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子弟书(单唱鼓词),是中国鼓词发展过程中一个特殊的阶段性产物,以清代"旗人"阶层为社会基础产生的一种民间曲艺。自清中叶以来二百多年间,子弟书的创作、研究、编辑、出版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清中后期至民国初年:子弟书目录文本的传抄和发行。二是20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期间:子弟书的长足发展和研究领域的百家争鸣。三是20世纪末以来:子弟书研究成为融贯中西的国际性学问。  相似文献   

2.
白蛇传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它流传时间既久地域亦广,文本众多,妇孺皆知,几乎所有的文学形式中都有以白蛇传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子弟书是满族八旗子弟创作的说唱文学形式,其中也有为数不少的白蛇传故事。子弟书继承了白蛇传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并对其细节进行改编。艺术上,子弟书具有善抒情、善叙事的表现手法,韵文诗化的语言,突出了故事的现场性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3.
蒙古语族语言领属格和宾格关系及其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古语族语言的领属格和宾格词缀在诸语言中的分布情况不完全一样,有的语言中使用着独具语音形式的领属格和宾格两个格词缀;有的语言中领属格和宾格采用一种词缀形式。在中世纪蒙古语中尽管分别采用不同的词缀形式来表达领属格和宾格,但是偶尔还能见到这两个格词缀互相混用的现象。在古突厥语和满语中也存在着领属格和宾格采用一个词缀形式的现象。因此可以认为领属格词缀和宾格词缀是由早期领宾格一个词缀分化发展来的。根据古突厥语 in, n,蒙古语 in, n和满语 i(< in)的语音形式,认为它们的早期共同词缀形式是 in, n。  相似文献   

4.
从语言共性看满汉英的格标记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满汉英三种语言中,满语的格变化是丰富的,现代英语的格变化正趋简单,而汉语没有像满语和英语那种严格意义上的格。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探讨了三种语言的共性和个性。  相似文献   

5.
满-通古斯语族中的满语和赫哲语已被我国语言界确认为濒危语言,目前只有黑龙江省一些满族村屯和赫哲族聚居地的部分老人能使用满语、赫哲语。本研究是对满语和赫哲语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并运用结构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方法进行共时描写研究。现存满语、赫哲语由于长期受汉语等周边语言的影响,不仅在语音结构以及语音组合规律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同时在语义及有关句子结构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异。满语、赫哲语在与汉语等相关语言的接触中,产生影响、吸收、融合等现象。通过对满语、赫哲语的濒危状态、濒危过程、濒危原因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可以在理论上总结出濒危语言的发展演变规律。不同的濒危语言因处于不同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其濒危原因与濒危过程有一定的差异,但同时,语言的濒危原因和濒危过程又有共同的规律。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是满语、赫哲语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满语融入汉语的词类有名词、形容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副词、状词等多种。可以说,凡是汉语中包含的词类,满语几乎都包含,只不过词性的划分有所不同罢了。满语和汉语的相对一致性,带来它自然地融入汉语之中,成为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促进了东北方言的形成。满语融入汉语后,即被广泛传播和应用,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直至现代仍然如此。文艺作品中的小品语言在很大程度上使用了东北方言中的满语词汇,使满语的影响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7.
《满语语音研究》是一本研究满语的新著,作者爱新觉罗·乌拉熙春从我攻读语言学博士课程三载,此书作为她的博士学位论文已在1992年4月由日本国京都玄文社出版。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许多问题,并做出了独到的见解,使满语研究的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对任何一个语言的语音史要做一全面的研究,需要占有丰富的材料。满语作为全体满族  相似文献   

8.
清代满汉双语会话书是在旗人母语产生语言磨蚀、出现减损型双语现象的背景下产生的.满汉双语会话书采用满汉合璧的形式,以满式汉语为中介语,对旗人进行满语教学.清代满汉双语会话书减缓了满语的消亡,为语言接触研究、海外中国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满语和蒙古语分别属于阿尔泰语系三大语族中的满·通古斯语族和蒙古语族。它们之间有很多关系词或语音对应关系。分析探讨了满、蒙两种语言的名词复数词缀的使用、分布情况及两种语言的复数各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指出了两种语言的复数词缀可能具有共同的来源。  相似文献   

10.
浅议韩小窗子弟书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小窗是子弟书发展史上成就最高与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他与罗松窗等人一起奠定和完善了子弟书的形式和体制。他的作品大都是对传统题材的再创造。他在言情、写景和叙事方面既继承了俗文学的传统 ,又注意从诗词中汲取养分 ,使其作品至今仍以各种曲艺形式传唱不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