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友》2007,(11)
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许多俗语,都是有一定的来由的,其中有一些是由于语音讹传而来的。探寻一下这些俗语的来源,还是很有趣的。  相似文献   

2.
我们从电视、报纸了解到的"科学常识"有很多都是错误的,而且这些错误一错就是几十年。2007年12月22日出版的《英国医学杂志》,刊登了由美国雷根斯特赖夫研  相似文献   

3.
一、俗语词的特点民俗语词,简称俗语词。俗语是古代传下来、民间老百姓常讲常说的语词。郭庄贻先生说:“古代人的口头语词,也叫俗语词。”①关于俗语词的进一步解释,曲彦斌先生说得好:“在‘俗语’这词里,俗则是‘约定俗成、通俗、流行’的意思。”②狭义地说:俗语词只是“集中地体现着民族风俗习惯”的语词。比如:“龙抬头”、“唱白脸”、“三姑六婆”、“牛郎织女”等等。广义地说:互切具有口语特点的语词,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俚语,甚至江湖切口、隐语、行话等等,都是俗语词。我们这里讲的俗语词,就是广义的俗…  相似文献   

4.
豆腐俗语     
谭汝为 《社区》2009,(29):30-30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用大豆制作豆腐的国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相传两千多年前,淮南王刘安在寿春(今安徽省寿县)时。广招方术之士烧汞炼丹,以求长生不老之术。刘安曾宴请八位著名方士在“八公山”燃起炉火,用黄豆磨浆烧开,加盐卤,实验炼丹。结果.丹没炼成,却歪打正着地创制出豆腐。  相似文献   

5.
算盘俗语     
佚名 《今日南国》2014,(2):39-39
算盘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中国人的独特贡献,在过去漫长的历史进程里,算盘不仅是身份、教育、文化的象征,活跃于计数、算账第一线,  相似文献   

6.
文艺复兴初期,拉丁语作为欧洲通用语的地位在意大利受到动摇,拉丁语和意大利俗语之间的竞争开始出现.但丁积极捍卫意大利俗语,并试图建立标准意大利语.但丁捍卫俗语的过程表明,标准意大利语的确立不仅是意大利俗语取代拉丁语的过程,也是意大利俗语内部贵族语言凌驾于大众语言之上的过程.因此,但丁捍卫的俗语并不俗.但丁的语言思想和辩护策略与皮埃尔,布迪厄的一些思想契合,颇具现代性;但丁对俗语的辩护也成为西欧各国拉丁语和俗语之争的模板.  相似文献   

7.
俗语的性质和范围——俗语论之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成汉语词汇材料最高级次的单位是熟语。熟语是由数个大于词的不同类型的成员组成的大集体。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另文中已论及,不赘。但构成熟语的成员有哪些?它们各自的性质、范围、功用怎样?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对这些问题人们的看法颇不一致。然而无论为了准确地揭示词汇系统的构成,或为了正确地使用词汇材料交流思想还是有利于词  相似文献   

8.
俗语的构成和意义(俗语论之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俗语是丰富多彩语汇中的重要的成员,它用活生生的口语词充当主体建筑材料.以最精的素材.最优的手法来完善自己,从而肩负起独特的交际职能。俗语的表义方式有直叙式和描绘式两种,其字面意义和深层实际意义之间不是本义与转义的关系.而是表现与被表现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主要讨论俗语的临时变异,通过大量例证,对人们在文学作品或日常语言运用中的临时俗语变异现象进行了概括和归纳,并联系语境阐释出了俗语变异产生的原因。还从语言规范的角度,对滥用、生造俗语的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俗语三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俗语是流行于群众中的通俗习用语,在古代也称为俗谚、俗言、恒言、常语、俚语、鄙俚词等。俗语与谚语本无严格的界限。《国语·越语》:“谚,俗语也。”《汉书·五行志》颜注:“谚,俗所传言也。”从发展看,一般来讲,谚语多以复句形式出现,句子比较整齐,一条谚语说明一个事理,如“虎离山无威,鱼离水难活”,“一天不练丢一半,两天不练站着看,三天不练门外汉”;而俗语则多是单句,还有的是短语以至于词,句式、字数不一,有说明事理的,如“心急锅不开”、“远水难救近火”、“寡妇门前是非多”,也有仅指某种情状或为名称的,如“尾巴翘上天”、“打肿脸充胖子”、“老实疙瘩”、“婆婆嘴”、”光棍”等。  相似文献   

