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5 毫秒
1.
本雅明的"灵韵"思想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具有"原真性",价值上具有膜拜性和展示性的特点。用本雅明的"灵韵"思想观照当前大学文化建设,剖析大学文化内核和外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大学文化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2.
被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美国最大代表的弗里德里希·杰姆逊称为“2 0世纪最伟大、最渊博的文学评论家之一”[1]的瓦尔特·本雅明 ,以其机械复制艺术理论著称于世 ,他独创性地提出了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区分在于“灵韵”(Aura)[2 ]的有无等观点。本雅明认为传统艺术最为根本的审美特性在于“灵韵”。但对这一重要概念 ,本雅明语焉未详 ,就像艺术“灵韵”自身特质一样模糊朦胧 ,迷离惝恍。“很多关于本雅明这篇文章(指《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讨论 ,都致力于使他那关于传统和使艺术作品在传统中获得崇高地位的‘光晕’这一概念中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第一个里程碑,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重点考查了艺术生产范围内审美经验的重构问题。灵韵的衰竭和震惊的出现使得审美经验日渐贫乏,艺术再也不是宛如神明之物;技术在祛除艺术灵韵的神圣性的同时,也存在着重建灵韵的可能性,审美经验成为艺术作品化解生存危机的契机;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重视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反映了艺术政治的革命要求和救赎意图,这成为经验重构的主要目标。本雅明理论为深入思考现代艺术的经验表达提供了独特解说。  相似文献   

4.
艺术生产理论是本雅明美学思想的核心,充满着多维性和矛盾性。本雅明既留恋传统艺术营造的诗意境地,又对以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艺术持欢迎态度,因而其思想中技术和灵韵、震惊和经验、神学救赎和政治等内容并行不悖地存在着,使读者在"诗意的怀旧"与"技术的乐观"中感受其理论的强烈辐射,这显示了本雅明思想的巨大张力。  相似文献   

5.
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一文提出了一种"纯语言"的翻译观,这种翻译观看似"狰狞",因为它放逐了"读者"(接受者)与"交流",甚至放逐了"意义"。理论上它是一种"和谐"的翻译观。在纯语言这一"和谐、圆满的领域"的观照之下,原作与译作、忠实与自由这两对以往总是争吵不休、相互对立的概念也和谐地统一起来。本雅明这种"纯语言"的翻译观在更多的层面上只是一种理想的翻译观,带有本雅明式的"弥赛亚"救世精神。我们可以无限地接近却永远无法到达。  相似文献   

6.
沃尔特·本雅明是德国著名的思想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本雅明在其著作中分析探讨了许多个概念,如语言、神话、灵韵、拯救、革命、解构、建构等等,历史是其中重要的概念之一。把握本雅明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于理解本雅明的整个批判思想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从本雅明对历史连续性、线性时间观以及历史进步观的批判中,可以揭示本雅明的历史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苏文健 《东方论坛》2014,(2):113-119
本雅明的"辩证形象"来源于其前期的"寓言"与"星座"等美学概念,具有视觉文化观照下的历史性与视觉性两个重要审美维度。本雅明在此基础上对现代性史前史进行了深入挖掘,并批判了现存的资本主义弊病。这种"视觉政治"推动了他对"救赎视觉学"的思考与建构。  相似文献   

8.
本雅明最著名的艺术论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宣告了技术引发艺术生命政治的革命性转向。本雅明认为技术渗透艺术身体之后,制造了艺术的三重生命形式。以灵韵隐喻生命属性的艺术的生物生命转变为以复制品为象征的艺术的形式生命。在这种时代转向和生命隐喻的背后,本雅明乐观地预见一种具有救赎美学价值的未来生命的共同体愿景。  相似文献   

9.
在通读本雅明的《德国悲剧的起源》、《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等著述的基础上,梳理了本雅明两次艺术比较研究的理路,并对寓言与象征、灵韵与震惊等一系列解读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甚至后现代艺术的钥匙式的美学范畴进行了勘定。  相似文献   

10.
在视觉文化的观照下,重新论述本雅明"游手好闲者"的美学内涵。通过分析这一术语出现的文化背景以及隐含的视觉消费姿态等,不仅帮助我们理解本雅明对都市文化的深刻思考,而且为我们深入认识本雅明的视觉文化理论提供重要的入思路径,对我们考察当下的视觉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雅明电影救赎观具有强烈的乌托邦色彩,他的很多电影理论至今仍能帮助我们很好地认识、解析和阐释当今电影的存在形态和特征。本雅明的复制理论、视觉无意识理论和艺术触觉理论等诸理论为解析当今时代电影法则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12.
艺术的现代转型使得艺术的观念在悄然发生变化,艺术开始慢慢从一种高雅艺术转变成为商业艺术或纯粹的一种技术处理。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对技术影响的大众艺术品更是展开了批判。虽然技术造成了传统艺术灵韵的消逝,但技术同时也给现代艺术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在反思、反叛传统艺术的同时也在提供着艺术的另一种发展可能。  相似文献   

