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李小树 《学术界》2004,(2):217-224
佛寺作为对佛教信仰、崇拜与倡导最具代表性的外在的物化形态,是了解佛教状况的重要参照物.从<建康实录>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南朝时期,首都建康在佛寺建造方面呈现出建造时闻相对集中与建造人员相对集中两个特点.前者是在最高统治者对佛教的崇信与倡导下形成的,它凸现出当时佛教强烈的政治权力依附性.后者则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财富相对集中、统治阶级中各类人物为了自身的政治目的而佞佛崇佛以及上层社会盼永享富贵等社会经济、政治和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2.
慧远提出政教离即论,系统阐发了佛教与政治既相离又相即的主张。他十分强调出家僧侣独立于政治,强调政教分离,同时又多方面论证佛教与政治的一致性,肯定其相即不离的关系。从总体来看,佛教既独立于政治,又有益于政治的观点,是慧远政教关系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相似文献   

3.
信佛妇女在接受信仰的同时势必受到信仰的约束,这种约束也一定会对她们的家庭生活带来影响,而这种约束与随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她们的受戒遵戒上面。唐代在家信佛妇女受的主要是菩萨戒。唐代一些受了具足戒而出家的比丘尼与家庭的关系也值得注意,因为这种关系不仅意味着它也是一种家庭生活,而且还说明了出家妇女对家庭生活的依然参与。这些不仅和社会的环境、宗教本身等因素有关,而且也曲折地反映了妇女提高自身在家庭中形象地位的一种努力,即信佛妇女藉此在礼教的氛围中维护自身的尊严与人格。同时,还显示了中国佛教戒律的情理化。  相似文献   

4.
北朝时期数量众多的后妃出家为尼成为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一道特殊的景观。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女性几乎没有独立的人格,北朝后妃出家为尼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女性独立人格的缺失。细究北朝后妃出家为尼现象,虽有"守贞"之意,但多为"失势""受罚"所致,当然也有"明哲保身""委曲求全"之计掺杂其中。这种比丘尼身份全新功能的出现与北朝的政教关系、社会对女性性别角色规制的加强、女性在宗教信仰中的边缘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以男性述说为主的史载中,对女性活动的认知显然缺少了女性的主体声音。  相似文献   

5.
佛教中的轮王思想源远流长,影响很大。小乘佛教中的转轮王被塑造成护持佛教的世间统治者,突出其政治性的一面;大乘佛教中,转轮王变成佛法践行者,最终成为佛教神祇,强调其宗教性;密教中的顶轮王则既是统治者,又是佛教神灵,融合了政治性和宗教性。这三个阶段呈现出正、反、合的逻辑演进过程,从中可以看出佛教对政教关系的不断调整,反映出佛教的政治理想和理想政治。轮王思想的传播客观上为佛教的发展赢得了宽松的政治环境,而统治者也利用其达到预期的政治目的,武则天利用轮王思想为称帝制造舆论的事件就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六朝时期建康丝绸贸易的繁荣,建立在六朝国家、统治集团、小农商贩阶层都有从丝绸贸易中获利的需求之上.六朝建康丝绸贸易是欧亚海上丝路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与香料奢侈品是最重要的交易物资,处于六朝政治军事控制之下.六朝建康丝绸贸易没有缓解六朝通货紧缩的形势,相反是加剧通货紧缩,导致财富迅速集中到六朝统治集团手中,小农商贩大量破产的重要原因.六朝建康丝绸贸易将小农经济、世家大族大土地所有制、国家财政与欧亚丝路贸易相联结,使六朝社会经济深受其影响.六朝都市商业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是建康丝绸贸易所导致的畸形繁荣.  相似文献   

7.
隋唐时期佛教深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崇佛礼佛成为不同阶层许多家庭的重要生活内容。许多皈依佛门的出家人与世俗家庭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参与家庭的佛事活动,为父母亲人写经造像,表达自己的孝顺与亲情,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家庭事务的处理,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家庭成员的信仰倾向。  相似文献   

8.
隋炀帝与茅山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中说:“自来史实所昭示,宗教与政治不能无所干涉。山中国古代政教关系有其特殊性,然而无论其特殊,就政治方面而言,则“统治者必须是争取政治支持的人,这是他与被统治者在社会意义上的根本区别”②;而宗教界的领袖及其相应的文化精英,“对于致力于使政治体系与文化体系及其象征保持一致性的执政精英来说,他们是重要的潜在盟友”③,由此,中国古代之政教“不能无所干涉”而必有其相须相资之关系史。隋炀帝杨广与道教茅山宗的关系,首先而且最终都是政治的,相互权力的让渡亦是以封建政治的纽结…  相似文献   

9.
甘南藏族妇女性别角色和社会地位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静  杨须爱 《兰州学刊》2005,(6):205-207
历史上,甘南藏族妇女无权参与政治活动,在宗教生活中处于从属地位,受教育权被剥夺,社会地位十分低下.但多种婚姻形式的存在和不分男女的财产继承方式使藏族妇女在家庭生活中享有特殊的地位.现代社会中,她们的性别角色和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东晋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南方的影响日益增加,名士奉佛的风气日浓.作为东晋南朝社会地位和文学影响最大的侨寓文化世族之一的陈郡谢氏,其家族经历了由天师道世家向奉佛世家转变的历程,佛教信仰绵延不绝,代有其人.他们结交名僧,参与佛教活动并撰写佛教文章,为推动佛教中国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的佛教信仰也影响了文学创作,而山水题材诗的出现对南朝文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宗教与政治的关系相当复杂,也相当重要,因为它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到一些国家的内外政策。然而,我们多年对宗教与政治关系存在一些简单化的看法。面对当今日益多样化发展的世界,了解宗教与政治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助于我们深刻地认识宗教的本质,改进我们的宗教政策和国内外关系。政教统一与政教分离传统的理论认为,宗教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它具有政治、法律所具有,哲学、艺术和伦理却没有的特点,它既是观念性上层建筑,又是体制性上层建筑。宗教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往往表现在国教统治和政教合一上。比如上古时代的许多国家,占统治…  相似文献   

