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有人问 :“退下来了 ,在家干什么?”答曰 :“读书。”我退休后有个心愿 ,就是把过去想读而无暇读的书读它一遍 ;再把过去匆匆浏览而心留遗憾的书重读一遍 ;还想把那些感兴趣的新版书也及时地读一遍。什么经济理论、人物传记、文史资料、要人回忆录、小说散文等等 ,全依个人的兴趣来读。再加一二十种报纸杂志 ,这样除了早晚散步外 ,天天关在房里阅读 ,也会紧紧张张 ,有时还感到时间不够用。如果无书 ,我真不知何以打发后半生的岁月。女儿见状 ,笑曰 :“爷爷比孙儿读书还用功 ,孙儿上学不好好读书 ,爷爷年纪一大把了 ,却还在用功。”女儿的话使我惊醒 ,自己的一生不也是弄颠倒了吗?年轻时需读书明理却未能多读书 ,退而颐养不做事了 ,却又苦苦读书 ,说起来难免尴尬。但又想 ,这并非自己的过错 ,而是社会使然 ,时代使然 ,历史使然。在旧社会 ,对一个贫苦人家的孩子来说 ,读书只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何况在我要读中学的时候 ,正是日寇铁蹄蹂躏神州之时 ,中国之大放不下一张书桌 ,怎么读书?全国解放了 ,我应该上大学 ,可又在洞庭湖畔做着与自己的年龄、知识不相称的土改工作组长。其后政务缠身 ,运动频繁 ,无暇读书 ,只能以干代...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晓原教授一直活跃于天文学、科学史、科学哲学和性学等学术研究领域,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硕果累累。1986年至今,已出版学术专著、论文集、随笔集、书评集、译著20余部,在美、英、德、台、港等处及大陆著名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同时又活跃于直接面对社会和公众的大众传播领域,在报纸、杂志上撰写了大量书评、杂感、随想,游记以及科普文章等,并在京沪数家报刊杂志上开设专栏;还经常在电视荧屏上接受访谈、做专题评论,积极传播科学文化。他集教书、著书、译书、读书、评书、聚书于一身,那对书的爱好和那聚书的丰富是可想而知的。  相似文献   

3.
对目前流行的“读书无用论”,我认为存在着一种误读,即,实际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根本不存在所谓读书的“无用”,而很可能是许多人读了无用的“书”。要不然,我们何以看到每年有那么多如过江之鲫般的人潮涌入中国的各类学校,向着学士、硕士、博士等狂奔,更有甚者,那些令许多人艳羡的大小官员,也通过各种方式到读书之地——学校——为自己谋得一顶更高学位的帽子?因此,问题不在“读书”无用,而在于我们对读书的定位和期许似乎出了点问题。“书”里乾坤知多少自古国人都把读书看作晋阶的途径,在今天市场经济成为社会基本运行方式的时候,读书更…  相似文献   

4.
从林白开始     
  zone 《女性大世界》2006,(7):158-159
第一次看到了林白的《玻璃虫》。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关于头发和蛇的比喻,以及林蛛蛛这个和她的名字一样懵懂、率性的女孩,用林白的话说,“她特别真实,有一点憨,有一点懵懂,又有一点无知者无畏的劲头,有时候还有一点疯。可以说是个性情中人。”这是一本真实和虚构结合写出过去电影厂里的爱与性疯狂与落寞的书,能感受到她写作时的愉快心情。林白说:“它在我所有的作品中是最畅销的一部,通体明亮轻盈。我写作这部作品的时候内心充满了喜悦。词和句子噌噌地往外冒。我走到阳台上它们还跟着我,真的是很有趣。”这就是所谓的一场文字的裸奔,精神的裸奔。一次自由的快乐的无法克制的裸奔。  相似文献   

5.
购书辛苦记     
礼贤 《老年人》2009,(9):50-50
喜欢读书的人,自然喜欢买书。比如我一向爱读孙犁的书,可谓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每每逛书店,见到他的书便买,所以他在“文革”前写的所有作品,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便陆续买齐了。  相似文献   

6.
朋友小凌自幼双腿萎瘫,在一家印制包装纸的福利工厂工作,他业余爱看文学书,常到我家来借。我有一天就对他说:“你怎么不立个大志向,发愤写作,也成个作家?”我自然举出了中外古今一些例子,又借给他《三月风》,激励他登上“维纳斯星座”。当时他没说什么,过些天来还书,他告诉我:“我没有写作的天分,我就这样当个读者挺好。”临告别时更笑着说:“我活得挺自在。我为自己高兴。”  相似文献   

7.
我的读书     
平生三大爱好:书、大自然和西方古典音乐。我这里只谈读书。 很难设想一个写书的人不读书。我的读书是“作家”这一职业决定了的,但更重要的是出于几十年形成的一种爱好,可以说是一种“书瘾”。每天不读几页过不了日子。  相似文献   

8.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因此,我提倡以写作作为指导和目标来促进课外阅读。所谓写作之前要“胸有成竹”就是强调在写作具体材料之前要有对文章篇章框架的设计和规划。  相似文献   

9.
常有人问 :“退下来了 ,在家干什么?”答曰 :“读书。”我退休后有个心愿 ,就是把过去想读而无暇读的书读它一遍 ;再把过去匆匆浏览而心留遗憾的书重读一遍 ;还想把那些感兴趣的新版书也及时地读一遍。什么经济理论、人物传记、文史资料、要人回忆录、小说散文等等 ,全依个人的兴趣来读。再加一二十种报纸杂志 ,这样除了早晚散步外 ,天天关在房里阅读 ,也会紧紧张张 ,有时还感到时间不够用。如果无书 ,我真不知何以打发后半生的岁月。女儿见状 ,笑曰 :“爷爷比孙儿读书还用功 ,孙儿上学不好好读书 ,爷爷年纪一大把了 ,却还在用功。”女儿的…  相似文献   

