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涛 《人才瞭望》2009,(4):76-76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学历不等于学识,学历不等于能力,职称不等于称职,高分不等于高能等。诸如此类的人才“不等式”,确实在一些单位中存在,在现实中有一定代表性。  相似文献   

2.
买猫比学问     
没有创造性的思维联想就不可能举一反三。一位工程师和一位逻辑学家是无话不谈的好友。一次,两人相约赴埃及参观金字塔。到了埃及,逻辑学家在宾馆的房间里写旅行日记。工程师则徜徉在街头,忽然传来一位老妇人的叫卖声:  相似文献   

3.
(一)一次在清华食堂吃饭,对面坐了两个女生,听到一位对另一位说:“我还没吃饱,想再吃一点儿。”另一位说:“你要什么?我去买。”前一女生说:“就是那种扇形锐角饼,你帮我再买两块儿。”我暗想:清华女生确实不一样,我们平时只是称那种饼为三角饼。  相似文献   

4.
魏玉棋 《人才瞭望》2005,(12):99-99
“夜光工程师”就是那些拥有一定技术和经验,专门在星期五晚上到新的单位指导培训,星期天晚上回原单位的工程、信息技术人才。“夜光”是他们实施第二职业的时间概念。  相似文献   

5.
做任何事情,应当讲究个“巧”字。“巧”者,干技,干艺,干三百六十行,皆能通诀窍,得要领,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之谓也。凭借巧做巧干巧思,可以少走弯路,可以事半功倍,甚至可以成为各行各业顶尖的人才。 “巧”的反义词便是“拙”,而“巧”来于“拙”,世上的一切事物就是这样对立而又统一。我曾读过一副对联:“养成大拙方为巧,学到愚时才是贤。”它讲出了一个既朴实,又深刻的成才道理。 现实生活中的任何“巧人”,应该说都是“拙人”。他们无不是下了一番笨拙的苦功,才能在科学上、技艺上或其他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一位气功师说,练气功贵在坚持。一日不练,十日无功;十日不练,百日无功;时断时续,断送气功。一位钢琴家说,钢琴必须天天苦练,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外行知道。一位作家说,笔杆子要天天拿。一旦不写,笔重十斤;两日不写,笔重百斤;三日不写,笔重千斤;久不动笔,笔如山重。把这三种人的话浓缩成  相似文献   

6.
在涛声撼人的商海诱惑下,要说最令人醒目的是一些党政机关干部,他们不甘寂寞,更不满足于昔日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平淡机关生活,毅然走出“官衙”,抛掉“乌纱”,脱去“官服”,换上“泳装”,跃入“海中”。然而,商海无情,人心难测,经过几百天“海水”沧桑之后,时下一些党政机关干部又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他们或设法脱下“泳装”,换上“官服”,步入“浅水区”;或观潮之变,设法上岸,或要重新步入官道。可以说步入狗年的中国,“官服”与“泳装”正进行着一场重大的较量。 与其溺水死,不如上岸生 这是某机关一位处长写给朋友的几句话:昔日我被“钱”途无量诱下海。当脱下官服,换上“泳装”,却未想到“下海”后如此艰难。尽管一度上窜下跳,心中尝尽  相似文献   

7.
早在两年前,就有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发出警告:入世以后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才流失!其实,人才的国际争夺战早已在20世纪末期打响,且在新世纪里愈演愈烈。市场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共识。我们正走进人才决胜的时代。据纽约《新闻日报》报道,美国联邦当局表示,对外国高科技人才,如中国、印度的电脑专家与其他高科技人员办理移民不需要等待,即可获得其雇主为他们申请的绿卡。在各发达国家采取措施争抢他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优秀人才的同时,跨国公司更是以“国际化经营,本土化人才”的战略,挟资本、技术、待遇等优势,开出各种…  相似文献   

