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鹅笼境地”的叙事情节及意义——《围城》的爱情关系设计刘绍信这里所说的情节是具有双重涵义的情节。即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同时,情节也具有抽象的情节模式意味。本文拟随《围城》而“赋形”,从具体的情节叙事入手,寻释这部名著的情节特点及其意义。方鸿渐无...  相似文献   

2.
一、《围城》的哲理小说定位《围城》研究五十年,许多问题仍争执不清,我认为关键在于《围城》小说品格的准确定位。普遍的看法是,《围城》具有流浪汉小说的结构特点,或是流浪汉小说结构模式的采用与精神实质的反仿。最早执论者是林海,在《<围城>与“TomJones”》中,他指出:“这两部作品都是所谓恶汉体的小说……”并分析了此类小说的特点。夏志清也指出:“《围城》称得上是‘浪荡汉’(picaresquehe)的喜剧旅程录。”EdwardM.Gunn承袭这一基本说法,并将方鸿渐与传统浪荡汉形象予以比较。我认为《围城》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哲理…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人物、情节的时空跨度及其反映的历史社会生活容量之浩翰,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是仅见的.它以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线索,勾勒出若干脉络清晰的情节链,每条情节链就是一个人物的性格发展史;许多情节链纵横交错,编织成三国之间政治军事斗争的情节网络,展开性格的对立冲突,起到了组织人物关系、突现人物性格的"酵母"作用.情节的政治化和性格的政治化的一致,是《三国演义》的一个重要审美特点.主题和题材的特殊性,使人物的日常家庭生活佚  相似文献   

4.
论《围城》语言的审美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回读《围城》,都禁不住在心里暗暗称妙;在师友当中,凡读到《围城》的,没有不拍案叫绝的。这书到底妙在哪里?奇在何处呢?奇妙之处全在于语言的精细与奇创,从而表现出的语言的审美特性。《围城》语言的魅力源于语言的审美特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二方面:第一,语言的...  相似文献   

5.
杜贵晨 《河北学刊》2022,(5):104-113
“文学数理批评”简称“数理批评”,是指就文学作品的“物之难”求其“数之理”的研究,由笔者于2002年前后提出,至今在各类文学研究中都已有所应用。学者称之为“最富创造性,堪称独步的研究”;“杜贵晨先生的文学数理批评”“理论”,乃百年来文学理论研究中少有的“中国制造”。本文简介其说,并以《聊斋志异·娇娜》之“数理批评”为例,作深入探讨。考论《娇娜》“倚数”编撰之种种表现,认为《娇娜》以“求友”—“得腻友”为主题实即以道家“得一”为旨;其拟《老子》“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为总体构思框架,设“孔生”求友为“一以贯之”,与“娇娜”为“一阴一阳”,更与诸皇甫为“三而一成”或“一与多”之数的错综复杂,构成孔生以“得腻友”娇娜为“得一”即“明道”的数理体系;其中隐含作者之自况与人生理想。其体系之建构、人物之设置与情节、细节描绘大略分别倚《周易》之《屯》《蒙》《需》《讼》诸卦象及“三极”“四时”“中”“圆”之数;又有多从姓名设喻,频用“三复情节”之特点。这些内容显示“数理批评”须遵循“适用”“务实”“求真”“审美”等四原则。本文进一步证明“数理批评”有源有本、可论可行,与传统文学之“形象批评”相辅相成、相...  相似文献   

