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中国汉字和字母书写系统(表音文字)之间的比较,展示了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典型所具有的属性。本文首先运用了认知语言学以及语言哲学的观点探讨了汉字的“意象”和“全息”;然后对一些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传统观点(如汉字比字母文字复杂、落后)进行了讨论;最后文章提出汉字有其存在发展的理据,应充分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2.
文章将汉字的表意性,玉器的天然属性,以及它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与中华民族的心理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较为全面地阐明了中国人常常以“玉”造名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说文解字》由于构建了依据字形偏旁编排汉字的体例,开启了文字学史上部首查字的先河,因而为古今学人使用工具书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在推求汉字属性,了解字、词义等方面有较高的训诂价值。  相似文献   

4.
文章将当前普遍存在的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概括为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崇古和趋俗。通过考察汉字发展和使用的历史进程,认为“崇古”和“趋俗”是与汉字发展和使用始终相伴随的一对矛盾,并从汉字体系的相对稳定和缓慢发展、汉字的研究和教学、汉字基本功用的发挥等方面,揭示了这对矛盾长期存在的深刻的内在原因,以及它的起伏隐现与一定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密切关系,沟通了当前社会用字与汉字发展的历史联系。文章主张调整和完善我国现阶段的语文政策,进一步明确汉字规范的国家标准,丰富语文政策的科学性内涵和增强语文政策的自我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5.
手写体汉字识别是字符识别领域中的难点。为了使机器识别汉字适应于手写体汉字的变形等因素,基于人类认识汉字的容错机理,提出了一种用于机器识字的汉字容错编码方法,以提高手写体汉字识别率。该编码方法首先对横竖撇捺笔划形态给出了模糊化表示;然后定义了仿人拆字的字元集,并给出了易混淆笔划字元的多归类容错编码;接着给出了笔划字元的顺序判断规则和归结了36类简单常用字的部首子结构,并给出冗余的容错编码;进而建立了仿人构字的汉字编码规则和具有容错性的多模板字典,并对《新华字典》中收录的10000余个单字汉字进行了标准编码,重码率为0.48%;最后对HCCORG和NKIM手写体汉字库中的100个手写体汉字进行了仿真识别,识别正确率为96%。试验结果表明,这种编码方法可生成多模板字典,不仅对手写体汉字变形具有较好的容错性,且重码率和误识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良好的书写习惯、熟练的书写技能以及起码的书法艺术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人应有的基本文化素养。近年来,汉字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设立研究团体、建立文字博物馆、创建汉字书迹数据库等,是保护、传播汉字和中国文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根据普遍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对《汉字文化》所刊发的严重混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以及"汉字优越论"等错误观点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评析,以便维护祖国学术事业的纯洁和尊严,并促进其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建国以来,我国理论界围绕什么是人性和在阶级社会里人有无“共同性”等问题,展开过多次讨论。其中,分歧最大的问题则是:人同动物的区别与人的“共同性”同阶级性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究竞应当如何看待呢?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有的人说:“人的本质,本性,即人性,主要是指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社会属性而言,不是指吃、喝、性交等生理方面的自然属性。”①有的人则断言,所谓人性,乃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②还有的人认为:“饮食男女是人类共性,  相似文献   

9.
信息化时代,汉字迎来了自产生以来未有之大变局:字形呈现方式由一笔一画的手写,转变为整字呈现的键盘输入;书写工具由笔变为键盘;书写载体由纸变为数字终端。这些质的变化,必将影响汉字与人的关系,汉字字形将趋于更加稳定,人的书写能力将明显弱化,汉字规范将由字形规范转向词语规范并主要针对信息处理的需要,汉字与汉语拼音的关系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10.
一、日本人与汉字古代的日本是个只有语言没胡文字的国家。大约在四世纪初,汉字经由朝鲜传到日本。日本人接触汉文汉字后即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除积极学习掌握汉文外,还试图用汉字表记日语。汉字本来是表记中国汉语的文字。它是以甲古文为原形,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演化而成的表意文字。汉语的语序、语法、发音都与日语完全不同。用表记汉语的文字来表记日语,其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了。但是,古代的日本人并没有因此而却步。为了能够顺利阅读汉文,使用汉字,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缩小汉字与日语之间的差距。在阅读汉文方面发明了  相似文献   

