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梁代文学之分期,学界意见不尽相同,"三期分"的意见实与梁代文坛三派主张(复古、通变、新变)相为表里.本文对此问题再加思考,以为梁代文学可分前后两期,"渐变"、"激变"两派先后占据文坛主流.裴子野等为代表的复古派并未取得与上述两派三足鼎立的地位,只是梁代中期出现的一种文学主张而已.  相似文献   

2.
李梦阳与康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梦阳与康海●王公望明代中叶的文学复古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而复古派“前七子”之主将李梦阳与其成员康海的关系,在他俩之一生中至关重要。本文拟就李、康之友谊以及康海被罢黜之背景,予以考索辩证。首先,让我们来看李梦阳与康海之结交过程。李与康相互...  相似文献   

3.
明代文学思潮研究的力作──评廖可斌《复古派与明代文学思潮》周明初明代特别是明代中期以后,文学流派众多,文学理论纷陈,其中最引人注目、对明代文学发展影响最大的当推复古派和它的理论主张。在明代中后期,复古运动有三次之多,它前潮未平,后波又起,前后相继,绵...  相似文献   

4.
王琳  孙之梅 《齐鲁学刊》2004,(2):118-121
明清文学的复古派发轫于南宋的严羽,在明代得到了全面的展开,清中期的沈德潜在继承复古派理论的同时,吸收了该派在创作中的经验教训和反对者的批评,对复古派的理论进行了修正:针对明代复古派对个人性情的偏倾和清初神韵派大行诗坛的诗歌背景,重视诗歌的社会功用;针对复古派限隔时代、截断源流的文学史观,提出沿流讨源的主张;修正严羽的“别材”“别趣”说,给诗歌创作中学养、见识以充分的重视,提出“以虚运实”,“议论须带情韵以行”的观点;拨正明代复古派对杜甫的七言歌行、七言律诗的只及一点不及全面的批评。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徽商的崛起和七子派文学思想的传入,长期闭塞保守的徽州区域于嘉靖、万历、崇祯朝掀起三次文学复古浪潮。它们虽是席卷全国、浩荡持久的前后七子派和复社、几社文学复古运动的余响和尾声,徽州文人却能借势发力,在修正完善复古理论、扩大复古影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迎来本土文学的盛世。由于主将汪道昆离世和政局恶化,盛行百年的明代徽州文学复古思潮于万历后期逐渐衰微,骨干成员思想转向呈多元化态势。明代徽州文学复古思潮的盛衰消长鲜明地折射出时代文艺思潮的演变与转向轨迹,在区域文化史和明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欧风美雨,给古老的中国社会和传统文化以强大的冲击。在此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面临一个文化选择和文化整合的重大问题。此时社会上主要流行三种思潮,形成三大派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派、复古派和全盘西化派。孙逸仙先生一反上面三种主张,强调中国既不能中体西用,更不能保守复古,也不能全盘西化。他提出了中西融贯的文化观,阐发了革命与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因袭与批判、开放与消化、融贯与创新等关系问题,迄今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一、革命与文化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把革…  相似文献   

7.
“五四”新文学经典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今天或将来的视点看,“五四”文学经典构成是中国新文学发展的最关键性的内容。“五四”文学经典构成包括原创和经典化两个阶段。其原创是由新文学派、复古派和学衡派共同参与的,其经典化则由多种因素参与,而文本品性又是“五四”文学经典构成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8.
史小军 《学术研究》2001,(4):131-133
王蒙先生曾说 :“归根结底 ,文学观念的变迁表现为文体的变迁 ,文体是文学最为直观的表现。”① 此言不差。以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极其频繁的复古现象为例 ,无论每次复古运动的出发点和具体目标有何不同 ,文体的变革始终是复古者关注的焦点。如果进一步深究 ,便不难发现 ,复古者的文体意识在复古运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甚至决定着复古运动的发展方向。唐代古文运动及明代七子派文学复古运动的发展历程就正好说明了此点。何谓“文体意识” ?按照陶东风先生的解释 ,即“一个人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形成的对于文体特征的或明确或朦胧的心理把握。…  相似文献   

9.
章太炎文学复古主义辨析吴中杰提起文学上的复古主义,人们马上会想到林琴南、梅光迪、胡先、章士钊,和他们所代表的桐城派、学衡派、甲寅派。不错,这些人当年都曾经提枪跃马与新文化战士交锋过,这些派别都在文化阵地上竖起过复古主义的旗帜。但是,无论从旧学的修养上...  相似文献   

10.
有明一代,由于心学过于强盛,它从方方面面对文学产生了影响,以七子派为例,一方面,阳明心学从正面对七子派的文学理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使了七子诸人的文学理论建构;另一方面,阳明心学又从侧面对其产生了消极影响,导致了七子派文学理论走向分化、瓦解与解体。在阳明心学的影响下,复古派内部首先产生了自省自悟,并且在对原有观念的反思中,使复古文学理论走向了分化与瓦解。  相似文献   

11.
明初越派文人对台阁体文学的产生有着重要影响.台阁体作家继承了越派文人文以载道和经世致用的文学观念,专注于发挥诗文歌功颂德的功能,创作了大量应制颂圣之作;越派文人文法韩欧、师崇盛唐的复古观念影响到台阁体雍容纡徐、平易正大的文风的形成;越派文人坚持台阁与山林并举,后期则偏爱台阁诗文的文学倾向,为台阁体的产生提供了理论纲领和创作典范.  相似文献   

