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分工理论和生产力理论的理论研究的着眼点不同,因而对于贸易的思想主张也不同。分工理论和生产力理论的贸易主张,对于各国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于分工理论和生产力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及对于理论分析的经验检验,证实对于工业发展落后的国家而言,生产力的开发、创新与发展比专业化分工的发展更重要。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具有世界意义,是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普照的光”。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必然用整整一个历史阶级,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发展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生产力。这个历史阶段,就是不可逾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要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和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成果,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历史任务,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有这条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荣之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特征,只有精神文明搞好,才能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资本主义,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一、性质正确认识社会的历史阶段,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对该社会所处生产力性质及其发展水平认识的正确与否。要搞清现阶段生产力的性质,首先要搞清现阶段生产力的状况.目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若以发达国家作参照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社会处于新旧社会经济关系及其运行机制交错运动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社会。在近代中国,一方面,出现了崭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出现了较地主——农民阶级先进的资本家——工人阶级,社会生产力因机器大工业的出现而有较大发展;另方面,由干腐朽落后的封建经济关系长期保存,保守势力居统治地位,极大地阻碍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扩展,从而使近代社会生产力的成长受到约束。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从一个封建国家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为了摆脱外来的掠夺和压迫,从落后的封建经济束缚下解脱出来,替社会生产力争得广阔的发展前途,无数爱国的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努力奋斗,前赴后继,谱写了反帝反封建的英勇篇章。  相似文献   

6.
一、经济体制住择的决定因正从世界经济发展中各国和中国的改革实践来看,我01认为选择何种经济体制主要应考虑如下几个因素:首先,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及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这是历史地选择经济体制的基本决定因素和最终决定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体制是一定生产关系存在和运动的具体形式。在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反映了其在一定发展阶段的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的水平,从物质技术基础上决定了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存在和运动的形式。如: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及其在国民经济各…  相似文献   

7.
世界经济的高新技术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新技术化是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较量和竞争的焦点和核心。第三次科技革命拉开了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高新技术化的序幕 ,推动世界经济以前所未有的崭新态势飞速发展 ,并对世界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由此 ,世界各国纷纷将发展高新技术作为国家的战略国策 ,从而形成了世界经济向高新技术化加速发展的一个全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革命在什么意义上依赖于生产力?无产阶级能不能在落后国家先革命,夺取政权,然后发展生产力?无产阶级能否自己创造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在这些问题上,马克思的认识前后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到了晚年,马克思已明确认定:革命也是巨大的生产力,先革命,后发展生产力,这是东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基本模式。弄清这一段史实,特别是了解马克思晚年的真实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提出人理概念的历史必然性共产主义运动作为人类历史的伟大革命运动,以两个相关的目标为标志:其一是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另一是人的解放和发展.并且,后者以前者为基础而前者以后者为目的.正由于这样,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经济发展还较落后的国家,目前都在倾其全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最大限度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然选择。它对我国广大民族地区的深化改革,促进民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拙文试就市场经济与民族繁荣发展的一些相关问题,谈点浅陋的看法,以求教于民族经济学界的专家、学者给予斧正。 1 建立市场经济是民族繁荣发展的需要。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上,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它既不姓“社”,也不姓“资”;没有国界之分,也没有民族之别。无论哪个国家或民族,谁拥有市场,谁就拥有了财富,繁荣发展;谁失去了市场,谁就失去了财富,穷贫落后。这已为当今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史所证明。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阐述了知识经济的涵义及知识经济的犄险,提出了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思路。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以无形资产的投入为主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较量。知识经济的实质是科技创新。在对知识经济涵义及其特性认识的基础上,本文针对我国的现状,从宏观上提出了几点科教兴国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2.
在强调依靠本国力量发展经济的同时,“第三世界”国家还应善于利用各种外部条件以推动本国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自己置于封闭的体制之内,中断与其他国家相互往来,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策略显得可笑。明智的做法是,“第三世界”国家应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外部因素,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而在目前各种外部因素中生产力移植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一、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特征之一——生产力移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伴随着全球化的出现,世界经济一体化现象日益明显。世界经济中各国之间…  相似文献   

13.
社会消费力     
<正> 社会消费与消费力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现象,历史唯物主义有责任揭示它的奥秘并把它纳入自己的范畴体系。本文旨在初步探讨社会消费力,并试图引入历史唯物主义。其实,任何现实的社会生产及其功能,都必须以它被社会消费为前提。如果说离开消费的生产不是现实的生产,那么,离开消费力的生产力也不是现实的生产力。马克思早就深明这一点,在当时消费相对落后的时代,他已经着手把消费和消费力纳入了对社会运行机制的说明。  相似文献   

14.
此文对生产力结构的涵义及其要素、生产力增长理论及其方式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与阐述,对知识经济有关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各国政治发展的曲折历程表明,社会主义国家在基本确立了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以后,还必须以足够的注意力解决民主政治如何实际运行的问题。高度民主政治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取决于组成政治的各要素沿着民主的轨道协调地运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制度建设,说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政治“顺运行”。如果政治运行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政治不是“顺运行”而是“逆运行”,那么政治改革和政治建设都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6.
为完整而深刻地理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基本涵义及其包含的丰富思想内容,本文试就科学技术的生产力特征和功能,分别加以考察和探讨。一、科学技术的生产力特征  相似文献   

17.
早在“生产力标准”大讨论之前,我们就已提出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命题。尽管对这个命题的认识开始还存在分歧,但毫无疑义,直接把科学技术并入生产力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在一个生产力发展相对不足的国家和地区。对科学技术能动性的认识尚需要一个过程。作为一种理论,一种思想,尤其需要通过实践去检验,去认定。如果说我国目前和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落后,并非是社会制度落后,而是生产力落后,恐怕并没有多大争议;进言之,如果说生产力落后主要表现为科技落后,也许在认识上特别是在实际操作上还未曾取得完全的共识。至此,目前重新开展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讨论,并着意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无疑就有了分外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个时期以来,理论界掀起了生产力标准问题的讨论。坚持生产力标准,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的人歪曲生产力标准,他们借口生产力落后,否定经济落后国家搞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因此,如何在理论上把落后国家搞社会主义和生产力标准统一起来,这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国有资产中科技成果的流失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科技体制改革也不断发展。而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是确立科技成果商品化的思想及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经过数年来的努力,我们已经取得不可否认的成绩。但是,在科技成果商品化进程中的国有科技成果流失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国有科技成果及其转化生产力后的经济效益本属于国有资产。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在财力、物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年均拨出一定数额款项用以建立和发展科技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建成相当规模的科研院所,其中很多无论在技术装备上在科技水平上均保持国标先进水  相似文献   

20.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不是对相对落后生产力及其发展要求的否定 ;先进生产力不仅包括科学技术 ,而且还包括管理和教育 ;现实生产力应该是各种先进的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 ;科学技术的迅猛创新速度和在经济增长中的巨大作用使其代替劳动工具而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