10.
“我是石室乡的一名普通妇女。小时候,家里穷,兄弟姐妹又多,一直没有机会上学。现在家里生活条件好了,儿女们都出去读书了,小时候对上学的渴望又一次爬上心头......在一年级(2)班学习的这段日子里,郑老师、徐老师和小朋友们都非常耐心地教我,在短短的两个月里,我从一个字不认识到现在认识了300多个字,会说普通话,能看懂村口站牌上的站名,我还和孩子们一起在学校唱歌、画画、做手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知识越积越多,身心也越来越年轻了,真谢谢大家了!”这是浙江省衢州市石室乡“农家女圆梦班”学员黄春莲写给学校的感谢信。2004年11月20日,…  相似文献   

11.
于洪涛 《职业》2011,(6):100-101
在20世纪的作家中,卡夫卡的作品可以说是最个人化的。他的写作缘于精神上的焦虑不安,缘于缠绕他一生的挥之不去的“恐惧”。“我的本质是.恐惧。”他的这句话,既告诉了我们他写作的原因,也揭晓了隐藏在他内心深处的忧郁性格的成因。“恐惧”使他的写作不以正面、正常的形态呈现,而是以分裂的,变形、夸张的手法穿越真实和梦幻、滑稽和痛苦,洞穿人类的生存状况,抵达真理的彼岸。  相似文献   

12.
我这一生,永远忘不了表叔“迂回”助我读书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陈昱文 《老年人》2004,(9):31-31
有一段时间,我迷上了小说,每当放学回家,把书包一丢,就只顾看起小说来。有时还把小说带到学校,上课也看。由于心思不在学习上,我的成绩直线下降,老师察觉到了,爷爷也知道了。一天,放学回家,我又把自己关在卧室里,如痴如醉地看起了小说。不知何时,爷爷站到了我的跟前,问:你在看什么书呀,看得这么着迷?”我有点不好意思,支支吾吾地说:“看小说。”爷爷又问:作业做了吗?”我漫不经心地回答道:“还没呢。”话音刚落,爷爷脸色骤变,严肃地对我说:“你现在最主要的任务是把课堂上的东西学好,有时间再看一些课外书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做事要有主次…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便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古人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有杜甫倡导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的好处。在现实生活中,作为小学教师,不得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丰富其知识的储备。  相似文献   

15.
我爱读书     
我爱读书读书是我一生的嗜好。一天不读书饭不香,两天不读书心发慌,一卷佳作在手,伏案熟读,圈圈点点,总觉不厌。金秋十月,桂花飘香,获悉“魏源图书馆”建成开放,心喜若狂!赶紧从书架上挑选了十册有收藏价值的书籍,赠给“魏源图书馆文库”。随即办了个“成人阅览...  相似文献   

16.
关邑 《老人天地》2008,(4):22-22
我只有高小的文化水平,没有读到书,是我一辈子的遗憾。退休后,萌发了读书的念头。此时正好孙子入了小学。于是陪孙子读书,便成了我的一项崇高事业。不管炎夏和寒冬,我每天都得兢兢业业陪孙子刻苦攻读,和孙子一起再过拼音关、写作关……在祖孙的共同努力下,双双进入了初中。  相似文献   

17.
我少时家境贫寒,没读两年书就辍学了。解放后,参军修武,部队生活紧张,上学读书的想法也无法实现。再后来,转业到地方,从事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一年四季到处奔波,也与学校无缘。尽管如此,读书梦始终萦绕在我心中。1989年我离休之日,正是老年教育蓬勃兴起之时。白头负笈作蒙童,晚年圆了学生梦。10年来,我在湖南老干部大学学书法,学摄影,学诗词,学写作,未敢一日懈怠。天道酬勤,辛苦换来了收获。我在老年大学不但学到了知识,增长了学问,而且圆了写作梦。我过去除了写信,从未涉足过写作,晚年起步笔耕,正如蜀道之难,难…  相似文献   

18.
我幼失严慈,家境贫寒,没有读过书,15岁就成了一名挖煤工人。1952年,我有幸被选派到秦皇岛煤矿工人学校读书识字,从此便与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且一发不可收拾。现在我涉足藏报界已40余载,成了同事、朋友、家人眼中的“报迷”“报痴”。我也很乐意冠上这个头衔,谁让我与报纸一见钟情呢。  相似文献   

19.
我喜欢这种忙碌,这是我想的生活。只要身体允许,我愿这样忙碌下去。萧乾在世时,文洁若总是被先生的光环"罩住",其实她是一位成绩卓著的翻译家,一生翻译出版了14部长篇小说、18部中篇小说和100多篇短篇小说,她还编辑校订了150余部外国文学作品。2012年12月,文洁若被中国翻译家协会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与丈夫合译“天书”成佳话转眼问,萧乾逝世已经多年。说起《尤利西斯》这部译作,文洁若的话语中仍充满了对先生的深深怀念。在新版《尤利西斯》中,文沽若作了很大修改,力臻完美。在她看来,这或许就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  相似文献   

20.
方佳节 《老人世界》2013,(12):11-11
回溯三十年前,我所处的乡村依然贫穷落后,可因为父亲在小学校教书,我得以接触到课本之外的许多读物:连环画、故事书、报纸、杂志。对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来说,一下子拥有如此丰富的精神食粮,我开始了近似贪婪的阅读。而正是从那时开始,我爱上读书,喜欢在书海里泛舟,徜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