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阎照祥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神判法又称上帝裁决,是英国中古时期司法机构试图通过神的意志来裁定嫌疑人是否有罪的司法程序和决断方式。它流行于7-13世纪。除司法决斗外,常用的神判法主要有火判法和水判法两类,其他有吞食判法、饥饿判法、寒冷判法、十字架判法等。神判法具有残忍、荒谬等非理性特点,易引发被告对执法者的贿买,同时因它归属于司法体系,受司法程序的制约,它还具有维护无辜者、惩戒罪犯、减少积案等效能。神判法之所以能在英国长期实施,归因于其特定的社会发展水平。由于君主、教会和民众的反对,神判法终于在1215年拉特兰宗教会议上被废除,代之以陪审团之理性方式。 相似文献
2.
李瑾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上古汉语“夫”字与人类学上之成了礼关系密切,基本义指“成年男性”。通过对汉藏 语系各亲族语言中有关“人”之语音的比较,可以发现它们的本词应是“夫”义扩大而来,因此, “夫”字应是汉藏语系内共同的基本词汇之一。族源问题与语源问题常常互相渗透,不能作如 是观,汉藏语系内各亲族语言同源之研究就很难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3.
解放前,僜人社会里存在着一种被称为“郭西斗雅”的习俗。“郭西斗雅”,译成汉语同“神判”或“神断”的意义相近,因为僜人信“鬼”不信“神”,这里,我们还是按习惯称呼,姑且把这种习俗也叫作“神判”吧。神判是解放前僜人为解决个人私有财产纠纷而进行的一种宗教裁判活动。那时,僜人社会上发生了偷盗、通奸(指男子与有夫之妇的性关系)或其它的财产争端等事件,甲方怀疑是乙方所为而又无凭据,在乙方拒不承认,双方相持不下时,只要其中一方提出通过“神判”裁决(一般是由财产受 相似文献
4.
贾兵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6):59-63
“五声”(宫、商、角、徽、羽)是否曾经作为汉字字调的一种标示方法?它与“四声”字调标示法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本文通过考证“五声”作为古代的一种数字序号曾被用于给汉字按照字调分类的事实,来证明早在沈约的四声说之前,汉字便拥有了“五声”字调标示法。并通过探讨“五声”字调标示法与音乐的联系,进一步揭示永明声律论的产生同音乐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6.
江惠之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4)
如果有这样的理论观点:它试图回答现实提出的问题,又有一定社会影响,是不是可以在历史里记它一笔?想来是可以的。事实上,借其社会影响,它已经“渗进”了历史的客观进程。它所作出的回答要是错误,评说就是,无须刻意“遗忘”。 我这里想到的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里不见踪影的“生活态度论”。 且抄点书,记下这件故事的梗概。 相似文献
7.
李瑾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
汉语中某些由一个字、词分化而成的一组同义字、词,与其他不同语源的同义字,词如殷商,荆楚,优良,希冀,梗直,放肆,广阔,乃、迺,率、帅,伯、霸等不同,其特征是:(一)词义上同源;(二)语音虽然表面有别,文字形体也因而不同,但从汉语语音发展的规律上可以追溯出它们本读一音,只是后来由于语音变化为二,再加上音同或音近通假的影响而书写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字符号,以致人们容易忽略它们的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8.
游泽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3)
一、“之”字的本义 “之”字甲骨文作“”,从止从一,是个会意字。“”即“止”字,是“趾”字的初文,《诗·豳风·七月》“四之日举趾”,《齐诗》作“止”。东汉班固写书爱用古字,所以在《汉书·刑法志》中就写作:“当斩左止者,笞五百。”“趾”指脚,甲骨文“”本象脚趾朝上的脚形。“一”指此地,表示“从这个地方”的意思。“”就表示 相似文献
9.
李刚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2):165-167
战国时期的铜器铭文中有“厨”字,由于国别不同其写法也不同,不同写法可以作为判定铜器国别的标准。“厨”是当时的一种职官,其职掌可以通过铜器铭文略知,它是负责制造铜器的机构。 相似文献
10.