12.
新文化运动是由互相关联和衔接的三个环节构成:语言文字的改革、文学革命(新文学运动)、思想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的变革。虽然在新文化运动进行中新文化派还缺乏方法的自觉,但回思整个历程。新文化运动确是循着文字──文学──文化的进路前进的。整个运动被新文化派目为"中国文艺复兴"(胡适语).和欧洲文艺复兴一样,是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必经的阶段。学衡派作为现代史上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派别,对新文化运动的现代取向持否定态度。它对新文化派的批评也围绕着文字、文学、文化进行.与新文化运动相始终。学衡派对新文化运动的批…  相似文献   

13.
和而不同、殊途同归——沈从文与“战国派”的来龙去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文献资料,从参与编辑、发表文章、团体活动、文化主张等多方面看,沈从文毫无疑问是《战国策》同人和"战国派"核心成员之一。爱国情怀、忧患意识与公共意识,是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战国派"诸人办刊立言的根本动因,其中沈从文对文学本身和文学运动的观念、立场的阐述和批评,及其对五四的个性思想与启蒙精神的宣扬,构成了该派之重要一极,这也表明"战国派"只是以个人立场为原则,以刊物为公共话语空间,以学院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自由作者群体,而并非整齐划一的团体或派别。  相似文献   

14.
王露 《理论界》2012,(5):105-106
文徵明论诗重"法",强调要以博学充诗之资,追求师心自诣、神会意解,这与复古派在法度论上强调"拟议以成其化"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在对"法"的具体特征的认识上,文徵明与复古派并不相同,他所倡导的"法",从博学、荡涤庸心到师心独诣,涵盖了创作构思的整个过程;而复古派则根柢创作过程中的摹拟环节,追求在"拟议"中达到化境。  相似文献   

15.
范知欧 《学术探索》2010,(4):134-139
于慎行是晚明文坛具有一定影响的重要作家,其文章理论能够不为门户宗派的藩篱所囿,自成一家言,在古代文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于慎行是一位曾受"七子"影响的过来人,与复古派有着深厚的渊源,因而得以入室操戈,对七子派领导的文学复古运动展开了全面深刻的反思和总结。他目击晚明文坛流弊,主张正文体,而以宗经和务学为其疗治之方,已隐开明清之际汲古返经的文论主张的先绪。他论文以虚,标举"神会",主张"文以神化"。  相似文献   

16.
承弘正诗文复古思潮之绪馀,嘉靖前期的文学思想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格局.顾磷、崔铣等复古派成员将精力转向道学;唐顺之、王慎中等人主张师法唐宋古文,并接受阳明心学影响;杨慎、高叔嗣等人主张师法六朝或中唐诗,追求情韵深远或藻思丽逸之美.他们为文学思想从复古到革新方向的发展作了铺垫和准备.  相似文献   

17.
学衡派文学批评与新人文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不同意过去长期将学衡派视为“复古派”的定论,认为学衡派主要成员是一批服膺新人文主义的爱国知识分子和道德救国论者。基于此,他们特别重视文学在道德方面的作用和影响,视文学为表现道德要求的工具,把文学批评定性为对文艺和人生的一种道德判断和选择,从而开创了中国新文学中的道德批评模式。这一模式对道德和传统的呼唤,在当时不失为对新文学反传统倾向的某种必要的反思,在今天也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学衡派不理解文学革命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全面否定新文学,也表现出明显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18.
《理论界》2016,(2)
该文从对《梁代文论三派述要》一文的质疑切入,认为梁代文人在作文学表述时对场合的依赖性要大于其自身形象的一贯性:无论是哪一"派"的作者,只要处在公众场合,文学表述就多表现出对儒家经典的认同和尊重;而在私人场合,则是在不违背儒家经典的前提之下保有着文学的独立空间。我们以往所认为的"派别"之不同,实际上只是不同场合之间的错位。而前人对《金楼子·立言》和《与湘东王书》等文本的误读,则是因为混同了不同场合的文学表述,同时也没有意识到字面的表述与内心的观念之间存在着差别。  相似文献   

19.
袁宏道“性灵”诗学的核心是对“新声”的标举,前后经历了由魏晋“新声”向时兴“新曲”的转变。袁宏道早期作品《敝箧集》接武魏晋“新声”,反映出以折衷、调和的方式改良复古派流弊的积极尝试。其取径虽不出复古派畛域,却力图弥补其取“格调”不取“声情”之失,以及由此造成的诗歌“性灵”不足之弊。入吴后,袁宏道对“新声”的关注由魏晋转向今人时曲,选择以《劈破玉》《打枣竿》等闾巷新声作为取法对象,以“今”驳“古”,却不可避免地出现“泥今之过”。袁宏道诗学策略的前后调整,与其吴中经历的赏曲经验密切相关,既是应对复古诗学话语权力的求变之策,也是晚明宗尚“新声”文人趣味的典型体现。  相似文献   

20.
“无赖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文坛上一个重要而富有特性的派别。这一派别的作家是以自谑的态度来表现二战后日本战败社会的混乱与凄凉景象的。他们的文学作品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对日本社会传统的政治观念、道德观念及其它社会“正统”观念给予了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后日本社会的某些本质。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B本军国主义发动的那场不正义战争所造成的恶果的严重性。同时,“无赖派”对战后日本文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日本战后文学中的主体性回归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