8.
关于创新教育的思考——以建筑学专业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浩  朱雪梅 《人才开发》2006,(12):26-27
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当今社会,创新成为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无法回避的时代话题。创新靠人才,人才靠教育。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人把人的创造性称为“今后急剧变化社会里的‘生存能力”’。一些专家学者更是尖锐地指出,在激烈竞争的社会里,不创新就等于死亡。  相似文献   

9.
据报载:湖北大冶市一位引进的唯一的高级工程师,却遭遇到当年被人抢来,日后7年失业的尴尬,读此消息,叫人心情沉重,感慨颇多。 如今,各地都在重视人才,寻找人才,呼唤人才,培养人才,招聘人才,启用人才,可为什么大冶的高工会失业而无人问津呢?或许,原因有多方面,但有一点不能忽视,就是人为“梗塞”,导致贻误人才。报道称:从1997年就这位高工的尴尬境遇,大冶两位领导作出了“请人事部门解决”和“请地矿局酌情解决”的批  相似文献   

10.
时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建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已悄悄拉开了人才争夺战的序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次成为国人的共识。“人才是财神,得人才者富,失人才者贫”,“要发财,靠人才”,“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财富,谁就拥有称霸世界的实力”,成为一些有识之士的响亮口号。“抢市场,抢项目,抢人才”的“三抢”鼓点已重重敲在中国无数有志之士的心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显著栏目中的广告招聘大战,社会上各界的“重奖冲击波”也不断把当代中国人才争夺战推向高潮。对此,日前一位人才研究专家告诉笔者,1994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这赤字,那赤字,人才“赤字”是最大的赤字。这重要,那重要,人才的作用最重要。山东省副省长张瑞风更一语道破天机:“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他把该省提前7年实现全省经济第二个翻番的原  相似文献   

11.
企业在用人原则上,要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正确的用人观,树立“文凭不等于水平,身份不等于资格,经验不等于能力,好人不等于能人,无过非英雄”的用人思想,不重身份,重能力;不重资历,重实绩;不重学历,重水平;不重经验,重激情;不重上意,重人格魅力和威信。这样来任用人才,才能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一是调整结构,多层次培养。所谓多层次即博士、硕士、学士、大专、中专、技校6层次,经济和社会需要多层次的人才队伍,不能够说博士高于技工,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社会需要多层次的人才,“合适的就是最好的”人才观念是资源配置理念;文凭的高低只能够代表学历水平的高低,对于某一工种而言,只能够说“合适的就是最好的”;所谓多层次贸易队伍,是指贸易经济队伍的3支队伍,即贸易经济的行政管理队伍,经理层队伍,员工队伍,这是社会对贸易人才职业上分工的客观要求。如果我们不能够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多层次人才,就不能够满足人才的市场需求,这是社会…  相似文献   

13.
异味     
有一次我们招聘一位工程师,几轮面试下来各方面都不错,于是请外籍总经理最后见见面,如没有什么问题就准备录用,外籍总经理面试之后却说:“这种人我们公司不可能考虑,这个人最起码有一个星期没有洗澡,身上有异味。”我听了之后,心里非常清楚这是怎么回事,说白了,就是这位工程师由于种种原因没有通过“外表”这一关。由于外籍总经理是来自比较发达的国家,到了中国也都是生活在“贵族”圈里,他根本不可能了解我们普通市民的生活条件,从来也没有在上海挤公共汽车的生活体验,所以,他的这一评论,完全是根据这位工程师的外表和他对中国有限的认识而作出的。我虽然知道外籍总经理的结论是片面的,但一时也难以说服他  相似文献   

14.
经营人才     
最近,笔者有幸拜会了一位国内知名的企业家,在与他的交谈中,他的一个观点引起了我的关注,就是在谈到他的经营诀窍时,他说:“企业”这两个宇很有学问,“企”字上面是“人”,如果把上面的“人”字去掉,那你的企业就算到头了。很明显,这位企业家的意思是:经营人才是经营企业的第一目标。确实,在现代知识经济条件下,经营企业的核心就是经营人才。经营企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经营人才的过程。经营人才应该成为企业的立足点,并付之于坚定不移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曾几时,拥有亿万计听众的中国广播业在众多传播媒体群雄纷争下,特别是在报纸和电视的双面夹攻中,楚歌四起乾坤混沌.昔日红颜春色黯然神伤。人们惊诧地问:广播,究竟怎么啦?自从1946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以来,广播旋即成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是“革命的工具”,“红色电波连着你我他”,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时过境迁,中国人不爱听广播了。1986年12月,广州电台一位老广播员得知电台最低收听率仅15.4%时,竟在直播话筒前伤心地哭  相似文献   

