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嵇康人生中既恬静大度又刚肠疾恶,二者在“体道”的层面上找到了沟通点。嵇康一生执着地矢志不渝地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并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拯救人生”的悲壮乐章  相似文献   

2.
3.
孙登是魏晋时期著名的隐士,与竹林七贤的阮籍、嵇康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孙登的隐居地为汲郡北山(或汲郡山)、白鹿山等地,游历地有宜阳山、五岩山等地;阮籍受司马昭的指派到宜阳山拜访孙登,而在苏门山拜谒苏门真人。嵇康是在汲郡山中从游孙登。由于历史演变的原因,汲郡北山与苏门山合二为一,孙登与苏门真人合并为一人,最后完全固化为孙登居于苏门山、嵇康从游、阮籍拜谒的说法。  相似文献   

4.
阮籍研究向来是魏晋学术研究的重点,而一些学者在对20世纪阮籍研究进行评述时,却对90年代以后阮籍文学研究以外的成果估价不足.事实上,这一时期的阮籍研究无论是在生平事迹考辩,还是在人格、思想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认真检视这一时期的研究状况,对于今后阮籍研究的方向和思维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音乐属于人们的精神、情感和意识范畴,而嵇康却认为音乐乃是天地间的自然自在之物,只有善与不善的区别,与人们的情感无关;阮籍则认为音乐是社会风俗的反映,是人们情感的表现,强调音乐“中和”的特性,推崇合雅的古乐  相似文献   

6.
用近代科学方法研究教育史,进而创建中国的教育史学,是从二十世纪开始的。如果以时间为坐标考察近代中国法律教育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其大致可区分为以下三阶段:二十世纪20至40年代、二十世纪60至70年代、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汉语词汇系统从理论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并从实践上进行了各种论证与描写。本文对汉语词汇系统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清理,以期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和描写汉语词汇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魏末阮籍、嵇康处于全身远害的忧患心理状态之下,在诗歌中大量抒发了渴望隐逸的思想感情,因此,表现出由忧患避世到企慕隐逸的思想发展轨迹。但由于他们企慕隐逸此时只是存在于思想层面,诗人并未真正归隐山林,因此以隐逸缘由叙述与希企隐逸的志向表述为主要结构模式,由于性格、观念的不同,他们的隐逸诗中意象、情感也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了阮籍、嵇康的自然观。本文认为,他们二人都认为元气是自然的本体,但除此之外,并无更多的相同,因此不宜将二人自然观并举;另外,从自然观的角度来看,阮籍、嵇康的思想与魏晋玄学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他们的元气论,实际上是汉代气论的延续,不代表魏晋思想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在对中国古典传统的吸收与借鉴方面,鲁迅最为偏嗜魏晋时期,而以其时的阮籍与嵇康二人最为突出。这里面既有文化背景与师承渊源的因素,也是个性气质的相互契合使然。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鲁迅在精神气质上是嵇康与阮籍二人的结合:热情爆发时像嵇康,而沉寂压抑时更接近于阮籍。不仅如此,嵇康与阮籍的文学创作及其立身行事的基本方式,都构成了鲁迅进行文学创作、学术研究乃至现实参与的重要资源。所谓“嵇志清峻,阮旨遥深”,便正是这种文化人格方面的深厚影响之最明显体现。  相似文献   

11.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颇有影响的一个士人群体。他们在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他们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方式,他们的个性精神和人生追求,在中国文学史乃至整个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文章主要从竹林七贤本身属性、政治态度、魏晋玄学对他们的影响、他们的文学成就以及他们对后世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总结了近20年竹林七贤的研究情况,并指出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几点问题与不足,以期推进竹林七贤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13.
玄学思潮的兴起,带动了魏晋时期社会风气的转移。崇尚自然、追求个性、向往自由成为时代的风尚,魏晋时期的妇女也深受影响,她们努力冲破名教伦理纲常的束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与风情,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精神风貌。一代才女谢道韫更是以其旷达玄远的"林下风气"成为魏晋新女性的典型,深得时人的赏识和敬重。  相似文献   

14.
杜慧月 《延边大学学报》2013,46(4):47-52,139
朝鲜燕山君四年,士林派遭到勋旧派的疯狂打击,史称戊午士祸。其中,以南孝温为首的竹林七贤,作为诗人兼处士群体的代表,亦被殃及。他们学术上重诗而轻道,政治上重隐而轻仕,既不满士林派中性理学家的弃诗之论,亦不满勋旧派的宗宋之说,后世朝鲜诗坛从宗宋到学唐的转变,由此开始萌芽。南孝温的《师友名行录》和《秋江冷话》具有互文关系,藉此为中心,追溯历史,正可探寻文学深处的政治隐喻。  相似文献   

15.
由于我国穆斯林的经堂教育过去不重视圣训的学习,所以,圣训在我国的研究和翻译起步比较晚,随着中国穆斯林学者广泛接触圣训,才有了圣训的翻译。本文试图把20世纪以来民间和官方出版的汉译本“圣训”的特点、翻译的意义作全面介绍,同时也指出这些汉译本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希望引起各界穆斯林及伊斯兰教研究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的《红楼梦》研究中,对于袭人的研究主要涉及其性格的品质问题,她究竟是奴隶还是奴才,究竟是品质善良的好女孩还是爱打小报告的告密者;在与宝玉的关系上她是否是引诱宝玉的“狐狸精”,是否存在爱宝玉这种感情。尽管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取得一致,但对袭人的认识却是越来越清晰了。  相似文献   

17.
18.
马莲 《南都学坛》2005,25(6):70-76
20世纪以来的两汉词汇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主要表现在研究内容的不断拓展、研究材料的不断开掘、研究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更新等方面。目前,还有很多踏实的工作要做,如加强词汇理论研究;做好资料整理工作,继续重视断代、专书研究;某些课题有待深入研究;加强语料库建设,加强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9.
对摩梭走婚文化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一些学者在有关著作中对该风俗进行的描述;而比较深入地进行研究,则是始于20世纪50-80年代民族学家们的数次调查及形成的调查报告和若干专著。在经历了"文革"的扭曲和停滞之后,对其研究才逐渐走向多元化和细分的阶段。20世纪以来学者们关于走婚文化的研究及其成果,可从婚恋形态、起源、形式、性质、制度的合理性、变迁及原因等方面展示。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以来的虞集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以前,文学研究多着眼于作家之艺术技巧与艺术修养,由于虞集学问博洽,诗文艺术性较强,因而研究者对其多给予肯定.20世纪50至70年代,研究界开始引入社会-阶级分析方法,阶级性和人民性成为衡量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在这种背景下,研究者对以艺术技巧见长的虞集,大多评价不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研究中社会-阶级分析方法渐渐淡出,而文化-心理分析方法逐步为学者所接受和重视.这一阶段的虞集研究不再局限于品评其诗文成就的高低,而更加注重从社会文化背景、心态等方面总结其创作得失的深层原因.人们对虞集的认识渐趋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