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明戏"作为戏剧名词出现于20世纪初,渐渐消失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其间,不少戏剧现象都被指称为文明戏.据史料分析,文明戏可大致分为清末改良京戏--文明新戏;清末学生演剧--文明新剧:清末民初职业化文明戏--新剧;民国初年天津戏曲--文明戏等.此外,在民间,也有把现代戏曲、话剧、歌话剧,甚至全部现代戏剧称为文明戏的现象.各种文明戏的共同特征是其宣教功能,文明戏在演出形态上的表现与这一功能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
吴燕 《贵州社会科学》2007,208(4):20-25
分析1910-1920年《小说月报》中为数众多的翻译小说的翻译方式,可以对清末民初的"译述"行为提出新的理解."译述"的盛行是创作者(翻译者)、编辑与读者三方默契的产物,同时更说明中国传统的言说主体性具有相当强大的文化惯性,而这些因素,与商业考量和政治需求一起,共同塑造了"翻译"方式的实际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3.
邱培成 《江淮论坛》2003,6(6):135-140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念在不断地流变,在清末民初这个社会多变时期,小说观念的演变尤其突出。本文以前期《小说月报》(1910—1920)为例,通过具体考察它对小说的理解,对小说栏名称调整的用意以及对言情小说认识,来审视、解读清末民初小说观念的演变。  相似文献   

4.
清末至五四时期,京剧趋于繁荣并高度商业化,知识界对改良京剧颇多建议,五四新文化人更是对京剧予以激烈批评.尽管有的改良主张通过剧界编演新剧得以实现,但五四思潮与京剧舞台仍存在显著歧异.新文化人将京剧纳入思想或政治范畴的努力没有实现,旧剧改革也不像文学革命那样取得显著效果.清末民初一度出现了中西戏剧融合之势,五四以后则随着京剧与话剧日趋成熟而明显分流.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近代小说的新认识——简评《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郭延礼1988年日本清末小说研究会编辑并出版了一部《清末民初小说目录》,全书收书目近一万件(一书多种版本,一种版本为一件),剔除重复,计收创作小说5359种,翻译小说2567种,合计7926种,这...  相似文献   

6.
陈佳 《理论界》2014,(8):110-113
布景是舞台上的造型因素之一,是戏剧舞台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戏剧关系密切,不仅有助于剧情的体现,更对观众欣赏和演员表演产生较大影响。清末民初的批评家对新旧剧的布景运用往往分而论之,普遍反对旧剧使用布景,而充分肯定布景在新剧演出中的作用,并针对其运用不当之处提出积极建议。他们还通过译介西方相关著作或考察西方剧场,为当时中国戏剧舞台布景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参考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7.
谢晓霞 《云梦学刊》2004,25(5):76-78
1921年《小说月报》的改革,不但反映了一份杂志在新旧共存、文白互争的民初的最后命运,而且,作为民初文学的一个典型个案,它也反映了整个民初文学融入新文学的途径:那就是革命式的改革。这一革命式的改革发生的直接根源就在于改革前的《小说月报》,包括整个民初文学,虽然一直在做着种种新变的努力,但是,它们并没有以理性的自主的追求建立起足以构成新文学因素的现代性。以传达的基本精神、使用的文体以及与世界文学潮流的关系为基本衡量尺度的考察表明,改革前的《小说月报》仍然属于旧文学的范畴,它只能通过革命式的改革而融入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新潮演剧对古今中外不同文化、文学、戏剧现象的"误读"和错位性理解,曾大面积发生,此即在文章中所述的"跨界现象"。跨界性思维虽然给当时戏剧类型意识造成了一些迷茫,但也给新潮演剧带来了少有的生机和活力,是中国现代戏剧文化转型的一种特有方式。  相似文献   

9.
刘庆元 《云梦学刊》2008,29(4):134-137
1910-1920年<小说月报>域外小说翻译主题以科学小说、情小说、军事题材小说为主,且多为短篇小说;翻译策略上体现为"译述".无论是翻译题材,还是翻译方式都是民初这一特定时期的产物,而对晚期"林译"的解读无疑是全面了解这一特定时期翻译行为的有效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的"小说"概念包括戏曲,"新小说"和"新剧"的观念和生存方式多有相似,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期小说戏曲形制的同构有某种必然性.剖析现代文学发生期小说戏曲形制的同构问题,对现代戏曲文学研究和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调整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是近代中国宪政发轫与实践的重要转型期。维新变法揭开了清末民初宪政实践的序幕,辛亥革命则是清末民初宪政转型的一次重要实践。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清末民初宪政实践的发展依时间的推移由缓变激,渐次演进。考察清末民初的这两次宪政实践活动,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理解和体认宪政。  相似文献   

