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 ,戴高乐组织了反对纳粹占领的自由法国运动。一年后 ,美国参战 ,成为反法西斯国家一员 ,随后 ,国际反法西斯阵营形成。然而 ,在这个阵营中 ,美国与自由法国之间多次发生激烈冲突 ,美国阻止自由法国在《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 ,阻挠自由法国武装夺取维希政权控制的西半球岛屿 ,在法属北非扶植亲美势力 ,拒不承认戴高乐的抵抗运动领袖地位 ,拒不承认戴高乐为首的法国临时政府为法国唯一合法政府。这一切表明 ,美国在推行反法西斯的对外政策的同时 ,仍坚持它对中小国家的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2.
在30年代经济危机横扫西方世界之际,以罗斯福为代表的新政(美国史称“百日之战”),使用法律手段,引领美国走出困境、复兴美国及希特勒扩展“生存空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和德国人民造成深重灾难的历史经验,指出当今世界所存在的主要危机及中国在当前改革中可能的机遇。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斯福政府基于美国的战后世界战略目标,曾多次以不同方式向英国施加压力,迫其承认中国的大国地位,敦促英国战后将香港归还中国,并要求蒋介石政府收回香港后宣布其为世界自由港。但日本宣布投降后,继任的杜鲁门政府却一改美国支持中国收复香港的既定政策,转而支持英国恢复对香港的殖民统治,中国乘胜收复香港的计划功败垂成。其客现原因在于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形势的变化;主现原因在于美国政府欲保持与英国的合作,遏制苏联在远东的势力以及美国对华政策面临的重新抉择。  相似文献   

4.
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就任美国的第32届总统起至二战后初期止,美国对德政策发生了十分重大的变化,即美国在绥靖德国失败后,把德国作为主要敌人,先进行狠狠的打击,从军事上彻底摧毁法西斯德国,然后对德国进行重塑。罗斯福的德国政策对二战后德国作为和平大国崛起与美国作为霸权大国崛起的历史产生了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罗斯福与约翰逊政府社会保障政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斯福政府与约翰逊政府推行社会保障的社会背景、社会保障的思想及社会保障的实践有很大的不同.罗斯福是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开拓者,其社会保障政策具有安全阀的作用.约翰逊是这一政策的发展者,其社会保障政策具有调节器和润滑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1931~1941年美国的对日本的侵华政策,无论是绥靖还是遏制,其核心都是避免承担义务和卷入战争,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以“七.七事变”为界,之前绥靖的一面占主导,之后遏制的一面逐渐占主导。美国始终守护着不卷入战争、尤其是不卷入太平洋战争这条外交底线,其目的是为了谋取美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最大利益。  相似文献   

7.
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重大转折之际,罗斯福总统为实现美国的战后远东政治蓝图,提出了解决国共矛盾,实现中国政治统一的国共联合政府政策构想。由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内在矛盾性以及中国各方面现实因素的干扰,这一政策构想最终幻灭,中国陷入了内战分裂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罗斯福对蒋介石的态度和他的对华政策息息相关。他执政时,日本已经开始侵华,一段时间里他对蒋政权作出援助的道义姿态,而主流是对日姑息。随着战事的发展,尤其是珍珠港事件之后,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的罗斯福结合当前实用的短期目标与设想的长远目标,开始极力维护蒋介石作为中国领导人的形象,除1944年一段短暂时间里由于在战略方针和军事指挥上出现分歧而导致罗斯福对蒋介石采取压力政策外,大部分时间里基本上是无条件支持蒋介石。  相似文献   

9.
试论罗斯福新政的就业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29年至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罗斯福就任总统后,适时地推行"新政",解决就业问题:直接救济失业者,以工代赈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立法保护失业者,还特别注重以人为本,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结果,极大地缓解了美国就业的压力,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复苏,虽未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但为后来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世界上仅存的超级大国,美国的外交政策一直令人关注.那么,美国现代史上的对外政策又是什么样呢?本文是从威尔逊的"十四点"到罗斯福战争构想看现代美国的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为主要参战国的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20世纪世界历史上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和平与发展的战后时代。二战摧毁了法西斯战争势力,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促进了殖民体系的崩溃、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革命与改革,为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开辟了道路,使人类社会出现了以平等与依存求发展的新模式,取代了以征服与掠夺求发展的旧模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战后人类社会经济的空前进步与繁荣。  相似文献   

