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陶诗“鸟”意象中,高鸟、羁鸟、归鸟最能反映出陶渊明人生历程的三个阶段.“高鸟”象征他追求与进取的少年时代,“羁鸟”象征他形迹拘役的13年出仕生活,“归鸟”则代表他淡泊闲逸的田园生活.这三类“鸟”意象体现出了诗人不同时期所特有的生命价值取向:少年时期的他充满理想与抱负,立志要大展宏图;步入仕途的他看到官场的黑暗,在期待与彷徨中追寻退隐的自由;晚年的他追求真朴,崇尚自然,终于找到自己灵魂的终极归宿.  相似文献   

2.
意象是客观景物和主观情致相统一的产物,是中国古典诗学和美学的重要范畴,也是古典诗词抒情写意的生命单元。作为诗词的重要构件,意象的魅力是无限的,它甚至决定着诗词作品的价值。宋代词人对自然界的精灵——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们运用睹物兴情构景传情的表达手法以及与时间意象审美组合的创作方式,关照女性情爱与哀怨悲歌,既展示了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和个性特征,也体现了宋词鸟意象特有的艺术价值。宋代词人观鸟、听鸟、悟鸟、写鸟,这不仅仅是对文化历史的怀念和时代的反思,也是艺术的品味。宋人选择了鸟意象,也就选择了一种艺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体现诗人的风格.在现存的122首陶诗中,写到鸟的多达38首,可见鸟是陶渊明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陶诗中的鸟意象,继承了传统诗歌的比兴手法,同时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陶诗中的鸟意象生成独具个性;分发挥了传情达意的媒介作用;到了物我浑融的境界;言表现冲淡自然.  相似文献   

4.
《诗经》意象群中鸟意象运用广泛鲜明,且意蕴深厚。鸟意象运用源起于原始宗教观,图腾崇拜与原始巫术决定鸟意象与始祖怀念间潜在关联。鸟类对生产劳作的帮助与功用丰富《诗经》鸟意象内涵,使其在田园生活诗篇中成为物候象征。另外,其与人类情感互通处引发触景生情之联想,成为鸟类比兴审美艺术方式产生前提。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陶渊明诗文中鸟的意象的分析,展示陶渊明诗文中鸟的意象的特定内涵。主要从渊明前期功业追求和后期隐归田园两个方面分析诗文中鸟的意象的意义象征和情感寄托。  相似文献   

6.
谈玄之风始于正始年间,持续至东晋末期。玄风对两晋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受玄风影响,西晋时期咏鸟赋的创作较为繁荣,其意象类型主要有:"玄鸟"意象、"逸鸟"意象、"儒鸟"意象等。三种鸟意象的出现显示出西晋时期的咏鸟赋创作既与政治密切相关,也与当时玄学风气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庄子》寓言中有许多鸟意象.《庄子》寓言中的鸟意象在本质意蕴上,既有对上古神话传说中鸟意象“不死”意蕴的继承,又有根据道家思想中“自由”意蕴的改造,还有从现实生存环境出发对有关鸟意象的创构.在这种对鸟意象意蕴的继承、改造和创构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不死”和“自由”等梦想的追求、向往以及对残酷生存现状的无奈和感喟.  相似文献   

8.
"春归"在宋词中,并非仅指自然界春天之归来或离去,而是一个象喻意十分丰富的意象。历经仕宦坎坷的词人,有以此意象比附仕途顺境之消逝者,有以其寓托政治生命中断后的悲愁与幽恨者,更有以之象喻国运衰颓并婉达于国家前途深重的忧患之情者。宋词幽约含蓄的抒情特色,在这一意象的使用中尽得展现。  相似文献   

9.
魏晋士人的诗文中 ,存在大量的鸟意象 ,而尤以陶渊明为甚。鸟意象积淀了深厚的象征意味 ,是自由与和谐的表征。鸟贯穿于渊明前后期诗歌创作 ,是了解渊明思想转换、诗意回归的切入点。研究渊明前后期诗歌中鸟意象的发展 ,有助于把握渊明的玄学人生观 ,同时也有助于领略魏晋玄学思想的走向和流变。  相似文献   

10.
阮籍《咏怀诗》中的鸟意象,不仅描绘着着诗人孤独无依的凄凉,同时也构筑着诗人遗世独立的理想世界,传达着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鸟意象既是诗人内心的挣扎、向往和反抗的写照。也是整个时代有着忧世情怀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悲情色彩,诗人借助孤独之鸟、高洁之鸟与卑微之鸟的不同意象进行了隐晦的传达。  相似文献   

