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如果说,"特殊性"是卢卡契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范畴的话,那么"日常生活"就是它的基础性范畴。弄清"日常生活"的意义、地位、特征及其与人类诸认识形式之间的关系,对于解读卢卡契的美学思想具有一般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审美的结构体性是一种逻辑结构的本质问题。知识论与价值论美学认为,审美的结构体性应是时空统一的存在,它规定着结构的具体呈现形态,也规定着审美的知识构成和转换方式。当代审美在维系审美结构体性的本质时,更注重审美信息流的转换,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当代审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价值美学亦称为价值论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它的核心概念是价值及审美价值。价值就是在人类的客观历史实践活动中所产生和形成的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肯定性的意义就是正价值,否定性的意义就是负价值,无意义就是非价值或无价值。从学理上说,审美活动与价值活动、审美现象与价值形态同形同构,审美活动属于价值活动范畴,美(审美现象)是无数价值形态之一种。以往美学有两大误区,一是在价值形态之外找美,一是认为审美无功利。如果把美(审美现象)看作是一种价值形态,那么,我们就要从美学的误区中走出来。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种美学理论都应当有自己的哲学基础。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总体上说就是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具体而言就是将美学的哲学基础从近代以来单纯的认识论转移到马克思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存在论根基上,在思维方式上由主客二分和现成论转换为关系论和生成论。实践存在论哲学基础在美学上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在肯定人生实践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或在世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肯定审美活动是人生实践中一个基本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而肯定审美活动也是人的基本活动和基本存在方式之一;另一个重要体现是,美学研究的对象发生重要变化,从把探究美和美的本质当作美学的主要对象和出发点的现成论思路,转换成把探讨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及其现实展开——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主要对象的生成论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5.
生态美学的自然主义价值观倡导回归自然和亲近自然的审美旨趣,认同自然界蕴含内在生态审美价值。生态论自然观奠定了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构成了生态审美活动的本体论层面。生态审美关系的存在论根基是人和自然界的生态关联,生态审美关系的生成依存于人对自然界的生态化体认。生态美学的自然主义价值观既是审美的理念,又具有规范功能,要求审美活动遵循生态规律,彰显绿色价值。生态主义价值观体现了文化与自然相统一的审美原则。  相似文献   

6.
中国美学的主流分析多集中在功利性、世俗性、诗性和主观直觉性,但对自由与审美的关系、生命价值审美观、审美的个体性等边缘美学理念之探讨总是处于遮蔽的位置。以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为代表的一批美学家通过对个体生命审美所蕴涵的意义特征及其在中国美学发展历程的分析,使近现代中国美学具有新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具有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相对性和社会历史性。  相似文献   

8.
西方美学素有形而上学传统,后现代主义美学全面反形而上学,形成了诸如反本质主义、生活美学、身体美学等"形而下"的美学。后现代主义美学否定了审美的超越性,也就否定了美学自身。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批判后现代主义美学,重建现代审美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9.
关于价值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美学,是以哲学价值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把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来研究的一门学问。它认为,审美活动根本上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活动,离开价值,无法谈审美,也谈不清审美。以往中国的美学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薄弱之处在价值美学方面。  相似文献   

10.
环境美学研究已经明显地扩展了审美理论。环境具有交融性、包容性、动态性等特征,它促使我们采取一种比体验艺术时更直接、更有力的欣赏体验方式。这种新观念既对艺术欣赏提出了挑战,也对审美理论提出了挑战,促使我们重新反思传统美学中的审美静观说与审美无功利概念。环境美学能够作为一座桥梁,将审美欣赏的传统形式与其他领域的审美价值密切联系在一起。如果自然美学、环境美学和艺术美学能结合在相同的理论框架中,那么我们就必须发展一个充分开放的结构,既尊重三者各自独特特征,又适应各个领域,从而重新改造美学学科。在对审美欣赏的尊重中,我们能够尊重地球及其所有栖居者,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因而走到了一起,美学与伦理学也因此而达到了根本契合。  相似文献   

11.
人的自由发展有其哲理基础人在生物学上的非特定化和未确定性是人的自由发展的自然前提;人的需要是人的自由发展的内在动力;实践为人的自由发展找到了现实依据;制度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根本保障。人的自由发展正是出于人的内在需要和自主选择,它在实践中呈现为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的、渐进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主体间性:生态美学哲学基础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有着当代人类思想的现实根源。伴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不可避免地将对以主体性哲学为基础的实践美学观提出质疑。通过展析胡塞尔、海德格尔和马丁·布伯三位哲学家的主体间性思想,可以看出主体间性哲学寻求与自然的对话并在平衡与和谐地球生态关系的基础上,从整个生命及物质系统繁荣中谋求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实践价值论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构成了实践美学的价值论维度。从实践价值论研究美学,不仅是世界哲学和美学的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而且使实践美学研究可以克服自然本体论美学和认识论美学的客体主义、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理性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偏颇,还可以在实践基点上统一利、真、善、美,使实践美学成为培养和造就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知识论与价值论美学认为,美学研究的视界规定着美学的研究方式、成果形态和内在观念的变革.因此,转换美学的研究视界,意味着美学研究逻辑起点的变革,它主要产生三个方面的重要影响:一是对现有美学资源给予合理的结构性配置;二是促成美学知识形态的话语拓展;三是以现实性和实践性景象实现美学界限的根本突破,对人类审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态美学的学科史可上溯到自然美,其生态中心主义观、突破二元论以及认为现象即为美的思想可从杜威和梅洛-庞蒂那里找到理论根据。杜威的自然经验主义以及倡导的公民环境主义等具有生态审美特征,而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旨在寻求身体在世界(环境)中安置的努力则使生态学获得了现象学的支撑。生态美学作为一种新范式,也须要批判性地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16.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郑重提出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引起全社会的共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和科学判断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也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实际的重大理论创新.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进行论述,旨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进行有益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郑重提出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引起全社会的共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和科学判断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也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实际的重大理论创新。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进行论述,旨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进行有益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8.
审美的逻辑体性是美学内在本质与可能性的表达。知识论与价值论美学认为,审美逻辑体性使幻觉性本质与现实性本质趋向统一,在审美转换中实现审美创造,使一切存在物具备了审美的知识形式时,绽现为现实化的审美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