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整个魏晋文艺界和思想界,嵇康都是一位极有魅力的人物,他的美学思想渗透着对于当时人们争论的问题的深刻思索,也体现了当时美学思想的水平和高度,标志着魏晋美学的特色与成就。自20世纪初鲁迅所校《稽康集》刊行后,嵇康研究日渐升温。然而,迄今为止,对于嵇康美学思想的研究却很不够,一是系统、全面地研究稽康  相似文献   

2.
以探讨嵇康哲学本体论为轴心,考察“声无哀乐论”为主干,把自然美、人格美和艺术美统一起来,勾画其美学体系的《嵇康美学》,是迄今研究这一问题的最有分量之作。嵇康为人自有“宗长归仁”“直道而行”“刚肠疾恶,轻肆直言”和“师老庄”“任自然”“遗忘好恶”,以及“慎微如著”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的言论与行为。后人对其认识亦有“本心”宝贝礼教和“终归于道家”的歧异,以致有“思想浮杂难求其统系”的慨叹。《嵇康美学》的出现,当会促进学界对嵇康之谜的进一步求解  相似文献   

3.
客观地从不同角度评价了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主张,探讨了其美学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嵇康是中国古典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声无哀乐论》是一部极富思辨性的美学论著,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嵇康认为音乐本体是"自然之和",与人为的社会政治伦理无关,也与人的情感利欲没有联系,它只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自然声音美。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由个人理性和感性的冲突而孕育,是建立在他的人生哲学基础之上的,有着丰富的人格精神底蕴。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我国魏晋时期著名思想家、音乐家嵇康《声无哀乐论》中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音乐与情感、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及音乐的社会功能等问题的分析论述,结合我国音乐理论界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观点,对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做了进一步探析。  相似文献   

6.
在嵇康的音乐理论中,从器乐欣赏的角反驳击了儒家乐论以伦理学、社会学作为音乐美学的唯一批评标准,提倡和研究音乐自身的发展规律;坚持从感性出发,从音乐的客观性出发来分析音乐构成诸因素的特点;从音乐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与情感表现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寻求感性表现与理性观念的关系。嵇康的音乐美学理论为中国音乐的研究、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媒介特性的分析入手,指出嵇康的“声无哀乐”思想的出发点在于音乐的构成要素本是一种高度抽象的形式,从《琴赋》中的功用论及《声无哀乐论》的详尽析理,可以看出嵇氏思想的成熟过程及音乐本体论的卓绝之处,并据此批评了对嵇氏此论的误解  相似文献   

8.
嵇康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音乐家,以往学者对其研究较多。本文试图通过对嵇康玄学音乐美学思想与以《乐记》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进一步认识嵇康美学思想的深刻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9.
嵇康是魏晋时代的哲学家、诗人和著名音乐家。如果说作为哲学家和诗人的嵇康,在他所处的时代还未能独领风骚,但作为演奏家和音乐理论家的嵇康,却是独树一帜的。本文的中心就是力图阐述嵇康在他的《声无哀乐论》中为我们提供的前人所没有提供的东西。 1.嵇康的“乐之为体,以心为主”的观点,显示时代审美思想的特殊所向。每一个时代都有良己特殊的审美问题。鲁迅先生曾把魏晋看作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是对魏晋审美恃征的极准确概括。所谓文学的自觉,就是人的自觉,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从历史发展上看,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嵇康音乐美学的本体论思想。指出嵇康的音乐本体论的核心是“和”。嵇康在批判儒家的音乐美学本体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声无哀乐论”。  相似文献   

11.
张志和是中唐著名的诗人、隐士 ,他的美学思想具有明显的道家、道教精神 ,但从未进入道教美学研究的视野 ,这在中唐文人中极具代表性。本文通过对其“暂有”与“长无”的审美时空观、“玄真“的道性之美和审美心态的分析 ,展示其艺术化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2.
康德处在近代西方哲学发展的重要转折关头。前此,西方哲学思想分为两大派,一派是以德国的莱布尼茨和伍尔夫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派,该派以先天的先验理性为客观世界和人类认识的基础;另一派是以英国的洛克和休谟为代表的经验主义,他们承认物质的独立存在,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性经验开始。这两派的对立和斗争是鲜明、尖锐的,与之相联系,欧洲近代美学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主义思想和理性主义思潮也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当时,理性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是的姆嘉登。鲍姆嘉登把美学看成是关于感性认识的科学,认为美就是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把“美的”与“完善的”等同起来;以博克为代表的英国经验派美学则把“美的”和“愉快的”等同起来,认为审美活动只能带来快感。  相似文献   