12.
1931-1945年,横跨整个二战时期的苏日关系是复杂多变的.随着战略态势的变化,双方的外交主动权发生同步转移,致使双方关系发生相应变化,即由二战初始阶段日本对苏"求和"政策的"待价而沽"、经过日苏双方的"和平相处"、转入二战后期战略态势发生根本转折后苏联对日本"明送秋波"的断然拒绝.  相似文献   

13.
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制定对国民党政府援助政策,提供了大规模的经济、军事援助,最终援助失败。美国对国民党政府援助政策的失败,是美国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确定其外交政策的冷战思维的失败。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西加入到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源源不断地供应盟军战略物资,派兵作战,积极配合盟军的军事行动,从政治、经济和军事各方面贡献出自己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1940年5月至1945年4月,英国和美国空军对德国本土及其占领区进行了战略轰炸.长达5年的战略轰炸,对德国用于侵略战争的炼油厂、企业、交通、军事设施以及一些较大的城市给予了毁灭性打击,使德国的战时经济崩溃,从而加速了同盟国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同时,由于英美两国空军力量的某些局限和指挥上的分歧,加之德国的顽强对抗,战略轰炸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还造成大量平民死亡,自身空军力量也有大量损失.可以说,单纯的战略轰炸虽然能构成对敌方的沉重打击,但并不能完全左右战略的胜负.  相似文献   

16.
普鲁士精神、法西斯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鲁士精神混合了爱国主义、军国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沙文主义和种族主义等思想,是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历史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欧洲经济凋敝、人民失业、社会动乱,西欧人民对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感到失望,但又害怕俄国社会主义的传播,因此寻求一种新的思想。于是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法西斯主义有机可乘,迅速传播,成为欧洲的一种有影响的社会思潮。欧洲各主要国家都成立了法西斯政党,法西斯主义一时十分猖獗。而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充满危机、人民处于彷徨和绝望之中,求助于历史文化传统,包括神化、迷信普鲁士精神。希特勒把普鲁士精神发展为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大行其道。而欧洲人民并没有认识到德国法西斯主义行将对世界和平造成的危害,对希特勒纳粹党领导的德国采取了绥靖政策。希特勒法西斯政权的崛起,使德国被压抑已久的、潜在的德国军国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的能量被释放出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7.
二战后,日本经济已濒临崩溃的边缘,但不到30年,就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大国,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8.
战争是最高的暴力交往形式,也是人类交往和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战 是人类社会空前规模的交往,世界各地的反法西斯力量组成了世界性的战时同盟,不同类型、社会制度和意识 形态的国家为打败法西斯紧密合作;战时的科技发展和人才争夺是人类文化交往的一种现象,战争催生的第 三次科技革命在短时间内使世界面貌和人类社会发生革命性变革;二战的客观后果之一是,世界越来越成为 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人类交往迈入全球化时代。战争的残酷性也警示后人,避免战争、走和平与发展之路才 是人类交往的正途。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历史研究中,习惯上将前苏联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当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但从影响战局的最重要的因素-政治经济实力对比看,珍珠港事件更应当作为二战历史的转折点来看待.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掠夺或者被非法转移文物的返还问题近年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概要介绍了国际社会的相关实践,分析了中国被掠文物返还的法律基础,并探讨了中国收回被掠文物的途径和方法。作者认为,虽然在这个领域里缺乏直接的法律依据,但一些国际条约的相关规定和国际组织的宣言、建议仍可以作为我们与相关国家之间进行谈判的指导原则;收回被掠文物的主要途径除政府间达成双边或多边协定外,还包括有关国际组织的协调、民间机构的广泛参与和受害者的诉讼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