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徐水生 《求是学刊》2006,33(6):23-26
儒学虽然产生在中国,但是其思想影响到整个东亚地区。自公元405年王仁携《论语》赴日以来,儒学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播和与日本本土文化的融合,至19世纪中叶,已成日本传统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①。然而,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社会发生剧变,西方思想全面涌入,儒学在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  相似文献   

2.
日本儒学及其对日本文化与现代化的影响──评王家骅的三本书南开大学刘岳兵,孙惠芹日本民族向来被人认为既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又善于创造性地转化传统文化。儒学作为日本历史上的外来文化,早已渗透、积淀为其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日本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更成为有关传统文...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迅速发展为一个先进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了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于是,驱使日本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动力课题,便自然成了各国众多学者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仅就儒学观念在日本的历史轨迹和独特功能、儒学观念对日本现代化的精神驱动、日本当代儒学观念的蕴涵与效应略陈拙见。一、历史轨迹与独特功能:儒学在日本日本原本并无儒学,中国才是儒学的故乡。根据《日本书纪》所载,儒学典籍的东渡,最早经由朝鲜。应神天皇16年(公元285年)。朝鲜的百济博士王仁将《论语》和《千字  相似文献   

4.
日本现代化之谜新解——评王家骅著《儒家思想与日本的现代化》李更生平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的王家骅教授是日本研究界颇具实力的中年学者之一。《儒家思想与日本的现代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是他继《日中儒学的比较》(日本东京六兴出版社1988年版)和...  相似文献   

5.
江户时代以藤原惺窝、林罗山和山崎暗斋为代表的日本朱子学者,在阐释朱子哲学时,对流传到日本的宋元明诸儒学说进行取舍,并在诸儒学说基础上进行理论重组,体现了日本朱子学者的哲学自觉,并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偏向。哲学自觉是推动日本儒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6.
前人从未从儒学现代化的视角研究新青年派与学衡派的论战.学衡派是早于20世纪新儒家的儒学现代化形态,学衡派弘扬儒学有双重目的:一是对新青年派偏激的反孔思潮进行反拔,二是努力还原被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尊孔所遮蔽的儒学精义.后一个目的常被学界忽视.学衡派主要借助白璧德等人的学说发掘儒学的人类文化价值,运用新人文主义解读儒学基本理念.在实践中他们努力追求“执中”原则,却失败于与新青年派的论战.  相似文献   

7.
人口规模对一国的现代化进程有多方面影响,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在人口结构、经济规模、现代化进程和国家治理四个维度上具有独特优势,也面临严峻挑战。首先,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力资本规模优势,但也面临人口结构转换问题;其次,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规模经济优势,但也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再次,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发展纵深优势,但也面临更加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最后,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治理能力优势,但也面临更为复杂的治理场景。进一步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要以优化人口发展应对人口结构转换问题,要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破解资源环境约束,要以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善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平衡,要以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改善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要推动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以适应复杂治理场景。  相似文献   

8.
政治儒学的兴起及其对中国思想世界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维武 《求是学刊》2006,33(6):16-20
在最近20年间,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进程中思想空间与舆论空间的开放,也随着中国在全球性现代化运动中出现的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西方文化现代性的反省,现代新儒学在中国大陆出现了新的开展.政治儒学的发生与发展,就是中国大陆现代新儒学在其新开展中所出现的一个有影响的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儒学底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我们党根据时代的需要,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公民与政府、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也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社会。而倡导“和谐”思想的传统儒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因此,在21世纪,弘扬传统儒学文化,吸取儒学智慧,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加速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日本儒学是从中国儒学中吸取滋养,以中国儒学的发展为原动力而逐步成长的。公元5世纪初的日本应神天皇16年,百济人王仁将《论语》携入日本,揭开了日本儒学的发展史。奈良、平安时代的日本早期儒学,主要受到中国原始儒学和汉、唐经学的影响。进入镰仓  相似文献   