13.
黄治正同志是近年涌现出来的众多美学家之一。他与人合著的《人怎样才美》和单独撰写一批美学论文,观点新颖,有相当的说服力,颇受学界称道。本文作者对黄治正美学思想研究有年,文中在综述其论著之后,还作了较为系统的概括。  相似文献   

14.
康德(Kant,1724—1804)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重镇。他的思想发展,以一七七○年为界,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他的美学专著《判断力批判》同《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简称为三大批判,构成他的整个思想体系,都是批判时期的力作。而《优美感觉与崇高感觉》写于一七六四年,则属于前批判时期的著作。对于此书,学术界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此书并不是美学著作,甚至其中也不包含康德前批判时期的美学思想。卡尔弗尔仑得的《康德传》认为:“不能按照题目的表明,说他是美学的文字”。[苏]阿尔森·古留加的《康德传》进一步以“没有任  相似文献   

15.
张志和美学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和是中唐著名的诗人、隐士,他的美学思想具有明显的道家、道教精神,但从未进入道教美学研究的视野,这在中唐文人中极具代表性.本文通过对其"暂有"与"长无"的审美时空观、"玄真"的道性之美和审美心态的分析,展示其艺术化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6.
《声无哀乐论》作为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美学著作因其音乐本体论与功能论貌似矛盾的论述,研究向来众说纷纭、评价不一。本文将针对学术界对《声无哀乐论》的本体论与功能论研究作一述评,以阐明嵇康对音乐本体的真善美综合的规定,并指出,嵇康批判名教要求越名教而任自然,将音乐几乎归于自然,是与阿多诺批判启蒙理性要求艺术不模仿自然,寻求艺术救赎的主张是同样积极和振聋发聩的。  相似文献   

17.
<正> 1 李泽厚的《美学论集》收集了他1979年以前发表的美学论文。可以说,在李泽厚的美学思想形成过程中,《美学论集》是他美学思想初创期的结晶,它已具备作者美学体系的雏形,从中可以领略到作者美学思想方法特点;同时又可以把它作为参照系,以发现作者美学思想方法自我完善的轨迹。2 《美学论集》告诉我们,作者是从哲学的小径进入美学大花园的,他一开始感兴趣的是美的本质问题。他在和各种美学派别的辨论中提出了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的命题,奠定了“实践派”美学的基石。有一种美学派别认为:美是个人主观直觉的任意创造,而否定美的不依赖于被反映被感知的个人主观的客观存在性质。  相似文献   

18.
匈牙利著名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的名著《电影美学》(1952)十分具有特色,他在这本名著中,首先对电影理论的功能做出了要求和承诺:“我们需要的是从理论上来理解影片,和这样一种美学,它并不是从已有的艺术作品中去得出结论,而是在推理的基础上要求或期望某种艺术作品。”(巴拉  相似文献   

19.
嵇康的音乐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文章<声无哀乐论>里,他认为音乐是属于外界的客观事物,哀乐是属于内心的主观感情,就是说音乐是客观存在的,声音只有快、慢、高、低的变化与和声的协调,人们听到音乐之所以发生丰富的情感变化也就是人们的哀乐,只是人们内在的情感变化与音乐并无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的《美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内容极其丰富。他的东方美学思想是他整个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他在三大艺术类型的划分中,又把东方艺术放在首位,作为整个象征型艺术阶段的代表,因而他的东方美学思想又明显地具有相对独立性。在黑格尔的心目中,东方是人类精神初步觉醒的地方,也是人类艺术创造和审美意识的策源地。他不仅从整体上对东方艺术的审美特征提出了自己明确的见解,同时对东方不同民族的艺术和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