。对朱熹研究《诗经》的得失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以推动当代《诗经》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这对于笔者的学养来说是远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笔者拟就朱子对《诗经·二南》的注评来谈谈他对《毛诗序》的批判、发展以及其后代的影响,以供专家…  相似文献   

13.
《诗经》早期诗篇《载芟》云:“千隅其耘,徂隰徂畛”。《噫嘻》曰“亦服尔耕,十千为耦”。上两条史料说明西周农业是采用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对于西周的这种集体耕作,西周封建论者一言以蔽之曰:这是农奴以劳动地租形式为封建主劳作。但依据《诗经》中《七月》和《国语》、《周礼》等史料来剖析,西周社会中的农业生产者的身份应为奴隶,而不是农奴。本文试析之。一、农人的服装来源于主人的供给。《七月》篇中两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诗句,但对于“授衣”的对象,诗未言明。《毛传》、《郑笺》亦均无训释。《毛传》仅含糊而言:“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有些同志据此把“九月授衣”说成是农妇八月织成衣服。“九月里把做成的衣裳授给主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我们认为,授衣的对象只能是农人。第一,从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们之间交付物品的称谓有严格区別的社会习惯来看。由于西  相似文献   

14.
平日读近人诗经选本,每见注“君子”为“贵族阶级男子的通称”、“主子”、“剥削者”,心里常觉未必尽然;及至去年十月,高亨先生的《诗经今注》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卒读之后,疑团愈浓。愿粗谈浅见,就教于研究诗经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的讽体诗总数约占305篇的1/4左右.这种体裁的诗作,在题材类型上,主要针对被“讽”对象所出现的人事处置失误、家事处置失误和国事处置失误的程度或进行正面引导、或直率劝阻、或强烈批判;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主要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方法,而在“议”这个层面又突出运用了“讽喻”、“谏诤”、“诘难”和“抨弹”四神表达方式,从而使“讽体诗”呈现出与《诗经》中“赋”、“比”、“兴”、“雅”、“颂”五体明显不同的思想艺术特色.从诗歌文学的发展看,《诗经》“讽体诗”的题材类型和主要艺术手法直接为以《离骚》、《九章》为代表的“楚辞”提供了范式.从讽体诗中得到文学以外的另一个重要信息是:西周王朝的创始者为减少和避免中央最高层出现言行和决策失误,一开始就在体制内设立了“谏官”制度,并建立了相应的政治机构和职位;而《诗经》中的“讽体诗”既为这种制度的确实存在提传了一种文献佐证,同时也以独特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内证了其本身正是这种制度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方玉润(1811~1883),字友石,一字黝石,自号鸿濛子,是清代有名的《诗经》研究家摹妒肌芬皇楸蝗酥厥樱矶嘌芯俊妒返闹骱臀难罚家隽似渲械募狻?方玉润自称要“原诗人始意”,亦即寻求《诗经》本义,这是困难的。来欧阳修《诗本义》中分《诗》义为“诗人之意”、“太师之职”、“圣人之志”、“经师之业”四类。清人皮锡瑞在《诗经通论》中说,“有作《诗》之意,有赋《诗》之意”,“故《诗》有正义,有旁义,有断章取义。以旁义为正义则误,以断章取义为本义尤误。” 在孔子以前,《诗》据说是王者“陈诗观风”的工具。《左…  相似文献   

17.
山上忆良(660?——733?)是日本负有盛名的“社会诗人”。在《万叶集》中,收有他的诗作62首。《万叶集》向有日本《诗经》之称,是日本古代的和歌总集。它汇成于公元八世纪末叶,相当于我国的盛唐时期。虽然它与《诗经》“何其相似如兄弟”,但却因它成书时间晚于《诗经》一千年之久,而这期间中日文化使者交流频繁,所以,  相似文献   

18.
《诗经》这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之所以被冠上“经”字,是因为它在很早就被纳入儒家理论体系之中,成为儒家理论重要的教科书。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历代儒家学者不把《诗经》看作文学作品,无视《诗经》的文学特征,把对《诗经》的诠释变成了封建理论的说教。现代的学...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9,(9):96-102
《诗经》中有大量的反映战争的诗篇,这些诗篇大多产生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内。笔者重点论述了《诗经》中与陕西有关的战争诗所涉及到的周代军礼、车马、兵器、军队三官等方面的情况。旨在说明周人对礼的崇尚与认可,同样体现在战争中。一方面表现为战争诗中对车马、旌旗、鼓金等相关器物饱含感情的描写,另一方面表现为对这些器物背后所代表的纪律和秩序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杨滨 《唐都学刊》1995,(6):36-41
论《诗经》中“兴”的“起情”作用杨滨《虞书》上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这大概是我国文字记载中年代最早的对于诗歌创作的本质及作用的认识了。所谓“志”,据闻一多在《歌与诗》一文中的论证,“志”在汉语发展史上大致经历过由记忆、记载到怀抱(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