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国内各派政治势力纷纷把目光转向农村,促使20年代兴起的乡村建设运动不断走向高涨,受此影响,农村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聚集在《独立评论》周围的自由派学人,基于对中国乡村社会发展道路的探讨,对当时的乡村建设运动和农村教育思潮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农村教育思想。以《独立评论》为切入点,探讨自由知识分子有关农村教育的思想和主张,不仅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观照30年代我国乡村教育的现状,也可为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农村基层党内思想教育作为农村基层党建整体中的先导环节,保障着农村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加强农村基层党内思想教育建设不仅是从革命年代就有的革命传统,也是党组织应对当下农村现实问题以及今后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基于实地的调研结果,发现目前部分农村基层党内思想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机制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从农村基层党内思想教育的现实出发,针对现存问题提出相对应解决方案,推动农村基层党内思想教育建设。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的乡村建设理论不仅对当时的乡村教育乃至整个乡村社会的改造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以后的农村教育和农村社会的发展也有很大启示。曹州办学是梁漱溟经历的一次早期教育实践活动,对他的乡村教育理论的形成以及他最后走上乡村教育的实践道路都有重要影响。文章主要通过梳理、分析梁漱溟曹州办学的起因、宗旨和失败的原因,揭示梁漱溟从事乡村教育的思想动因及其转变过程,从中也可以反映出梁漱溟独特的教育追求和价值情怀。   相似文献   

4.
作为乡村教育运动的后起新秀,古楳深入农村,提出了兼顾社会和乡民的乡村教育思想。他认为,乡村教育与农业生产要实现良性的互动,共同发展;乡村教育要培育乡民的民族意识,发扬乡村文化的价值,重塑人们的精神家园。他提出乡村教育应当坚持以儿童为中心原则和经济节约原则。他对乡村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也有独到见解。古楳的乡村教育思想不仅丰富了我国近代的乡村教育思想体系,也为我国当代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将毕生的心血奉献给我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教育理论,深刻的揭示了乡村教育的本质和精髓,借鉴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树立我国陕北农村教育改革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6.
对晏阳初的研究,自1930年"定县实验"感观评论开始,经历了一个自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评价到综合分析的过程。由于晏阳初自身及其所处时代的复杂性,更由于对平民教育和爱仍怀有真诚信念的人来说,晏阳初无疑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永恒的魅力。晏阳初的教育思想与为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伟大人格,享誉国内外。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理论与实践成为现代我国平民教育的精神支柱之一,对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阳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民众教育运动主要推进者之一,乡村民众教育思想是其民众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阳认为乡村民众教育宗旨应注重培养团体力量,提出团体是经,事业是纬,无团体则事业不能举;在教育模式上提出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地施教,要握住实际生活问题,辅导农民自动,要由实验而研究,使研究与推广、技术与指导联络。高阳这些进步的教育思想及其相关实践,对于当今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农村教育发展,仍具有比较研究和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梁漱溟主张教育救国.对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探讨根植于当时的社会问题,并贯穿在他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中.中国问题是极严重的文化失调,是社会组织构造的崩溃,基于此,改造中国社会必须回归“理性”,即借助教育,进行乡村建设.在乡村建设中,梁漱溟不断地探索教育与社会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逐步形成了他的乡村教育理论,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他所提倡的社会教育理念,渗透有终身教育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晏阳初在河北定县推行的平民教育思想对当时中国的乡村建设影响深远,尤其是其提出的"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的核心教育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农民教育仍有许多指导和借鉴意义。当前在我国农村社会流动中,教育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晏阳初的农民教育思想对目前中国农村社会流动中农民教育问题有引领作用,其中注重乡村精英的领导作用;关注农民"整个的人"的培育;这些对构建一个中国农民教育的体系很适用。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这既是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也是对百年乡村建设思想的传承和创新,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确保我国能够基本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可见,及时运用百年乡村建设连续统的视角对乡村建设行动进行系统剖析,具有高度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因而必须重点把握我国从乡村建设运动到乡村建设行动的百年发展脉络和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内在逻辑、潜在风险、基本原则、主要路径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