13.
很长时间里,文学理论上一直认为文学是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即Ideologie.而实际上,在汉语中,"意识形态"(Ideologie)与"意识"(Bewusstseins)、"社会意识形式"(gesellschaftliche Bewusstseinsformen)长期以来是混同的.人们把Ideologie译为"意识形态",但在一些影响很大的文学理论教材和论著中,"意识形态"一词又多指"意识形式"(Bewusstseinsformen).不同的译法和用法,导致了"意识形态"这一汉语词在当代文学理论中的复义性状况.如果依据已广为流通的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则只能说文学是可以具有"意识形态性"(ideologischer Natur)的"社会意识形式",而不能简单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4.
"寂"(さび,sabi)是日本古典文艺美学、特别是俳谐(haikayi)美学的一个关键词和重要范畴,在日本古典俳谐论中的"寂"论及松尾芭蕉等人的俳谐创作中,"寂"有三个层面的意义:第一是听觉上的"寂之声";第二是视觉上的"寂之色";第三是精神内涵上的"寂之心"。"寂之心"中又包含了"虚与实"、"雅与俗"、"老与少"、"不易与流行"四对范畴。"寂"体现于具体的俳谐创作中则是"寂之姿",是一种摇曳飘忽、余情余韵的"枝折"(しおり,shiori)乃至"细柔"(ほそみ,hosomi)之美,由此,"寂"概念的内在逻辑结构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5.
互为异质性的东西在瓦尔特·本雅明身上相安无事并大放异彩,这种现象背后有一种"异质统一"的思维方式。从空间和时间角度审视本雅明可以看出:其一,本雅明通过"世界博览"、"市场"和"寓言"方式对空间中互为异质性的事物进行了集合;其二,在现代时间观念下,本雅明整合了时间三个维度上互为异质性的姿态——对"过去"的努力和放弃,对"现在"的反抗与迎合,对"未来"的救赎与破坏。本雅明以"异质统一"的思维方式构建的时空为互为异质性的东西的存在提供了基础,也为一切"大放异彩"提供了可能性,并且这个时空本身就在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6.
视觉文化转向使视觉形象日益成为文化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形象之所以具有魔力是因为它拥有光韵。光韵具有不可接近的神圣性、此时此地的本真性和凝神静观的视觉性。在本雅明的形象思考中,以波德莱尔、普鲁斯特、卡夫卡等为代表的先锋艺术是一种形象被"祛魅"了的艺术,即"后光韵"艺术。"形象的祛魅"有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形象的去神圣化,即打碎笼罩在形象周围的神圣光环,使其人性化、世俗化;二是形象的去审美化,即打破美的形式规范,使形象变形、扭曲、夸张,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片段的、谜一样的视觉形象"。  相似文献   

17.
从"摄影作为艺术"到"艺术作为摄影"--视觉文化问题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视觉文化史上,摄影理论一直围绕着"摄影作为艺术"而展开.然而,摄影作为艺术的辩护是以屈从于传统艺术观念为代价的失败的辩护.对此,本雅明提出应将"摄影作为艺术"的思考方式转换为"艺术作为摄影"的思考方式.这一转换带来了摄影理论的革命性变革.本文从哲学、文化学、主从关系三个方面阐述了"艺术作为摄影"的理论内涵.如何理解这一转换的真实内容,是理解摄影及其当代视觉文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沃拉斯托斯认为,在德性与幸福的关系问题上,苏格拉底既不是主流学界所认为的"功利论者",也不是厄文所说的"工具论者",而是非工具主义形式的"幸福论者",即认为德性是幸福的构成要素和充要条件。但沃拉斯托斯同时反对德性与幸福完全等同的"同一性论点",并且提出了偏向于"充足性论点"的"德性主权"学说,这一学说一方面可以保证伦理上的英雄主义立场,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日常生活中的理性选择。通过阐明"幸福"(eudaimonia)、"同一"(tauton)等等希腊词的原初含义,以及通过分析柏拉图早期对话《克力同》《欧蒂德谟》等篇中的相关段落,沃拉斯托斯清晰构建了苏格拉底的道德学说,并且指出了苏格拉底在古代伦理思想史上的奠基性地位。  相似文献   

19.
文章阐释并演绎了解构主义文学翻译理论的奠基文献<译者的任务>中的文学翻译理念,揭示出本雅明在该文中构建的解构主义文学翻译观:文学翻译的"纯艺术"、文学作品的"可译性"、文学翻译的"纯语言"以及文学翻译者的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本雅明文学翻译观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本雅明的批评思想体现出反体系的散文化、碎片性和理解上的晦涩性等风格,既有时代原因也有其自身原因.从解释学的语境出发理解本雅明的思想就需要一种开放的和多元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其思想风格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作出合理的阐释.从现代身份哲学的角度分析,本雅明的思想诉求和思想风格既是其所处时代的犹太知识分子身份决定的共性特征,同时又有个人选择的个性特征.其身份焦虑影响下的思想追求既具有悲剧性.又具有一种充满灵氛的魅力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