11.
纵观赋的发生与发展,从“赋者,古诗之流”开始,继而发展成独立的文体,与诗的关系始终是相分又相合。赋不断从诗体中吸取养分,使体物铺叙和诗意抒情相融合,推动自身向更为完善的形态发展。同时,赋所具有的铺陈手法及俳偶特点也给了诗以影响,从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12.
理据论与“字”本位论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二占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4):77-83
字本位持论者志于确定汉语运行的基础,认为字是汉语中最基本的音义结合的理据块.理据持论者则志于探究语言符号发生发展的动因,以字为探索语言理据的最基本的出发点.本文从学术背景、相互关系、基本单位、语言共性和研究目标五个方面对理据论与字本位论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二者具有深层次的联系;就是说,虽然研究角度与方法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把历时与共时、语义与语法和谐相系,共同为挖掘汉语的本质特点、解读语言的奥秘开创了新的领域.理据论与字本位论貌离而神合,异曲而同工. 相似文献
13.
张锦笙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7,(2)
0、本文试考释“相”字由本义动词假借为副词、由直指到偏指的演变轨迹。1.l从最早的文字史料看,“相”字义为用眼睛打量树木,是“察看”的意思。如(1)相田今允雨(甲骨、卜辞)。1.2《诗经》一书中“相”字共出现三十次,其中动词“察看”、“省视”义项占40%、“佐助”义项占66%,名词“助手”义项占10%、“质”义项占3.3%,副词“互相”义项占377%、偏指“代相”义项占3.3%。《孟子》一书中“相”字共出现四十七次,其中动词“佐助”义项占106%,名词“助手”义项占43%,副词“互相”义项占70.2%、偏指“代相”义项占6… 相似文献
14.
张树玉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318-320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友好往来历史悠久。作为中国近代历史的风云人物,梁启超一生与日本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结。他一向将日本视作由改革而振兴的样板,大声疾呼走日本维新之路。本文从梁启超与日本的关系方面入手,探讨他学习日本、领导和推动戊戌变法的情况,以及流亡日本期间的政治学术活动和激情澎湃的思想表现。 相似文献
15.
通德拉即景颇族习惯法.通德拉的神判曾经在景颇族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中占有重要位置.分析了通德拉的神判产生的原因、种类、特点,最后对通德拉的神判进行了客观评价,以期再现通德拉之神判维持-3时景颇族社会秩序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17.
陈立胜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尼采的神之死标志着作为父权化的权力意志主体之神的终结,尼采之后的当代神学诸如“神之死”的神学、生态神学、女权神学、存在神学对此都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但这种回应能否经受住费尔巴哈式的批判仍然是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是围绕着“神”而构建的,在“神”的身上凝聚了他的基本哲学构想。究其实质,这位“神”是理念世界的创造者,是善与美的统一体,是永恒的自存自在。柏拉图理念世界的“神”与宗教世界的“神”紧密联系,都具有超自然的神的特性,表现着终极实在,理念神从宗教的多神教中来,向一神教发展;同时,他们在基本属性、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对人类的引领作用、存在的思想基础方面又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吕贤平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5):64-69
杜慎卿是小说《儒林外史》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吴敬梓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以其从兄吴檠为原型。吴檠是吴雱澍子,非过继身份,吴檠本人无亲生子。吴檠极富文学才能,吴敬梓不论在小说还是诗文中都多有称赏,他们兄弟关系并无大的隔阂。吴檠确有男风之癖好,小说中有关杜慎卿的同性恋描写与此相关联,这种断袖之情是导致吴檠家庭大变故的主因。 相似文献
20.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9-12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是朱熹道统论之心传法,其中蕴含着朱熹心性论中的人心道心思想以及格物致知与居敬的实践工夫。由于朱熹对儒家道统之论解太过迂曲,招致了诸多反对。道统论起于文化困境之奋起,其就是本民族文化之自觉与警醒。儒家之道在仁义,而中华文化之特色则在于中,两者相融相济,共同体现着中华文明之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