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态律动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夏林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3,22(2):101-102,F003
音乐教育中的体态律动教学是从身心两方面同时入手训练学生的,使学生不仅是用听觉去感受音乐,同时学习用整个机体和心灵去感受音乐旋律的起伏和情绪变化的规律,体会和表现音乐的结构和情感。  相似文献   

2.
<正> 音乐与语言的深刻的、有机的联系,表现在许多音乐旋律是从人类语音言调中产生的这一事实中。人类语音的音调在音乐的旋律的形成中,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这种决定性的意义无论在声乐或者是器乐中,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在某一个民族的音乐中,很自然地也反映着这个民族语言的整个音调和节奏体系。这不仅表现在旋律、和声复调中,也表现在乐器音色的特色中。  相似文献   

3.
支声音乐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从单声发展到多声的一种最普遍的声部结合方式,是各类民间音乐中被广泛运用着的一种独特的技巧。它本质上是以一个主要旋律为主,其它声部都是从这一主要旋律分支出来的不同的变体,声部之间时而相离,分支变化;时而相聚汇合为一.就这样各声部之间时合时分,共同形成了一些多声的结合关系,并由于不时地相聚汇合而得到统一。因此可以说支声音乐是基于同一形象、同一主题、同一内容、同时演奏(唱)着的同一旋律及其变体的总和。支声音乐来源于民间也广泛流传在民间,同时它的表现作用也早就为许多专业音乐工作者所关注,他们在学习和继承民间支声音乐的基础上创作了一批批优秀的音乐作品,并且也把支声音乐带到了一个广泛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4.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然而对音乐旋律和节奏的感觉全人类都是相通的,汉语四音具有音乐的旋律感和节奏感,利用音乐的旋律艺术进行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便复杂的语音问题音乐化:唱四声,唱变调,唱轻声。  相似文献   

5.
从审美的角度来说,人们几乎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即中国音乐和西洋音乐听起来就是大不一样。当然这里所指的中国音乐是中国传统的古典音乐,从时间上来看应该是上起于夏商下迄于明清这几千年间所产生的音乐。从经验的层面上人们也许会这样说:中国音乐听起来感觉单纯、疏朗、绵延,犹如行云流水一般;而西洋音乐听起来则感觉复杂、密集、重叠,犹如华丽织锦似的。如果我们从音乐学的角度对中西音乐作一番纯形式的分析,便会发现它们在音乐构成方式上的区别。一般说来,中国音乐是以单纯性的旋律展开为绝对主导的,而西洋音乐中旋律固然重要,…  相似文献   

6.
《他也许是我渴望见到的人》旋律上通过音程的大跳、音调的转换、音乐的跌宕起伏,细腻地刻画了人物内心戏剧性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7.
试论刘天华二胡曲的旋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天华的二胡作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旋律特征:①与民族民间音乐的内在而广泛的联系;②旋律的抒情性、连续性和不间断性;③作品中的六度、七度、九度等特性音程的旋律进行极富特色,而且多种多样;④对于建立在大调第四级和第七级上的两个音级的应用非常有特点;⑤调式的交替、离调和转调,常常是和旋律结构上的移位进行相联系的;⑥变化音的应用很有特点;⑦有规律的旋律波浪型是其大胆的革新和创造,从而丰富了民族音乐旋律的发展手法;⑧各种形式的乐曲变奏体,在他的作品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⑨派生性对比、模进等手法在作品旋律中也较常见;⑩围绕着旋律的中心思想,用极其简练的音乐语言而构成的尾声颇有韵味。  相似文献   

8.
《新少年》2020,(1):80-80,F0003
不知小读者们是否也曾有过和我一样的感受,当我们欣赏名画时,有时会引起一些音乐的联想。眼前画作的色彩、光影和跳跃的笔触仿佛能捕捉到如音符般跳动的旋律,在我们的脑海里奏出美妙的音乐。而当我们听到一段优美的旋律时,也常会在脑海中映出这段音乐想要表现的画面。  相似文献   

9.
从古至今,不同的舞蹈音乐,会带来不同的舞蹈表演效果。舞蹈音乐的旋律越鲜明、形象、准确,舞蹈编导的才华和舞蹈演员的表演才能,才越能最有效、最准确地表现出来。从一定意义上讲,形象化的舞蹈音乐可以启发编导的想象力,可以帮助编导创作出最准确的舞蹈语汇,所以说音乐为舞蹈之灵魂。  相似文献   

10.
音乐的内容是情感,旋律、和声、节奏等是音乐作品具体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作品的情感是附着在旋律、和声、节奏上来实现的.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音乐的审美与鉴赏也是通过音乐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达到的.要提高音乐的审美及音乐艺术素质就应先了解音乐的旋律、和声、节奏等基本形式.目前的素质化音乐教育模式只注重音乐的内容,而对音乐作品的具体形式重视不够,致使素质化音乐教育举步不前.若同等重视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素质化音乐教育必将大有起色.  相似文献   

