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和禅宗在学术思想演变史上是有着传承之关系的.然而,作为已经融通了庄子精神的禅宗,通过消解一切的方式,完美地解决了庄子哲学所不能克服的悖论和矛盾,实现了真正的人类学意义上的诗性超越.  相似文献   

2.
《庄子》中自然生态美的诗性化主要表现为跳跃性、形象性和象征性;其成因就在于庄子人格的诗性特质和他独特而又丰富的情感体验;《庄子》中自然生态的诗性美具有极其重要的艺术价值,其价值在于开创了物我合一的崭新境界和引发了空灵虚静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3.
中国哲学是农业文明的产物,这种背景使天人关系成为哲学探讨的主题。庄子哲学诗性特征的形成,有其被地理因素限定的侧面。宋国独特的地貌、植被绝不仅仅具有物理学的意义,而是在“缘物起意”的思维方式中,成为寄寓庄子哲学之思的重要工具。因此,被地域限定的庄子与被庄子诗化的地理成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对远方世界的诗性畅想则使这种哲学表现出一种地理学意义上的理想主义。  相似文献   

4.
"诗化哲学"的回归是西方后现代哲学的重要特征之一,而此转向的"学理"原因之一是基于诗化语言特有的隐喻性.庄子哲学的特质亦在于其隐喻性,此与西方后现代哲学的"诗性回归"有着会通之处.其通约性主要表现为哲学与隐喻的关联、隐喻与真理的交汇以及隐喻的思维方式等方面.或许可以说,"诗性哲学"的回归凸显了深层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在语言的言说方式上,庄子可以算得上是第一次进行了全方位的关照。他不但对语障言筌进行了集中论述,而且探索了语言言说的最佳方式——“三言”,并对其理想的终极目标——“忘言”也进行了详细阐述。庄子的语言,摆脱了言说的障碍,真正实现了言说的绝对自由。  相似文献   

6.
《庄子》一书的寓言形式暗含了它对知性思维的否定,从而开启了中国美学的主体特征。庄子美学启迪感性并赋予哲学以生命价值,同时《庄子》哲学的诗性语言,从内容到形式完成其思想建构。  相似文献   

7.
论老子直觉思维与诗性言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老子的直觉思维、诗性言说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之间的关系,运用文字和文献研究以及思想和文论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老子的直觉思维及其诗性话语表现,揭示了直觉思维特征和诗性言说方式在老子智慧中的紧密关系.结论为:直觉思维是老子诗性言说的内在诉求,而诗性言说则是其直觉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老子的诗性言说方式,成为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的一个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8.
换个视角看庄子人生观的积极一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的人生观是中国古代人生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影响了很多人,包括那些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尽管如此,人们总是认为庄子的人生观是消极的.作者从人生观几个主要方面的问题着手,对庄子的人生观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认为庄子重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具有人生的理想和目标,并提出了达到其理想和目标的方法,要求人们努力去实行.所以,庄子的人生观并非只是消极.  相似文献   

9.
《易经》的思维方式极具诗性品质,是美学性质的。《易经》思维方式的诗性品质由以下三种特质构成:“类”性思维特质规定了《易经》思维方式的基本性质,构建了《易经》思维方式诗性品质的总体框架;“象”性思维特质凸显了《易经》思维方式的唯象特征,生成了《易经》思维方式诗性品质的运思模式;“悟”性思维特质揭示了《易经》思维方式的心理机制,形成了《易经》思维方式诗性品质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0.
诗性批评是诗性思维支配下的文学审美批评活动.诗性批评不同于逻辑思维的分析型批评,诗性批评通过对事物形象性的、情感体验性的熔铸,以象征、比喻的言说方式来表达批评家对文本的内心感受和体验的主观印象.诗性批评的精神思维的核心,就是体验性、感悟性和主观性.其形成了"寓理于物"、"寓理于情"的批评特征,也由此导致所表达的思想观念的模糊性、多义性.诗性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批评的主要方式.而闻一多的诗性批评有其特点:它既是在西方现代多学科视角下的审美观照,又是对中国诗性批评传统的继承和延伸.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形象世界是庄子“道”论的形象载体,蕴涵着庄子式的审美情感和人生审美观念。其塑造的形象魅力主要体现在:第一,形象负荷着庄子深刻的人生审美观。这既表现为《庄子》形象传达出“道”即是“美”,“美”即是“道”的观念,同时《庄子》形象也蕴含着哲人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审美感受;第二,《庄子》塑造的形象本身具有的诗性美,这种美体现为形象构思与塑造充满了浪漫主义、哲理思辨及黯淡晦涩的审美气息。  相似文献   