12.
周维东 《社会科学》2021,(2):183-192
青年群体对清末民初社会文化变迁产生了深刻影响,此时形成的青年文化影响到新文学的建构。清末民初青年文化包含三种类型:青年亚文化,是青年群体为了完成集体性身份认同而产生的文化,如创造社小说中大量出现的"自杀"情节,便是留日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亚文化现象;以青年为喻体的现代文化,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陈独秀《敬告青年》中对于"少年""青年"精神的想象,体现出的便是这种文化;导师文化,是清末民初崇尚青年的语境中衍生出来的文化,鲁迅在《导师》《娜拉出走怎么》等篇章中对这种文化进行了反思。三种青年文化同时存在于清末民初,对其进行区分,可以对此时历史和文学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刘庆元 《云梦学刊》2010,31(1):142-146
上个世纪20年代,鲁迅、沈雁冰、耿济之兄弟及郑振铎夫妇,开创了《小说月报》“兄弟作坊”与“夫妻档”的翻译模式。这种特有的家族式翻译行为所带来的西洋名家小说、世界文学潮流,孕育了中国新文学的萌芽,也使得《小说月报》迅速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对翻译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的法律辞书编纂与近代西方法学词语的引进及发展互为促进,二者呈现出双向互动的关系.考证“宪法”一词的翻译史与概念史,有助于揭示近代法律词语的生成与演化规律.清末民初的法律辞书作为近代法律语言的记录者,可真实客观地反映西方法律词语传入中国时的最初汉语形态,是研究近代法律词语形成、翻译与传播的理想脚本.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与深入,中国要向世界展现华夏文明和中国文化,而戏剧正是文化的精髓。我国有丰富的剧种和曲目繁多的优秀剧目,要有效地展现中国文化就要让优秀剧目跨出国门尽显中国戏剧的魅力。然而由于戏剧剧本的内容有大量的文言句式和诗词曲赋,在翻译中要有效地传递诗词曲赋的意象美面临很多挑战。同时,戏剧剧本的内容中还有大量的古代典故和戏剧术语,这些对于中国人都陌生的中国元素要有效地传递给全世界的朋友就需要有高质量的翻译。翻译的高质量需要有效翻译理论的指导,文章尝试用翻译剧本为例,阐述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戏剧剧本翻译的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6.
随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话剧、歌剧等新剧种逐步兴起,形成与传统戏曲相对应的革命新剧。在晋察冀边区的不同历史时期,革命新剧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边区创建之初,戏剧工作者多上演外来剧以唤醒民众,宣传抗日救亡。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戏剧工作者开始以边区现实生活和斗争为素材创作新剧。至文艺整风运动前,晋察冀边区革命新剧的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问题与不足。随着整风运动的开展和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学习,困扰戏剧创作的瓶颈问题逐步得到解决,革命新剧的创作迎来了新的高潮。边区革命新剧在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配合并推动了各项工作,成为民众动员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新文化运动已经走过百年历程。而作为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一环,白话文运动也已百年。提到白话文运动,人们总是过多地将视角聚焦在新文化运动之后的历史时段,而对于白话文为何发生以及何以发生却鲜有提及。没有晚清,哪来"五四",这一近现代文学研究中的著名论断也显现出了清末民初这一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时段之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时世平《救亡·启蒙·复兴——现代性焦虑与清末民初文学语言转型论》(天津  相似文献   

18.
1923—1925年间台湾最早的新剧演出团体"鼎新社"和"星光演剧研究会"成立,这两个社团的发起者受厦门通俗教育社影响,引进新剧剧本及演出方式,推动了台湾新剧运动的兴起。厦门通俗教育社代表民初厦门的新剧活动,其结合着地方精英领导的社会教育和近代市政建设,使演剧充分介入了民众的日常生活,现代文化的启蒙借助于传统的人情社会得以施行。而当新剧被引进台湾后,因缺乏现代与传统、精英与民众之间的相互沟通,最终归于失败。两岸新剧活动的差异为探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现代性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文章针对学术界研究清末民初儿童文学活动的三个焦点问题进行了论证和厘清,一是清末民初儿童文学的主体力量出自本土,而非外国传教士;二是清末民初儿童文学的文学思想日趋成熟,而非没有形成;三是清末民初儿童文学的创作实践丰富多彩,而非无从谈起.在此基础上,确认了清末民初儿童文学活动的重要地位和深刻影响,指出清末民初的儿童文学活动是具有民族性、现代性根本特征的我国现代儿童文学的真正起源.  相似文献   

20.
从林译小说看赞助人对译介活动的操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蓓辉 《云梦学刊》2008,29(5):135-138
赞助人是影响翻译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文学系统的外部因素,赞助人操纵着译介的兴衰、翻译的选材、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从勒菲费尔的操控理论假设出发对林译小说之所以"不忠"却又能风靡一时的原因进行考察,可以看出资产阶级改良派、商务印书馆及清末民初读者对林纾译介活动的强大操控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