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正在监狱服刑的受虐杀夫女犯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报告了他们个人和犯罪的基本情况;考察了他们在遭受家庭暴力初期、后期的不同心理以及杀害施暴人后的心理和服刑中的心理变化,对待犯罪行为、施暴人、自己家人和判决的态度;总结出司法过程中应该关爱受虐杀夫妇女。  相似文献   

2.
对家庭暴力的心理学视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家庭暴力问题及其成因。文章涉及心理学理论对家庭暴力成因的分析,家庭暴力中施虐者和受虐者的心理特质分析,暴力发生过程双方心理发展变化过程,文章还对运用心理学知识防止家庭暴力的一再发生做了探讨,以期能为受虐妇女提供心理支持与帮助。  相似文献   

3.
苏童小说中的众多女性形象,饱受男权文化制度的压榨,其心理普遍带有强烈的社会受虐倾向,但在受虐的过程中,为了寻找精神平衡,其心理又具有强烈的施虐冲动。在施虐受虐的循环中,她们反复演绎着女性作为第二性的人性悲剧。  相似文献   

4.
孕妇受虐是中国和世界的常见现象,它不但对孕妇的生理健康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对生育、婴儿、家庭乃至社会都有消极作用。人格、心理、社会、文化、效用等视角都可以对孕妇受虐现象作出理论解释。鉴于该现象的多元化原因,社会工作者应该整合微观和宏观工作技术,预防孕妇受虐现象的产生,舒缓和治疗其消极后果。当然,体现实践智慧是社会工作者在专业服务中获得成功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由刘栓霞受虐杀夫案引出“受虐妇女综合症”的法律适用,并指出了它对传统正当防卫的质疑。旨在呼吁:司法实践中,在处理受虐妇女杀夫案时应当将“受虐妇女综合症”作为受虐妇女“应当免除或者减轻处罚”的重要理论依据,以体现司法公正和对妇女人身权益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对5·12汶川大地震后心理援助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12汶川大地震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冲击,对地震中的受灾者进行心理援助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灾后心理援助过程中出现了专业心理援助人员严重匮乏、心理援助工作呈无序状态、对心理援助对象的认定有局限、对灾区群众的心理援助缺乏系统和长期的规划、媒体宣传带来心理伤害、心理援助带有盲目性等问题。因此,应加强灾后心理援助的制度支撑和统一领导,建立长期的灾后心理援助机制,进一步培育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发展心理援助的民间力量,把心理重建与思想重建和文化重建结合起来,对受灾者及其他人群进行多种形式和科学有序的心理援助。  相似文献   

7.
性别与法律研究网络2013年年会以“司法公正与性别平等”为主题。与会的专家学者认为.对司法人员进行社会性别意识的培训,使司法人员树立社会性别平等理念,依法进行公正审判,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与性别平等。在司法实践中,应当注意对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保护.关注受虐妇女案件的公正处理,矫正对两性平等问题的错误认知。为推进防治家庭暴力工作,应当加快制定专门的“家庭暴力防治法”。  相似文献   

8.
失独家庭作为社会中的特殊弱势群体面临着许多困境,如经济压力和负担、精神和心理创伤、夫妻关系危机、社会融入问题、养老和医疗困难等。针对失独家庭的特殊需求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是改善其生活质量和促进其融入社会的关键。在全面分析失独家庭社会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基础上,建议构建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和个人四位一体的失独家庭社会服务体系。该体系中政府提供政策及制度保障、养老和医疗支持,社区提供场地支持和社区关怀,社会组织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和援助服务,个人提供灵活长效的志愿服务。  相似文献   

9.
加强反家庭暴力的研究,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社会工作应介入家庭暴力问题,根据受虐家庭社会支持体系的社会工作职能和领域分布,构建受虐家庭社会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0.
家庭暴力是一个普及全球的社会性问题,家庭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家庭暴力行为是对妇女人权的侵犯,是影响妇女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为了更好地维护受虐妇女的权利,必须建立完善的救助体系。笔者在此就家庭暴力的内涵、危害、原因及对策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人们从法律、社会、心理各层面对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给予更全面、更适当的协助,把家庭暴力降低减少到最低的限度,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