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我们从电视、报纸了解到的"科学常识"有很多都是错误的,而且这些错误一错就是几十年。2007年12月22日出版的《英国医学杂志》,刊登了由美国雷根斯特赖夫研 相似文献
3.
一、俗语词的特点民俗语词,简称俗语词。俗语是古代传下来、民间老百姓常讲常说的语词。郭庄贻先生说:“古代人的口头语词,也叫俗语词。”①关于俗语词的进一步解释,曲彦斌先生说得好:“在‘俗语’这词里,俗则是‘约定俗成、通俗、流行’的意思。”②狭义地说:俗语词只是“集中地体现着民族风俗习惯”的语词。比如:“龙抬头”、“唱白脸”、“三姑六婆”、“牛郎织女”等等。广义地说:互切具有口语特点的语词,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俚语,甚至江湖切口、隐语、行话等等,都是俗语词。我们这里讲的俗语词,就是广义的俗… 相似文献
4.
5.
6.
郑鸿升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0(2):91-98
文艺复兴初期,拉丁语作为欧洲通用语的地位在意大利受到动摇,拉丁语和意大利俗语之间的竞争开始出现.但丁积极捍卫意大利俗语,并试图建立标准意大利语.但丁捍卫俗语的过程表明,标准意大利语的确立不仅是意大利俗语取代拉丁语的过程,也是意大利俗语内部贵族语言凌驾于大众语言之上的过程.因此,但丁捍卫的俗语并不俗.但丁的语言思想和辩护策略与皮埃尔,布迪厄的一些思想契合,颇具现代性;但丁对俗语的辩护也成为西欧各国拉丁语和俗语之争的模板. 相似文献
7.
俗语的性质和范围——俗语论之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勤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
构成汉语词汇材料最高级次的单位是熟语。熟语是由数个大于词的不同类型的成员组成的大集体。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另文中已论及,不赘。但构成熟语的成员有哪些?它们各自的性质、范围、功用怎样?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对这些问题人们的看法颇不一致。然而无论为了准确地揭示词汇系统的构成,或为了正确地使用词汇材料交流思想还是有利于词 相似文献
8.
俗语的构成和意义(俗语论之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勤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俗语是丰富多彩语汇中的重要的成员,它用活生生的口语词充当主体建筑材料.以最精的素材.最优的手法来完善自己,从而肩负起独特的交际职能。俗语的表义方式有直叙式和描绘式两种,其字面意义和深层实际意义之间不是本义与转义的关系.而是表现与被表现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李文华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4)
主要讨论俗语的临时变异,通过大量例证,对人们在文学作品或日常语言运用中的临时俗语变异现象进行了概括和归纳,并联系语境阐释出了俗语变异产生的原因。还从语言规范的角度,对滥用、生造俗语的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俗语三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剑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俗语是流行于群众中的通俗习用语,在古代也称为俗谚、俗言、恒言、常语、俚语、鄙俚词等。俗语与谚语本无严格的界限。《国语·越语》:“谚,俗语也。”《汉书·五行志》颜注:“谚,俗所传言也。”从发展看,一般来讲,谚语多以复句形式出现,句子比较整齐,一条谚语说明一个事理,如“虎离山无威,鱼离水难活”,“一天不练丢一半,两天不练站着看,三天不练门外汉”;而俗语则多是单句,还有的是短语以至于词,句式、字数不一,有说明事理的,如“心急锅不开”、“远水难救近火”、“寡妇门前是非多”,也有仅指某种情状或为名称的,如“尾巴翘上天”、“打肿脸充胖子”、“老实疙瘩”、“婆婆嘴”、”光棍”等。 相似文献
11.
12.
秦崇海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觉〕 特指听觉。义同听,闻。 张籍《酬白二十二舍人早春曲江见招》:“柳色看犹浅,泉声觉渐多”。一听一看,“觉”与“看”对文。元稹《酬乐天雪中见寄》:“坐觉潮声迷远浪,回惊云路在长途”。郑谷《鹤》:“睡轻旋觉松花堕,舞罢闲听涧水流”。齐已《荆门疾中》:“坐闻邻树栖幽 相似文献
13.
唐国富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4)
和别的民族一样,壮族人民也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大量的、简练而形象化的定型语句——俗语.过去,壮俗语虽然没有统一的、规范的文字写下来(有零散用古壮字写的,为数很少),但在壮族地区,它广泛地世代流传,深入民心,凝聚民力.它既是民族历史与民族语言的珍宝,自然也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上十分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4.
15.
刘倩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41-145
粤语为中国日常生活中主要运用的五种方言之一,其中包含的俗语由于所具有的生活性和民俗性,可以成为研究心智过程的语料来源和依据。在心智哲学视角下对食品类俗语进行的研究揭示了:说话人首先根据感觉器官形成对食品的最初意识体验,在联系、想象和记忆的作用下形成对当下事物/事件的反思意识体验,之后将其用符号表达出来,形成实际的话语表达;说话人使用食品类俗语的原因在于该食品-9主体意向内容在心理属性上的相似性;人们的心智过程涉及三对概念:感觉和感受、最初意识和反思意识、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这些概念后者都是从前者涌现出来的,涌现也是粤俗语产生和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俗语“直”与道德的本源──俗语人类学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士林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9,(2)
本文从俗语人类学的角度,认为“道”、“德”的本源义,即俗语中以“直”为中心的语汇群,如“直来直去”、“直心肠”等,探讨了原始人的行为规范与“直”的内在关系,指出后者即前者的价值观念。并进一步考察了原始人这种“直”的伦理学转变为文明社会以“札”为中心的伦理规范的具体环节及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双建萍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57-59
俗语的形成一般比较固定,而且形象生动,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有些俗语历史悠久,长期在民间流传,因此保留了不同层次的文化内涵。俗语中反映的妇女观主要体现在生育观、婚姻观、美丑观、贞洁观、依附观等方面,从中可以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妇女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袁宾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4)
影《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卷四《降魔变文》: 使(按指宰相须达多的使者)影牆忽见,(宰相护弥之女)仪貌绝伦,西施不足比神姿,洛浦讵齐其艳采。直冲审视,恐犯于礼仪;遂即缓步抽身,徐问邻人言曰:“此是谁家屋宅……”(362、363页)引文中“影牆”的“牆”原作俗体,蒋礼鸿先生校正为“牆”,甚确;蒋又说“影”是“依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