6.
《围城》是一部相当严肃的悲剧,它写出了“灰色知识分子”在人生、爱情、家庭等方面的悲剧性命运。《围城》同卡夫卡的《城堡》异曲同工。它的主旨是要表达人类最深刻的绝望感,作品未能为方鸿渐指出一条积极向上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张鷟是唐代小说初兴期较有影响的一位小说作家,他留下的小说作品主要有《游仙窟》和《朝野佥载》。本文通过对他的这两篇小说的分析关照,认为其创作的总体审美特征:一是题材情节上的求“奇”,一是艺术表现上的求“美”。这种对于“奇”与“美”的主动追求,是唐人小说审美特征在唐人小说创作初期初露端倪的明确表征。因此,对张鷟小说审美特征的探讨为研究唐人小说审美倾向在初兴期的形成和表现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8.
<正> 诗有两种时空,一是自然的时空,一是心灵的时空。自然时空与心灵时空的完美融浃便会诞生诗美的境界:“天壤之景物,作者之心目,如是灵心巧手,磕着即凑,岂复烦其踌蹰哉!天地妙合而成化者。”(《古诗评选》卷一)“化”什么?化自然为诗心,化诗心为宇宙,用心灵的时空去重塑自然的时空,在主体心灵与客体对象之间搭起一座审美的桥梁。化,也就是“化境”。艺术“化境”是船山心目中的诗美至境。“化境”的时空意意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中普遍存在着以珠玉言说文章的现象.就珠玉与文章的审美联系作细致探索,或可为《文心雕龙》美学思想提供新的阐释.从听觉审美的维度考量《文心雕龙》中的珠玉用语,可发觉珠玉用语在形而上、形而中、形而下三个层面上分别言述文章审美的道理,这里珠玉文化与文章审美以“听觉”为桥梁融通为一,凸显了中国文艺美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论明代夫妻离合小说的情节结构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考察了明代专写夫妻离合题材小说的情节结构,并探究其特点及其成因、文章认为明初此类小说多为往复式情节结构,这与其所反映的元末战乱时代的生活背景有关,与明初倡导理学教化、推崇节烈有关,与作家的婚姻理想有关。明末小说创作繁盛,在结构方式上则多为并拢式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的形成受同类小说结构形态艺术经验的启示,同时还受到戏剧结构艺术的影响。明中叶后社会思潮发生变化,影响到小说家审美趣味,平中求奇的审美趣味作用于小说的情节结构,也是并拢式结构模式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曹禺与钱钟书是现代文学史上戏剧与讽刺小说的两座高峰.对人生困境的挖掘,曹禺重深,将人生的困境深层地挖掘;钱钟书重广,揭示人生无止境的围城命运.两人的围城世界在"城与人"的关系、叙述视角、"出走戏"之后情节结构等三个方面的表现各具特色,这与其各自的思想构成、艺术个性和不同文体的表现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文本潜藏着儒道释三种思想混杂的“生命即游戏”的美学主题,表现等级森严的世界模式和“取经修正果”的人生价值观.在艺术表现方面,混合的母题结构和循环的叙事策略及其重复性的空间描写构成其审美特性.简言之,《西游记》是一部思想内涵有限和呈现世俗化美学趣味的民间文学文本,游戏性和娱乐性是它最重要的艺术价值构成,荒诞和非理性则是其重要的审美修辞.  相似文献   

13.
《声无哀乐论》是嵇康表达其玄学与美学思想的代表作品。从表层看,它是一篇论述音乐的文章,主要探讨两个方面的问题:“音乐之体”———艺术的本原;“声无哀乐”———艺术与情感。从深层看,它又是一篇富有极强思辨性的玄学论文,强调的是审美主体的自我超越。一所谓“音乐之体”的“体”,实质上就是从哲学的角度讨论审美客体。《声无哀乐论》从客观存在、生成本原、构成要素、本质属性四个方面论述了音乐之体问题。其中生成本原是音乐之体的核心,构成要素和本质属性都是由此决定的。与阮籍《乐论》“八音有本体,五声有自然”的观点相似,嵇康…  相似文献   

14.
小说总是以情节取胜。情节又是媒介。它展示矛盾的发展,逐渐逼近人物形象,进而获得亢奋的审美情绪。《喧哗与骚动》作为一部典型的“意识流”作品,其人物心理活动不再是攀附在情节上的枝蔓。它一方面充当独立的表现对象,另一方面,意识在流动中把内心世界展露的同时,又将自己定格为作品的某种结构。作者多角度叙述,几条意识流互相映衬对照,多侧面、立体地突出了中心人物。  相似文献   