11.
浦东十年发展中的政府角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枫 《社会》2003,(10):8-10
主题报告 浦东现代化是政府主导型现代化 浦东的开发开放是现代化进程与城市化进程的统一,政府是浦东腾飞的重要推动力量。从浦东开发之初的决策推动,到开发过程中的引导管理,再到步上轨道后的维持与完善,政府在此进程中  相似文献   

12.
战后,日本在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前提下,进行了全面改革。经过经济恢复和飞跃,到1970年前后实现了现代化。日本经济腾飞原因很多,我们认为教育在日本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日本对教育事业极为重视,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说过:“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基本”。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表明:发展教育确实是迈向现代化的捷径。本文试就战后日本各时期的教育改革来探讨教育在日本现代化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浅论中日儒学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儒学比较,是我们从文化史角度解开近代日本经济飞速增长之谜的一把钥匙。近代日本社会正象明治维新时期著名企业家涩泽荣一所说,是“论语+算盘”或“东洋论理+现代西洋科学技术”的“儒学资本主义”。近年来国际日本学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已经融合成为民族心理和国民深层文化的儒学思想是日本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因此,中日儒学比较,对于探索日本经济发展的深层文化动因,对于挖掘以孔孟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儒学的合理成分,对于建立既符合我们民族特点。又能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文化价值体系是非常有益的。中国儒家思想公元5世纪前…  相似文献   

14.
儒学与武士     
儒学与武士吉林大学哲学系王中田本文试从实践的层次上考察江户时代日本儒学与武士之间的关系、儒学对武士阶层的影响、武大道对儒家思想的吸收。江户时代(1603~1867年),是儒学传入日本后发展的高峰期。经过德川幕府的极力推崇和儒学者的辛勤努力,儒家思想从...  相似文献   

15.
日本文化研究需要迈上新台阶──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日本社会文化研讨会”综述文言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日本文化研究,以使其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于1996年9月23日举办了“日本社会文化研讨会”。来自...  相似文献   

16.
杨光安 《浙江学刊》2012,(1):223-224
儒学作为中国文化之主脉,历代学者无不乐于寻其精粹而不疲。为推动儒学研究,在国际儒学联合会的倡导下,以"基本特征与思想精华"为主题的系列研讨会,按计划分先秦、汉唐、宋明、近现、现代依次进行。2011年5月13日至15日在杭州举办的"宋明时期儒学基本特征与思想精华学术研讨会",即属该系列研讨会之一。此次会议由国际儒联、浙江省儒学学会、浙江  相似文献   

17.
在日本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对待文化传统及西方文化,即在和洋文化融合中,如何坚持日本文化的主体,这是研究包括文化现代化在内的日本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的目的在于探索东西方文化对立激化的国际环境下,日本文化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发扬其创造的主体,肯定日本的自我,并发挥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战后日本思想观念的“西化”,是战后日本思想观念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将战后日本思想观念的变革视为传统与现代交叉的纵横座标的话,那么战后日本儒学观念的演变就是传统纵座标,而战后日本思想观念的“西化”则是现代横座标。同前者一样,后者也是促进战后日本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精神驱动力之一。一随着日本的战败和美国的对日占领,日本民族结束了由于战争造成的隔绝封闭状  相似文献   

19.
“日本模式”的核心与政府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模式"是战后作为资本主义后进国的日本,以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主导下的技术革新为核心,凭借以"市场失败论"为理论根据的政府干预,实行一系列超常规政策,推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最终实现高速追赶欧美的经济发展模式.实施强有力的政府干预是"日本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为确保这一模式的顺利运行,特别是推动以技术引进为主导的技术革新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日本模式"依然值得那些还处于追赶型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一个韩国学者的忠告:谨慎对待儒学的“潘多拉魔盒”──《儒学与现代化:中韩日儒学比较研究》述评陆象淦众所周知,关于儒学之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一般说来传统文化与经济一社会发展的关系,国内外学术界的争论由来已久。在中国,从康梁的托古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