11.
汉字部首在初创时具有明显的表义功能。随着汉字字体的不断演变,汉字符号性增强,汉字部首也随之发生了分化、混同、变异等方面的变化。适应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编纂目的的需要,《说文》后的字书部首多被用于检索,表义功能大大降低。事实表明,汉字部首表义功能弱化、检字功能增强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建国后两次汉字简化改革使以象物象形为源头的汉字抽象程度再度提升,符号化性质更加突出。汉字符号不仅在创建初期显现任意性与约定性之间的特定关系,而任意性与约定性制约简化规则、简化符形,凸现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在寻求符号与客观世界的相似性上,汉字简化对已经完善的相似性做出割裂式改革,突破原有相似性陈规,寻求新旧符号的相似性,在旧有认知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认知体系和方式。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派文学中,意识流小说艺术象征显示出独特的个性。人物心灵意识内容是意识流小说中构建象征体的主要生活材料,形成了多层次整体性象征基本模式,并在象征表现手法上凸现其独特的创造。这种艺术主要通过人物心理意识、心理物象、心理感觉印象、矛盾错位的心理意识以及物理时空意识内容等,同心理时空意识内容融汇去建构成象征关系。它所产生的美学特征是:象征意蕴的把握较为曲折;象征意蕴类型更为宽泛多样;象征的审美意蕴更为隐秘,更具有朦胧美;但哲理抽象性则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4.
传统儿童美育忽略了母语习得中的美育功能。汉字构造与马克思的“美的规律”相吻合,具有高度的审美特质。汉字系统具有简约、中和、神妙、气韵等审美形态,能给儿童以美的启迪。汉字传达的伦理观念,有助于启思儿童的道德情怀。汉字书写有利于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汉字意象则能激发其想象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宗教意识对中西戏剧家的创作主体情感的深入渗透入手,剖析剧作家在宗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主体性创作情感,揭示这种宗教主体性视角对戏剧的情节模式和审美机制的强大规约,证明宗教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西戏剧的艺术表现形式并内化为戏剧独特的类型化特征和隽永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文化传媒的转型,汉语受到外来词语及多元表达形式的冲击,汉语体系尤其是词语方面发生了一些裂变,出现了汉字中夹杂使用数字、符号、外文和以视听、图像代替语言的表达方式。汉语词语的裂变使追求"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和"象外之象"的传统审美范式受到严重挑战,从而导致审美世俗化:重感性轻理性,亲视觉满足疏信仰沉思,近表面直观远深层静观。在新媒体语境下,文化审美范式必然重组或重构。最好的方法是在吸纳图像、字符、数字、外文等审美意义的前提下,创造性地保存汉字不可替代的审美功能。汉语的内视性、精神维度及诗意体验对新媒体语境具有补偿与拯救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数字借助语言文字符号作媒介 ,其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作为一种数文化现象 ,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诸多文化背景因素。深受宗教影响的数字的吉凶褒贬象征鲜明地体现了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 ,具有久远的民族文化根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8.
双墩遗址陶符中象形类的刻划符号以及“文字画”类陶符,可以证明文字性的图形或符号产生于裴李岗、青莲岗与仰韶文化时期,虽还不是成熟的汉字,但这些与后来汉字形体结构一脉相承,应该就是汉字的源头和孕育期,可称之为“文字性符号”和“文字画”。双墩遗址陶符中的几何类的刻划符号,可称之为“非文字性符号”,与后来汉字没有什么关系。数量甚多的双墩遗址陶符对我们检视新石器时代陶器刻划符号的性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颜色词是人类语言中主要的感官词之一,是每一个民族文化和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独特的语言功能和深广的文化象征意义,反映着一个民族独到的色彩意思和文化传统。其在不同民族语言中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有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申、转义以后颜色的崇尚和禁忌。这种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分析各民族文化发展对颜色词的象征意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影视剧中的符号是常见的一种影视信息、作品内容的传达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生事物的涌现,科技的进步,符号也在不断地转化着身份,改变着形态,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向我们传达着日新月异的信息。本文通过分析电视剧《走西口》中符号的基本特征、基本功能,试图从符号学角度解读该作品蕴含的审美思辨、历史底蕴等,并论证符号在传播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