12.
逍遥是庄子哲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达到逍遥必定要突破现实时空的束缚,在<庄子>中,庄子构筑了四个逻辑上对立的时空,并通过修辞让逍遥成为统摄一切时空的最高理想.仙境远离于现实,庄子通过蝴蝶梦境与游刃的艺境来弥合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3.
相对于一般哲学语言来说,诗性化是庄子哲学语言的独特个性。这一点具体表现在庄子哲学语言具有模糊性、召唤性、象征性、跳跃性、情感性以及音乐性等特征上。  相似文献   

14.
从庄子理想人格的根本入手,以探讨其理想人格在文学创作中的延展为基础,将庄子与西方哲学家尼采及萨特推崇的理想人格进行了深入比较,得出:"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是庄子人生追求的重要部分,历经"圣人"、"神人"、"真人"、"至人"的不同层次,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人则是庄子理想人格中的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是庄子哲学的归宿点。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庄子》理想人格的超越性、真实性与自然性、自由性和审美性三个方面阐述了其特点 ,并指出达到《庄子》理想人格的途径是“忘”、“守”。在此基础上 ,对《庄子》理想人格做了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在诸子百家中,庄子作品的文学性是最强的,其文学成就也是最高的.庄子作品具有一套特殊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庄子》中的相关作品,浅谈一下庄子在文学发展过程中对文学理论、文章篇题以及写作思维等方面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7.
从建立思想理论体系的学术方法入手研究<庄子>,将对<庄子>一书博大精深的学术体系以及庄子思想的特质产生新的认识."三言"即寓言、重言、卮言,它们作为<庄子>的独特笔法和思想学说的表现形式,使<庄子>具有了"微妙之理"和"精绝之文".寓言乃借他人之名来论说自己所要阐明的道理.庄子通过特有的艺术形象寄托思想,使自己的理论大都以寓言的面貌呈现出来.重言即借古人之名以自重,其目的在于提高思想的可信度.卮言则是与道相应,符合自然分际之言,是<庄子>书中最精彩、最玄奥的言语.卮言旨在阐扬庄子哲学的精神实质,在<庄子>作品中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三言"在<庄子>中相互统一,密不可分.虽然"寓言"、"重言"之间存在着内容与形式上的差别,但卮言将两者巧妙连结起来,使<庄子>成为了一个有机整体."三言"所言说的重点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庄子真实思想的具体呈现.通过"三言"的互相配合,<庄子>书中诗性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开阔的意境和深邃的思想结合得天衣无缝,由此构成了<庄子>有别于其它诸子的独有特质.  相似文献   

18.
论孔子君子人格观的诗性言说方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君子”,是孔子理想的现实人格;“君子”人格观,成为其伦理思想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君子人格,孔子使用了理性言说的方式进行理性阐释,从而体现了先秦时代的哲人所具有的理性高度。同时,他还使用了诗性隐喻的言说方式阐述君子的人格、评价和教育弟子,从而使其言说呈现出一种原始“诗性(智慧)”的特征,并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江南文化与江南生活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南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她的审美生活是中国历史上最精致的古典生活方式.无论生活启示、审美态度以及工艺美术原理与实践,都体现了一种精致的美感和超了节俭与奢华的舒适,在当前这个严重物化、欲望化的消费时代中,如何守护与开放好这一诗性人文资源,并依此原理创造出一种诗性的新文明,值得我们认真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庄子的人格理论与现代中国人格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庄子在人性批判基础上建立的理想人格,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分析了庄子理想人格的建构,指出庄子理想人格对中国现代人格建构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作者主张消除其消极影响,重新改造和阐释其积极方面,赋予其现代意义,使之成为现代人格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