11.
《今日南国》2014,(9):56-56
很多健康俗语你可能听过不止一次,传的人多了,似乎也慢慢地成为了“事实”.美国“博闻网”针对那些老生常谈的健康俗语,请权威专家做了解答.  相似文献   

12.
〔觉〕 特指听觉。义同听,闻。 张籍《酬白二十二舍人早春曲江见招》:“柳色看犹浅,泉声觉渐多”。一听一看,“觉”与“看”对文。元稹《酬乐天雪中见寄》:“坐觉潮声迷远浪,回惊云路在长途”。郑谷《鹤》:“睡轻旋觉松花堕,舞罢闲听涧水流”。齐已《荆门疾中》:“坐闻邻树栖幽  相似文献   

13.
论壮俗语     
和别的民族一样,壮族人民也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大量的、简练而形象化的定型语句——俗语.过去,壮俗语虽然没有统一的、规范的文字写下来(有零散用古壮字写的,为数很少),但在壮族地区,它广泛地世代流传,深入民心,凝聚民力.它既是民族历史与民族语言的珍宝,自然也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上十分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4.
俗语中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所谓俗语,是指流行于民间的通俗的固定词语,其中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D头上常用的成语俗语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语句,如,百动不如一静,识时务者为俊杰,乐极生悲等等。这些俗语千百年来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口耳相传,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人们可以从中找到安身立命的大道理,又能学到一般的处世智慧或生活经验,当然,也受到一些不健康因素的消极影响。考察一下儿就会发现,这类俗语与中国传统人生哲学在思想上存在着一定联系,根据这种联系,不妨把这类俗语按人生哲学研究的专题进行分类,并从中找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本文拟…  相似文献   

15.
粤语为中国日常生活中主要运用的五种方言之一,其中包含的俗语由于所具有的生活性和民俗性,可以成为研究心智过程的语料来源和依据。在心智哲学视角下对食品类俗语进行的研究揭示了:说话人首先根据感觉器官形成对食品的最初意识体验,在联系、想象和记忆的作用下形成对当下事物/事件的反思意识体验,之后将其用符号表达出来,形成实际的话语表达;说话人使用食品类俗语的原因在于该食品-9主体意向内容在心理属性上的相似性;人们的心智过程涉及三对概念:感觉和感受、最初意识和反思意识、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这些概念后者都是从前者涌现出来的,涌现也是粤俗语产生和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俗语“直”与道德的本源──俗语人类学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俗语人类学的角度,认为“道”、“德”的本源义,即俗语中以“直”为中心的语汇群,如“直来直去”、“直心肠”等,探讨了原始人的行为规范与“直”的内在关系,指出后者即前者的价值观念。并进一步考察了原始人这种“直”的伦理学转变为文明社会以“札”为中心的伦理规范的具体环节及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俗语的形成一般比较固定,而且形象生动,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有些俗语历史悠久,长期在民间流传,因此保留了不同层次的文化内涵。俗语中反映的妇女观主要体现在生育观、婚姻观、美丑观、贞洁观、依附观等方面,从中可以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妇女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影《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卷四《降魔变文》: 使(按指宰相须达多的使者)影牆忽见,(宰相护弥之女)仪貌绝伦,西施不足比神姿,洛浦讵齐其艳采。直冲审视,恐犯于礼仪;遂即缓步抽身,徐问邻人言曰:“此是谁家屋宅……”(362、363页)引文中“影牆”的“牆”原作俗体,蒋礼鸿先生校正为“牆”,甚确;蒋又说“影”是“依  相似文献   

19.
拿糖、溜肩膀和摔勺子老北京的这三个俗语的意思都是对工作甩手不干,但词义有细致的差别. "拿糖"指以某种特长相要挟,离了他地球就不转了,所以要讲条件,得不到满足就不干.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