15.
作为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重要思潮,中国的叙述学(叙事学)研究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叙述学理论正在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影视、绘画以及法律等诸多领域。电视剧《潜伏》的收视率屡创新高,堪称近年来少有的谍战佳作,其热播引人深思。该剧巧妙地采用了类型融合的叙述策略,主要体现在叙述语言、叙述视角和叙述结构上。本研究结合叙述学和电影学中的叙述理论,不仅对该剧的叙述语言和叙述视角进行了审美解读,而且从线索、主题、时空、情节和人物等方面对该剧的叙述结构加以阐释和归纳,指出该剧的热播主要归功于幽默睿智的语言,“限知、平视”的视角,“信仰、爱情”交织的主题,详略得当的时空幅度,曲折离奇的情节以及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等。  相似文献   

16.
《围城》与《历史人》都是著名校园讽刺小说.其代表人物李梅亭与霍华德·科克都是生活在动荡时期相对平静的大学校园“围城”中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言与行的矛盾、表与里的抵牾,在职场生涯中道貌岸然的显性身份表象与其庸俗无聊、滑稽可笑的隐性角色扮演形成的伦理悖论,无疑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和深刻的反讽性质.由于人物所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不同,其伦理悖论又各具特点,李梅亭身上散发出陈腐的朱熹式伪道学气息,霍华德·科克则是在激进外表下包裹着极端利己主义.李梅亭与霍华德·科克形象蕴含的伦理悖论在知识分子中具有一定典型性,其形象既为历史存照,也对今天重塑大学灵魂、重塑知识分子健全人格具有一定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 一《聊斋志异》(下称《聊斋》)四百余短篇写的多是鬼狐仙怪,畸人异行。但作者却能做到“一篇一境界,一花一精神”,以咫尺之幅,使龙腾虎跃,海倒江翻,不给人浅直雷同之感。对此,清人评点《聊斋》多有精采之论。本文拟结合清人评点,对《聊斋》的情节结构作一初步探索。《聊斋》展示矛盾冲突的方法多种多样,其情节结构具有千变万化的特点。冯镇峦说:《聊斋》“每篇各具局面,排场不一,意境翻新,令读者每至一篇,另长一番精神。如福地洞天,别开世界;如太池未央,万户千门;如武陵桃源,自辟村落。不似他手,黄茅白苇,  相似文献   

18.
鲁迅留日时期发表的《斯巴达之魂》一文历来在译/作上存在争议,双方观点虽然都言之成理,却忽视了中国文学与文章体系的关联,对文章观念与文体的考察。从文章学的视角考察《斯巴达之魂》一文,可知鲁迅是以“史传”的文章之法对斯巴达三百武士的史实进行了重述,纪人叙事不同于历史小说的随意点染发挥,立意谋篇上也有着著者独特的安排,不能简单等同于对它作的译介。文中一些情节的想象虚构更接近史家的“代言”与“拟想”,起到了补阙情节、渲染气氛的作用;在文章作法上鲁迅以联络法、伏脉法等叙述方式行文,史实叙述详略有致,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文章以新小说的“演说”代替史传的“论赞”,增强了文章感情抒发的强度与论述的力度。  相似文献   

19.
“小说”在汉代有着相当的发展和流传.西汉的神怪小说更多带有“仙话”的色彩,刘向《列仙传》以“神仙”小说反映当时社会生活,让王公大人所瞧不起的下层乞儿和劳动者,也能涉足成“仙”境界——这是一个新特点;东汉的神怪小说神话成份逐渐为异闻怪说所取代,表现出一定的“志怪”特点.汉代还出现了《燕丹子》《吴越春秋》这样铺衍史事、糅合民间传闻而创作的中、长篇历史小说,其情节结构、描写技巧和人物塑造,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其意义远远超过了自身的内容,而提供了如何借历史为小说,在史实和民间传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和虚构,进行艺术再创造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0.
《理论界》2017,(7)
刘勰《文心雕龙》评《左传》文章学特点有三:首先,《左传》记载了春秋时代诸多贤人文辞,刘勰所重视的是那些符合儒家礼制、缘事而发、语言优美、具有审美及政治双重价值的部分。其次,在文体方面,刘勰认为《左传》不仅是"传体"的源头,其中还记录了诸多文体起源与发展过程的重要证据。第三,在指导文章写作方面,刘勰认为《左传》可以在用典、比拟、结构等方面为文章写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