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朝时期建康丝绸贸易的繁荣,建立在六朝国家、统治集团、小农商贩阶层都有从丝绸贸易中获利的需求之上.六朝建康丝绸贸易是欧亚海上丝路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与香料奢侈品是最重要的交易物资,处于六朝政治军事控制之下.六朝建康丝绸贸易没有缓解六朝通货紧缩的形势,相反是加剧通货紧缩,导致财富迅速集中到六朝统治集团手中,小农商贩大量破产的重要原因.六朝建康丝绸贸易将小农经济、世家大族大土地所有制、国家财政与欧亚丝路贸易相联结,使六朝社会经济深受其影响.六朝都市商业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是建康丝绸贸易所导致的畸形繁荣.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论述六朝时期建康水陆交通的发展过程。全文分都城内外的街巷和桥 梁、连接各地的官道和亭传、都城周围的水道网、建康的经济命脉破网读、江南运河与邗沟的整治、 长江航运六部分。其中对建康的街巷桥道以及通往京口和西南方的道路有较详细的阐述.对建康 周围的重要河流青溪、运渎和潮沟的流经路线也作了考证。同时,还指出了东吴整治江南运河的时 间和破冈渎在发展建康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试论六朝定都建康的风水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风水 (或称风水术、堪舆术等 ) ,过去人们往往将它与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 ,在分析我国古代城市选址的原因时 ,只考虑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而对风水因素讳莫如深 ,或者将风水因素简单地归入自然因素的范畴进行考察。实际上 ,风水因素是天地人三者合一的综合因素。如果我们对于我国古代城市进行一番全面客观地考察的话 ,我们不难发现 ,风水因素常常是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并列的又一重要因素 ,在城市选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六朝都城建康城址的确立就是风水因素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个显例。本文对风水的价值进行了重新评估 ,对建康城的风水格局进行了初步探讨 ,并就金陵王气的传说对于都城选址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客观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六朝时期贩运贸易兴盛发达,地主官僚、军队寺院以及民间大小商贾通过水路运输,在江南城市间贩运各类农副产品、地方特产、手工业品以及各种奢侈品,利用地区差价获取丰厚利润。其中农副产品成为城市贩运贸易的重要内容,常有大宗贩运。此外南北互市和海外贸易也为江南城市贩运贸易提供了丰富的物资。  相似文献   

5.
6.
近代泰山比丘尼的生活方式不断世俗化,主要表现为一是她们在从妓的过程中寻觅择偶成婚的机会,二是她们着力经营饮食和住宿,尽可能地获取物质利益.这些比丘尼倾力结交地方社会权威,以获得“名望”与安全保障,并不追求虔诚的宗教信仰.其生活方式的半世俗化虽曾遭到礼教“大传统”支持者的批判,但被地方士绅、民众广泛接受.不过,她们还一直保留着比丘尼与侍神者的身份,与香客共同延续祀神求子的“小传统”.近代泰山比丘尼生活方式的“变”与“不变”,只是她们依托社会环境实现自身现实利益最大化的策略调整,其延续过程并没有呈现出由传统向现代的进化趋势.这意味着在“眼光向下”的视野中讨论近代中国社会如何变迁的问题还有不小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汉晋诗歌中的送别内容还有些是依附于赠答等诗歌体裁。六朝时期,诗歌中对送别的抒写已不再依附于赠答等题材,而成为真正独立的诗歌门类,以五言新体为主要体裁。建康作为都城是文士集中地,迎来送往频繁,故此地送别诗最为兴盛,对建康送别诗的详细考述可大体了解六朝送别诗的特征。六朝送别诗中送者所作远多于别者,送别诗中往往关合离别地、目的地以及送别双方,这些规律和特点亦为唐代送别诗所继承。对六朝送别诗的探究亦为六朝诗歌、唐代送别诗以及六朝文学地理等研究提供某些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爬梳、排比史料出发,对六朝建康的气候、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作了初步研究。气候方面,认为六朝时期建康的气候不但较现代寒冷,而且连续干旱、阴雨和下雹等气候异常的年份也较多。自然灾害方面,对人类社会危害较大的主要有旱灾、水灾、火灾和疾疫。文中阐述了各种灾害发生的原因、时间及其后果。生态方面,通过对文献记载的分析,可知其时建康水面广阔、植被茂密、动物繁多,生态环境十分优越。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4,(7):123-129
东晋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政局动荡的背后是财政的长期困顿。南朝各代每至中朝这一问题即浮出水面,随后政权内部各种矛盾不断激化,直至朝代灭亡。虽然史料没有明确记载财政与政局变化的直接关系,但经济对政治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这或可从侧面解释这一时期政权羸弱以及朝代频繁更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北朝时期数量众多的后妃出家为尼成为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一道特殊的景观。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女性几乎没有独立的人格,北朝后妃出家为尼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女性独立人格的缺失。细究北朝后妃出家为尼现象,虽有"守贞"之意,但多为"失势""受罚"所致,当然也有"明哲保身""委曲求全"之计掺杂其中。这种比丘尼身份全新功能的出现与北朝的政教关系、社会对女性性别角色规制的加强、女性在宗教信仰中的边缘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以男性述说为主的史载中,对女性活动的认知显然缺少了女性的主体声音。  相似文献   

