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趋同论”最早是由西方学者提出来的,其基本观点就是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会走向一种既非资本主义又非社会主义,而又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长处混合在一起的第三种制度。显然,“趋同论”的实质就是抹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其要害就是“同化”社会主义。本文联系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客观现实,拟对“趋同论”作些评析。 应该承认,现实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确实存在着某些共同或近似的现象。在当今改革的时代潮流中,不同社会制  相似文献   

2.
在党的七十周年生日时,江泽民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进行了明确地阐述以后,又阐明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什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呢?他指出,“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江泽民同志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我们应该牢牢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这些基本要求,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当代中国的文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最重要课题是彻底清除传统社会主义的种种文化观念,从根本上铲除封建残余的现代寓所。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实质确切地说是由传统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向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转型。而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根本价值尺度只应该是工业文明的技术理性与人本精神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本质属性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滥觞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返本”,要深入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就要在传统文化中对其追根溯源并用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同时,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发展又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新”,既要做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又要做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因此,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只有在坚持传统文化“返本”与“开新”的辩证统一中才能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多元的传统文化,正是由于其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势,才使得其能成为世界上唯一汹涌澎湃而又绵延不绝的文化洪流.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时期,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借鉴点滴经验,批判地吸收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为文化现代化的建设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6.
李焕生 《南方论刊》2007,2(5):24-25
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阶段,他的和谐文化思想丰富而又具体,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7.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建设方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十七大又对此作了更为详尽的阐述。“双百方针”是主流文化的指导方针;而“和谐文化”则是主流文化构建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8.
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之风拉开了文化领域“新道德运动”的帷幕。应该准确、理性地辨别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之别,剖析当前文化中庸俗、低俗、媚俗的表现,客观分析“三俗”现象的形成原因,这对于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一切社会问题,根本都是人的问题,都应该以人为主体,反映人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人的主体性,或称为人民的主体性,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属性之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就是“人民至上”的文化。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行为主体,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人民的行为文化,具有代表人民的行为主体性,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法治文化。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随着或者先于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入世”既为我国的政治文化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又向我国的政治文化提出了挑战。为此,我们应改进政治观念,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文化;完备法律体系,弘扬法律文化;塑造新的企业政治文化。完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1.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跨文化交流的问题。为了使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因文化差异而遇到的障碍,教师应该向学生传授中西文化方面的一些差异,从而消除妨碍跨文化交流的“文化代沟(culturalgap)”。  相似文献   

12.
梦想成真离不开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需要从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中树立自信,而且还要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我们为梦自信,又因自信而梦想成真,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互促共进、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3.
论文化市场     
文化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的中介,也是文化与经济联接的纽带。因此,积极开拓文化市场,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宏观管理,这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必由之路。文化产品的属性研究文化市场首先应该从分析文化产品的属性入手。我们知道,文化生产和物质生产一样,都是人类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如果我们抽去文化产品的具体  相似文献   

14.
维柯的文化诗学将人文科学置于自然科学之上,因为人文科学遵循想像的逻辑,这种逻辑是对人性全面而真实的体现,这就要求人文科学应该脱离技术理性的分析逻辑,而成为一种建立于综合方法之上的人性科学。  相似文献   

15.
丛彩娥 《东岳论丛》2007,28(3):201-202
“兼容并包”是蔡元培先生为创建现代教育理念而提出的办学方针,也是其承继、容纳中西文明的文化观。追寻其历史轨迹,对创建和谐社会和构建当代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仍然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化力”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是三种根本力量。“文化力”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智力因素,包括教育和科技在内;二是精神力量,包括理想、道德、信仰、价值观、精神等;三是文化网络;四是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文化力”是推动力、导向力、凝聚力、鼓舞  相似文献   

17.
取用外国文化,并不是个新问题。历史的经验少说也有一百几十年,鲁迅倡导的“拿来主义”也已经四十七个年头。可是,直到现在,一碰钉子,人们还总是说:“还是鲁迅的‘拿来主义’好。”可见,老问题也有新情况,鲁迅的“拿来主义”还有提倡的必要。 那么,什么是鲁迅的“拿来主义”?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它?今天对我们又有哪些启示呢?  相似文献   

18.
论“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张姬娴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3月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第二次革命的任务,是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  相似文献   

19.
"耻"是人类认识自己的重要范畴和重要方式。在古今中外不同的文化向度里,耻的哲学建构方式和价值存在方式、伦理约束方式不尽相同。耻在儒家那里不仅被建构为人之本体性存在之伦理性情(内部世界),而且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的全部,它将意义世界(内部世界)与生活世界(外部世界)联结了起来,体现一种"内外"相通的伦理精神。而在西方罪感文化视界里,"耻"之自我评价方式深深地打上了宗教的烙印,"耻"之存在价值纠缠于人、生物、神与人自身的身体等复杂关系中,以神秘的"身体——心理"的经验描述方式将其伦理价值阐述为"人之生存方式"。在西方宪政文明里,耻经历了身份伦理到理性契约伦理的转换,成为对"制度正义的自我支持的道德态度",以适合政治自由主义的需要。当前中国的社会无耻现状,应从"耻"的文化向度与价值呈现方式上寻找原因,并从"点睛"(社会主义制度)、"荣辱的初始条件"(市场、货币、资本)与"文化传统"(中国传统耻感文化)之间寻找张力和契合点,重建既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实际,又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也出现了某些偏颇,其中尤为突出的一种“新观点”认为,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是空想,按劳分配与商品经济相对立,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并主张应该以按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分配取代按劳动量分配。王建国同志的两篇文章就集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以下简称王文),对此我想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与王建国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