11.
在刚接触连奏时要把重点放在学习歌唱性的旋律上,良好的触键方法、合理的分句、巧妙的踏板艺术、以至乐器制造的改进等等,都有助于在钢琴上实现歌唱性。如何把优美如歌的旋律在钢琴上"唱"出来,最重要的是要有音乐意念,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手指、手指,而是音乐、音乐。  相似文献   

12.
舞蹈是通过音乐和动作塑造具体形象、表现一定主题的艺术,幼儿园的舞蹈则是音乐伴奏下以动作来表现音乐内容的活动之一。一、激发幼儿倍感,感受理解真、善、美对于孩子来说,音乐和他们的动作有紧密联系,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常常首先通过动作表达出来。在实践工作中我感受到,幼儿很早能感知节拍,会合着音乐拍手,走步,能随音乐的快慢而改变动作的速度等,但对以动作来反应音乐作品的结构、情绪还感到困难。为了让孩子感受、理解作品,我选取了一些情境性较强的音乐。如“小乌鸦爱妈妈”,三段旋律有变化,情绪也不同,歌词通俗易懂帮助…  相似文献   

13.
旋律是音乐三大要素之一,生动活泼的音乐艺术形象离不开旋律。古代巴人的音乐旋律以羽调式为主,其次是商调式,角调式偶有出现,但并不是一种主要的旋律调式。巴人羽、商旋律调式的形成与其生活的社会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三千多年的传承中,由于历史的久远、文献资料的局限以及记谱法的滞后等客观因素的存在,造成了巴人音乐旋律的遗失,只有地处偏远的武陵山区巴人后裔土家族的歌舞音乐中还保存有这种古乐的旋律因素。  相似文献   

14.
我们没有理由拒斥音乐,没有音乐的生活是有缺陷的。音乐以它独有的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构成了音乐的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音乐在历史教学中至少存在以下三个功能:  相似文献   

15.
交响音乐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在音乐创作中占有显著位置,它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专业音乐发展水平。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有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中国的交响音乐作品也具有独特的民族个性,它体现在创作中所运用的音乐主题、旋律线条、配器等方面。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和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交响音乐作品的民族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从诗歌的韵律来看,汉语平声实在是一个比仄声更寻常的声调,发音平直,缺乏曲折与变化。它与降升调上声、全降调去声和促调入产进行错落有致的排列组合,便可从听觉上构筑一种如旋律进行般的音乐美。曲子词作为一种成熟、自觉的音乐文学样式,其文辞因平厌的交错、反复和变化而造成的韵律波动,自然就呼应了乐曲的旋律起伏。而在这种呼应中,平声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显现了怎样的特征呢?幸有南宋词人姜费留下了《白石道人歌曲》旁谱17阕,为我们破译这种呼应关系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素材。下面,就根据拙著《白石道人歌曲旁谱17谱旋律音程图…  相似文献   

17.
钢琴即兴伴奏是在只有旋律谱而没有伴奏谱的情况下 ,为歌曲 (或乐曲 )所弹的伴奏 ,是一定旋律的再创造 ,它是一种快速的、综合的反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学习钢琴即兴伴奏要有一定的钢琴技巧基础、和声理论基础及歌曲分析基础。在音乐教学及课外活动中 ,即兴伴奏是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学科 ,有提高歌曲开始时的调式、调性、音高和速度、提示旋律声部的和声内涵、表现歌曲的特定节拍、节奏风格的作用 ,有加强歌曲的旋律线条、描写特定场景、营造特定气氛、展现音乐形象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一首歌曲完美的表现,除了歌词、旋律,还需要伴奏和歌唱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共同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我们为歌曲配弹伴奏时,要综合运用钢琴技能、和声配置、曲式分析、基本乐理等知识,熟练地运用与歌曲旋律相适应的和声语汇和织体音型,做到内容和艺术的统一,使钢琴伴奏与歌声形成多声部的声响效果,共同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  相似文献   

19.
笔墨功夫一直是衡量中国文人画品级的重要标准,然而大多数画论都停留在表面形态描述上,实质上,中国艺术史上,一直隐含着一种"潜视角"即音乐性视角,来实践与研究笔墨。中国文人画内契音乐的抽象、抒情两重品格,落实于艺术史,北宋中期文人画开始分有音乐精神,其节奏、旋律、和声、音乐化空间、情本体五个层面背后,深潜着音乐的形式韵律及精神境界。文人画寓刚健于婀娜的张力节奏、推挽开合的"龙脉"旋律、"融洽中仍是分明"的水墨和声,由此显明文人画是一个风、气韵律流行的乐化空间,其经由画面的音乐性,扣发本源性生命时间,通达"情本体"深层,最终分有音乐的最高境界:生动在深静的景深里。  相似文献   

20.
<正> 湘西民歌是湘西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湘西各族人民的心理素质、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在音乐上的反映,它具有鲜明的乡土色彩和民族风格.研究中,我们发现,湘西民歌的旋律发展中使用最多的是重复手法,而且遵循着音乐发展中的重复原则,表现为呈示——展开——呼应的运动规律.在湘西民歌的汪洋大海中,这一规律是通过各种表现形式,通过旋律发展的一些基本手段来展示的.旋律是民歌音乐的灵魂,旋律将音乐的各种因素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