16.
人才在哪里?     
年前,在一次骨干企业的厂长 座谈会上,与会同志谈及用人之道话题时,一位厂长说:“近年来,许多企业一面大叫缺乏人才,另一方面又在大量浪费人才,其实,不少企业真正将自己身边的、眼前的、‘库存的’人才用上、用好、用活就很不错了。” 的确,“墙内不香,墙外香”的弊端根深蒂固,一些企业一提及人才  相似文献   

17.
职业快餐     
拳击手 一个乞丐向一位行人乞讨. 行人:“我一看见你伸出手来,.心理就淮得挺难受。” 乞丐:“你不必这么讲,10年前我要是向你伸出手来,那就真够你受的了。” 行人沪若是10年前,你会伸手向我要更多的钱吗?” 乞丐:“不,先生,我原来是个拳击手!”画家 某画家正在为一青年妇女画像.两老汉在画家身旁停下了脚步。 “两年前,有一个画家为我的女儿画像,”一个老头儿说道:“到现在为止还没把这像面好.” “这还没什么,”另一个老人说:代30年前,咱们城里的一位优秀画家就开始给我老婆画像.” “怎么祥了?” “直到现在,我既没看到画像,也没有再见到…  相似文献   

18.
一位朋友从深圳归来,总结他“闯荡”特区10年的创业历程和经验教训,深有感触地说:“特区不相信过去。在那里,你要奋斗,要拼搏,要创业,就必须忘记自己昔日的辉煌,一切从零开始!”此话朴实无华,却掷地有声,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带来一股轻装前进、勇往直前的气息,闪耀着不屈不挠、披坚执锐的进取精神,使我颇有豁然开朗之感。 一个人有过闪光的历史、辉煌的过去,曾经获得很高的学历或职称,有过发明创造,或者立过功,受过奖,甚至被授予荣誉称号,或者曾得到  相似文献   

19.
救救人才     
陈家骅 《人才开发》2005,(10):54-54
一位博士生毕业后又回到原单位,不久便发现所学专业与从事的工作不对口,许多知识用不上,基本处于“闲置”状态。这时某研究所需要这位人才,便登门商量调动。但这个单位的主要领导就是不同意,说“人才谁不需要?我们也是爱才的啊。”一直将人拴住不放。留人才是不是爱才?当然也算爱才。留才是爱才的外在表现,是用才的必要条件。但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为什么而留?人才是否甘愿留?现在有些领导干部留人才不能说不够坚决,但很大程度上是为名而留、为装门面而留。捏一把人才在手中,他就在上级和同行面前炫耀:“瞧,我们有多少个博士、多少…  相似文献   

20.
植物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单株植物生长时,显得黯然、单调,缺乏生机;当与众多植物一起生长时,它们却茂密、簇拥,生机盎然。植物界把这种现象称为“共生效应”。翻一翻中外人才史,不难发现,人才成长中也有许许多多类似于此的“人才群”现象。因此,亦可把这种“人才群”现象称为人才的“共生效应”。给它下个贴切的定义,人才共生效应,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一个民族、地区、家氏,通过高能为核、师徒、血缘等方式,人才呈高密度集或接代出现的社会现象。以共生途径标准,人才共生有两种基本形式:人才链和人才团。剖析这两种共生形式,将使我们茅塞顿开,获得许多新的启迪。 一、人才链使人才代代相传 人才链,是指同类型人才按血缘型或师徒型方式,连续两代以上出现的共生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