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明军 《城市》2009,(1):47-53
2007年底.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历史性机遇.也是湖北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崛起的历史性机遇。武汉城市圈位于湖北省东部.以省会武汉为中心.包括武汉及其周边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9个城市。其中.武汉为中部地区惟一的副省级特大城市。  相似文献   

2.
晏敬东  吕利平 《城市》2009,(4):57-60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它包括武汉及其周边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城市。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获批,在给武汉经济带来希望的同时,也给湖北“三农”问题的解决带来新的机遇秘挑战。  相似文献   

3.
实现“十大对接”加速融入进程——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世红  刘嗣明 《城市》2008,(8):22-25
一座城市不是孤立、封闭的系统.它与邻近的区域和城镇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说每一座城市都是区域性城市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特大城市和超级城市及其所形成的城市之间和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地带.共同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有机整体.如泛珠三角是“9+2”.长三角是“1+15”,武汉城市圈是“1+8”.  相似文献   

4.
高峰 《城市》2013,(5):44-47
一、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经验(一)循环经济发展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目前国内各大城市几乎都已取得了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的共识。武汉城市圈在两型社会建设中,也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突破口,在产业布局和规划上以产业为链条、以园区为载体,从城市圈内外循环、产业配套循环、园区之间循环、企业内部循环等多个层次构建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5.
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是当前我国的一项重要决策。武汉城市圈是长江中游流域最大的城市群,推进武汉城市圈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是实现我国"十三五"时期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通过分析武汉城市圈优劣势,同时借鉴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开发和中国京津冀一体化开发经验,对武汉城市圈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乃至融入长江经济带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6.
武汉城市圈区域性场外交易市场(OTC)建设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文俊 《科学发展》2010,(1):103-112
本文总结了武汉城市圈以往探索场外交易市场的经验,分析当前制约产权交易市场向场外交易市场转型的主要因素,提出构建武汉城市圈区域性场外交易市场的中长期战略和近期改革对策。  相似文献   

7.
李伟 《职业》2012,(12):164
一、化工产业在湖北省的重要地位2008年从北京国际新闻中心举行的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建设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两百多项重大化工项目落户武汉城市圈,总投资一千多亿元,将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蒋秀兰  刘金方 《城市》2007,(5):25-28
一、中国三大城市圈经济实力及中心城市影响力的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形成三大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以北京、天津及周边河北城市构成的京津冀城市群和以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珠海等城市构成的珠三角城市群.  相似文献   

9.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义、政策设计和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寿义 《城市》2008,(6):6-8
在中国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之际.国务院先后批准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市和成都市、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进一步深化改革.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的重要举措。正确理解和把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义、政策设计导向和动力机制.对搞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武汉在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发开放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翠军  李典军 《城市》2009,(11):30-35
随着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深入实践.我国区域发展的政策导向逐步由不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一系列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使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发开放和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目前,湖北省正致力于打造以武汉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一带两圈、双轮驱动”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发开放,是实现统筹发展、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对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秦尊文 《城市》2007,(11):3-7
人们常说,武汉城市圈的首位度太高,为7.9,不符合捷夫法则.但如果把首位城市武汉放在湖北省来考察,全省的城市首位度则下降到6左右:把它纳入长江中游三省或者中部六省,首位度则可下降到3左右.这是因为武汉从来就是一个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大城市,它的辐射范围从来就不仅限于湖北省.如果把它限于省内,自然首位度畸高.  相似文献   

12.
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承良  曾菊新 《城市》2008,(10):13-18
党中央、国务院继在“十一五”规划中作出中部崛起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决策后,又将“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落户在中部两大城市密集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这对武汉城市圈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相似文献   

13.
在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武汉城市圈面临大的发展机遇,也面对严峻的挑战.要把武汉城市圈真正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撑平台,实现其在中部地区的率先崛起,需要我们确定新的发展思路.实施新的推进机制,把企业推进到前台来,进一步加大城市圈联合协作与整体发展的力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数与偏离份额模型,从静态、动态两个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各组成主体产业进行分析,发现各组成主体产业结构趋同程度较高,但产业结构发展趋势不尽相同,环长株潭—环鄱阳湖城市群产业结构相似程度呈不断上升趋势,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相似程度先下降后上升.武汉城市圈第一、二产业具竞争力优势,第三产业具有结构优势;环长株潭城市群第二产业具有结构与竞争力优势;环鄱阳湖城市群第二产业具有结构优势,第三产业具有竞争力优势.  相似文献   

15.
十堰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实现“跨越发展”的发展战略。然而,十堰如何发展?发展的动力在哪里?面对东风总部外迁带来的冲击,面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态压力,面对武汉城市圈迅速崛起带来的边缘化危机,必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以提升十堰核心竞争力,实现十堰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陈群元  喻定权 《城市》2009,(12):34-39
2007年底.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至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一项重要改革探索。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获得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试验权,  相似文献   

17.
刘武君 《城市》2002,(3):14-16
在以北京、天津为轴形成的华北最大的城市圈中,大大小小的众多城市分布在半径200公里范围之内。未来,该城市圈中的城市之间的经济来往将非常频繁,并逐步走入完全一体化的时代。为了满足这种城市圈经济、社会生活的需要,一个高速度、大运量的客运交通方式是必不可少的。根据国内外发展情况看,高速轨道交通是其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刘春  刘承良  张贞冰 《城市》2007,(12):13-17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分工网络已由传统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协作细分到区域内部分工。区域内部的分工协作导致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城镇体系的空间形态也发生重构.在特定区域内出现了经济联系密切的高密度且具有一体化倾向的特有城市聚合体——城市圈。  相似文献   

19.
郭小燕 《城市》2009,(6):20-24
当前,虽然我国各地区城镇化迅猛发展.但各区域发展仍不平衡,中部地区发展缓慢.而城镇化滞后是制约中部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此背景下.从统筹城乡的视角出发,研究适合中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促进中部地区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对于统筹中部地区城乡发展.促进中部崛起.缩小全国区域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日,应城市市委、市政府积极开门纳谏,“借脑”生策,通过上门走访、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邀请该市有突出贡献的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专家为“两型社会”建设献计献策,共收集意见和建议330多条,为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提供了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