11.
《琼州学院学报》2016,(6):16-20
女史是中国古代在宫廷中任职的女官。根据相关记载,女史最早可能出现在周代,在两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设置。女史在宫廷中承担协助后妃处理事务、参与典礼、掌管文书、进行宣传教化等职责。女史的地位不高,一般选拔具有文学基础的女性担任。考察这一时期女史的职能、选任、地位,以便进一步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职官制度问题。  相似文献   

12.
吐蕃王朝时期,王室因政治斗争的需要而引进佛教。从一开始佛教就与政权结合在一起。由于遭到崇本大臣的反对,佛教曾遭受灭顶之灾。但是,佛教在后宏期又开始复兴,历朝封建统治阶级根据西藏的实际情况对佛教采取了扶持的政策,使政权与教权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吴正浩 《西域研究》2020,(4):139-149+169
生灵座为中古时期流行于西域的一种宝座,主要指装饰有不同动物形象的座椅,为国王或宗教神祇所用,其产生与发展和西域文化交流密切相关。本文首先通过正史及佛教文献记载阐述了生灵座所具有的含义,即它是宗教及世俗王权的象征。其次,通过对考古发现相关的造像、壁画、木版画等图象资料的分析,探讨生灵座所具有的形象多样、流传范围广、含义丰富等特点。在此基础上梳理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生灵座在西域的传播,并就其在吐谷浑及内地的传播也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妇女史上,北朝至隋唐时期女性参政,以 其时间长、人 数多、范围广、影响大而引人瞩目。此间不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女主——武则 天,而且在她之前和 身后,女性参政议政者屡见不鲜,甚至蔚然成风。这一现象的产生,与这一时期北方 政局动荡、民间深染胡俗、女性参政、“持门户”、以及统 治集团在地域、婚姻观念和习俗文化等方面的传承,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略论蒙古前四汗时期的儒佛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前四汗时期,儒佛之间处于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万松行秀、耶律楚材、海云印简、刘秉忠、元好问等领袖人物的思想行为,引领着本阶段儒佛关系的走向。总体上看,与越来越紧张的佛道关系相比,本阶段的儒佛关系则趋于缓和。  相似文献   

16.
读书、科举、入仕,是中国封建士子的传统进身道路。然而乾嘉时期,官场上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即一些汉族官员于壮年辞官而去。畏于文网过密,传记在谈及这些官员辞归原因时多以乞养归、引疾归、丁父(母)忧,遂不出等语一笔带过。但通过对他们的仕途经历、诗文、信札以及社会背景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可以窥测出其中的原委和隐情。  相似文献   

17.
东正教与俄罗斯民族的统一,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俄罗斯国家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研究苏联的历史,必须研究俄罗斯东正教。东正教在苏联战前历史中,一直处于被压制被打击的地位。卫国战争爆发后斯大林改善了同宗教的关系,实现了政教关系正常化。战后,斯大林没有重回战前的宗教政策,而是继续战时的宽容宗教政策,主要是因为以东正教为代表的各宗教,在苏联当时的内政外交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斯大林主观上意在利用宗教实现其大国主义目标,客观上却开创了和平时期社会主义国家一种新的政教关系。  相似文献   

18.
早在西晋时期敦煌张氏就已经信仰佛教,五凉及北朝时期张氏信众普遍抄写供养佛经,同时敦煌张氏也从事着经生职业,是北魏敦煌官方写经事业的主力军之一。北朝时期,张氏在莫高窟还建有张家窟第442窟,这在早期莫高窟家窟修建史上是不多见的,显示了北朝敦煌张氏强大而丰厚的实力。  相似文献   

19.
民族主义、自由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三大思想系统在欧洲的先后形成,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漫长过程,但在中国形成思潮却是同时发端干辛亥革命时期的短短几年间。这三大主义各自分出不少流派,形成前所未有的新型思潮涌动格局。不过这时主义之间的关系,却没有出现五四以后那样彼此分庭抗礼、互相否定的激烈斗争状况,而是呈现出各种主义大体和谐共生的态势。三民主义实系革命者对于三大主义蜂起于中国之反映,它既是革命领袖着意创造的革命原理,更是革命志士尽力结合热心干各种主义的知识精英和感召社会民众之策略,具有很强的社会动员属性。  相似文献   

20.
唐末五代时期禅宗僧人行脚现象大兴.在禅宗僧人游历、参学的行脚过程中,产生了禅师与学僧,禅师与禅师,学僧与学僧三种关系,并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行脚推动了参禅者的悟道进程,繁荣了禅林,促进了各种教化手段的产生,融合了各派宗风,彰显出了唐末五代时期的禅宗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