11.
托马斯.沃尔夫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小说家.在他的四部长篇小说中,<天使,望故乡>是一部自传最强的作品.作者选择甘特一家的生活发展片断,勾勒出了20世纪初美国人的生活、精神状况.由于受到现代哲学与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的影响,托马斯‘沃尔夫能熟练地将哲学思想应用到作品中,反映了他对每个人类个体与人生的哲学思考与理解.从自我主义、爱与信仰的缺失、怨恨与死亡的恐惧等方面入手,分析了作品与叔本华人生哲学之间的关系,解释了美国一战后人们普遍的价值观,也进一步展示与重构了人类存在中的悲观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与托马斯?沃尔夫的《天使,望故乡》是两部现代派成长小说,作品均围绕作家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保罗?莫瑞尔和尤金?甘特这两位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可知,在描绘主人公心理、家庭、社会背景、成长轨迹等方面,劳伦斯和沃尔夫采用了极其相似的手法。主人公保罗和尤金的成长历程似乎正是劳伦斯和沃尔夫艺术而独特的写照。  相似文献   

13.
生命视域中的学校生命道德教育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命道德是人与生命之间的道德关系,个体生命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从生命的视域看,生命道德教育主要具有生命性、开放性、感动性、促进性和叙事性。其中,生命性是最为根本的特征,它意味着教育要遵循与尊重个体生命的遗传独特性和体验表达的独特性,关注个体生命成长的经历与经验,顺应个体生命成长的时间性。在一定程度上讲,感动将个体生命中的道德情感激活,并呈现它自身及道德行为。生命叙事沟通与交流着生命感受,激活、生成生命需要,提供个体生命成长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谦虚被中国人誉为一种美德,千年流传。谦虚语言在汉语语言中广泛存在,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与交际、信函中普遍应用,以求的最佳表达与交际效果。在明确给出谦辞的定义的基础上,试图从社会心理学印象管理的角度研究汉语的谦虚语言,用印象动机和印象建构两成分来剖析中国人表自谦的原因及谦虚语言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古代山水诗审美意境的空间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山水诗意境的研究对于理解我国古代诗歌意境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山水诗是由意象的不同空间组合而产生意境的,所以意境在山水诗中表现为空间感。空间感是通过诗歌意象间的节奏、数量的组合以及动词的运用实现的。同时空间感根据不同的形成方式分为突破型和层次型。空间感产生于中国特有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林纾与台湾     
近代福建名人林纾曾先后三次到过台湾,台湾的经历给林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梳理林纾的寓台经历和其涉及台湾的文献资料,除了对林纾生平事迹的考证有一定价值外,其中也包含着不容忽视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7.
作为鲁迅七条遗嘱的出处,《死》是鲁迅告剐之际的遗言。《胡思乱想》则蕴涵着杨蜂“回家”路途的缅想。二者虽有观念和心态的不同,但皆充满回到生命本源的平静和自然,在宽恕与爱的命题上有殊途同归的内蕴。  相似文献   

18.
对自白派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创作已有很多论说。现从"以‘个性经验’书写‘非个性’的现代意识""存在主义的生命哲学""黑色幽默的诗意再现"三个层面来论说西尔维娅.普拉斯创作的现代主义印象。以此为普拉斯创作的已有研究成果作些绵薄的补充。  相似文献   

19.
在英国现代小说理论的发展史上,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文本经典性”观念一直是国内外文评界常说常新的议题。这一涉及小说结构原则的核心创作理念侧重于将语言实验的认识论视角伸向由无数印象片断构成的重要瞬间的幽暗意识深处,认为人类最真实的生存状态才应是小说文本理应捕捉的“重要时刻”。她的文本生成观体现了小说艺术的持久力和生命意识的情感化,这种开放的唯美主义思维模式引领了当今西方文论建设的新方向,同时也给物欲横流的迷茫的现代人类带来了更多的生命启示和生活希冀。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大学毕业生猛增,从而使其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即失业”的阴影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开始抬头,部分学生对前途和未来失去信心,开始“挥霍”大学生活。大学阶段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处于基础和关键阶段,是大学生作为“学生人”走向社会和参加工作转换的桥梁。大学生应理性分析和看待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与收益,合理设定大学生活目标并制定大学生涯规划,从学习知识、认识社会和职业准备三方面合理规避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