12.
在以皇权政治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社会,外来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变革历程,是受中国皇权政治的改造日益世俗政治化。这主要表现在:其一,佛教依附皇权政治而发展,其兴衰存亡,制约于世俗君主,受专制皇权所直接控制支配。其二,儒佛合一,佛教接受儒家统治思想的改造而成为皇权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份。其三,参与世俗政治,佛教表现出"辅助王化"、服务专制皇权的特殊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13.
占美国人口多数的妇女对20世纪美国的社会变革、思想解放和知识革命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妇女的发展问题所体现的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主要表现在妇女的社会地位、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的政治倾向及女性主义思潮对美国社会意识的影响等方面.美国社会的发展包含着各族妇女共同创造的结晶;美国妇女的发展体现了社会的发展,但她们与社会的发展并非总是同步的,移民妇女特别是黑人妇女在传统与现代中没有特定的界线,但不应忽视其在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佛教传入前西藏的本教和当时的社会情况 世上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经过初期部分的、数量的变化最后发生质变的。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也是在原先的政教分离的形态上逐步发展变化而来的。这一制度不是在短时间内突然产生的现象,而是在宗教发展以后,经过政教分离的阶段,一部分宗教人士的阶级属性逐渐发生了变化而带来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应该首先来观察一下各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政教两者间的关系和变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明代的治藏政策对纳西族和藏族上层之间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的纳西族木氏土司曾用军事力量占领了滇、川、藏的一些藏区。明王朝的治藏政治制度和方法,是影响明代纳西族木氏土司对所占领的藏区治理方略的重要因素,纳西族与藏族上层之间的关系与明王朝对藏族上层和藏传佛教不同教派的政治态度有密切的关系。木氏土司根据藏区的政治特点,不断加强同藏区政教上层人士的交往。建立与藏传佛教上层的密切关系,借助藏族佛教上层人物的力量治理所占领的藏区。而纳藏两族上层和民众在长期的交往中,极大地促进了相互间的文化和经济交流。  相似文献   

16.
金成淑 《文史哲》2005,(2):105-109
根据零星的文献记载推断,慕容鲜卑接触佛教,可能是在慕容廆进入棘城之后,约慕容廆晚年和慕容皝即位之初的一段时间里。佛教传入慕容鲜卑后,迅速、广泛、深入地传播开来,表现为佛寺在慕容诸燕国家的都城和统治区内广泛兴建;佛教信仰逐渐在社会各阶层中广泛发展;佛教及其文化在慕容燕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日益渗透,在政治方面,佛教僧侣常常被慕容诸燕统治者引为顾问谋士,参与军国大事的谋议决策;在社会生活方面,佛教内容已经渗透到慕容鲜卑的葬俗、服饰等方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参与慕容燕国军国大事谋议的佛教僧侣是以各种方术来为统治者服务的。从佛教僧侣在慕容燕国统治集团中的活动情况,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吸收中国传统的方术而为政治服务是佛教改造自身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洛阳白马寺是东汉由西域引进佛教后建立的第一所佛寺,到了唐代,已经破烂衰败。武则天时期,白马寺得以重修,在政治生活中充当了重要角色。这里的佛事活动一直在继续,不但体现中外文化交流,而且对国内其他地区产生影响。白马寺没能作为单一宗派的祖庭而得到本宗的张扬和保护,它是综合性的佛教道场,显示出兼容并蓄的恢宏气势。  相似文献   

18.
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北魏中期的佛教造像流行一种"秀骨清像"的艺术风格,这种造像特征来源于南朝画家陆探微的绘画风格,它表现的是当时玄学清谈家所崇尚的道骨神韵.这个时期正是南北朝佛教与玄学合流的重要时期,在理论方面,佛学的玄学化表现为"六家七宗"的形成,在佛教造像方面,玄学化的影响以"秀骨清像"佛像为特征.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要求妇女树立参与意识。妇女缺乏参与意识,这是因为几千年来妇女头脑中有一个非参与意识。非参与意识是相对于参与意识而言的。所谓参与意识,是对人们以自觉的主体身份参加社会公务(即外部世界)活动的一种主观反映。非参与意识是对处于依附状态的妇女自觉与社会公务活动隔绝,封闭在家庭中的主观反映。参与意识是髓妇女解放而新产生的一个概念,妇女的非参与意识虽然束缚妇女几千年,非参与行为成为妇女行为的规范,但非参与意识这一概念却是伴随妇女参与意识而提出的新概念,是对妇女几千年来的非参与行为的抽象和概括。尽管几千年来妇女一直受这一思想束缚,但没有明确提出这一概念。这说明了传统文化中女性文化的缺损,建立以妇女为主体的女性文化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原始佛教的音乐及其在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原始佛教音乐是在历史悠久的仪式赞诵制度和史诗吟唱制度、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广场艺术的发展几个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影响下建立起来的,它们为佛教的仪式音乐提供了素材,为其音乐理论提供了依据。原始佛教音乐的体裁是因说法宣教的需要而产生,佛教的著作形式是其创教时期为便于口传和记忆而采用的音乐手段的综合表现。作者分析了原始佛教的音乐观和音乐政策,认为其音乐观集中表现为:善声和恶声;雅音和方音;音乐之有欲和无欲;音乐形式和语义内容四组关系(矛盾),原始佛教以辩证的方式进行了处理。本文对原始佛教音乐活动的论述,为认识佛教音乐的特质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提供了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