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汪东萍 《学术研究》2012,(7):141-146,160
《法句经序》是我国现存古籍中第一篇涉及翻译理论的文献,文中记载的"文质争论"是关于译文语言风格的争论,是保持质朴的语言风格还是迎合当时社会文丽之风的争论,文派主张对译文进行文饰,语言文丽;质派认为佛祖言辞无需文饰,译出意思和法则即可,主张语言质朴。《法句经序》的作者支谦是文派翻译思想的首位倡导者和忠实执行者,"文丽"、"简约"是其贯彻一生的翻译思想。"文质争论"拉开了长达数个世纪佛典汉译"文质之争"的帷幕,文质两派在长期的争论、磨合中,逐步完善,趋于统一,产生了玄奘"新译",玄奘"新译"是佛典汉译"文质之争"的圆满结局。佛典汉译思想对严复具有一定的影响,其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是我国古代文章学和佛典汉译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汉译佛经不但对佛教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成为中国近代汉语发展的一股原动力。译经伊始,就出现了所谓文质问题。学界倾向性的看法一般认为译经中的文与质实际上是指意译与直译,即译经方法问题。译经史上的文质之争虽与意译、直译有一定关系,而其最关键者乃在于语言上的文与白,以文言翻译则显文,以白话翻译则为质。  相似文献   

3.
中国译坛的直译/意译、归化/异化之争由来已久,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其争论就超出了纯粹语言探讨.近年来,受西方以文化为导向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影响,争论更趋激烈.本文试图分析不同历史语境下政治、民族文化认同等问题对文学翻译策略选择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阐述建立当下全球化语境中归化策略为主导,归化/异化"和而不同"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浅谈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归化"与"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化"和"异化"之争由来已久,它们可以说是直译和意译争论的进一步延伸.本文通过对杨宪益夫妇对<红楼梦>的英文翻译中遇到的文化词汇,句子的处理来说明"归化"和"异化"之争是没有必要的.无论是"归化"翻译还是"异化",翻译只要能达到"功能对等"就是最好的翻译.  相似文献   

5.
汉英两种语言根植于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体系,它们之间的行文表达习惯存在明显差别.本文从汉英语言及其文化的差异入手,提出在汉译英过程中,进行语言对比分析,培养各种"翻译意识",以提高译者的素质和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6.
"礼仪之争"是中国基督教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事件,它不仅对基督教在中国的命运有很大影响,也激发了西方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进一步认识.对这场争论进行溯源,可以看到资本主义扩张、宗教改革、政教关系等等因素的作用,但贯穿始终的是中西方这两种本位主义文化背后潜在的观念冲突.冲突既存在于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之间,也各自存在于西方传教士之间和中国士大夫之间,而且自传教之初就已经存在,在其他的因素的作用下一步一步彰显出来,直至最终激烈的争论的爆发.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际间商业联系的日益加强,广告在商业领域的主导作用也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中文广告同被译成英文,同时许许多多的英文广告被译成中文。在众多广告中,若进行粗略的归纳,大致有三种常用的翻译方法,即直译、意译和仿译。“直译和意译,哪一种更好”——这一直是翻译领域的争论焦点。笔者认为,直译、意译各有所长。在广告翻译中,应以译文是否明了,是否能吸引消费者为宗旨来确定采用的翻译方法。下面笔者拟用一些广告实例具体说明三种主要翻译方法在现实广告中的应用:1.直译。乔姆斯基认为,直译不仅忠实于深层结构(内容),而…  相似文献   

8.
翻译的异化(Fore ign izing T ranslation)与归化(Dom esticating T ranslation)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信息时代的到来,更是把单纯的语言现象上升到文化的高度;中英互译不仅仅是语言学层面上的直译或意译,而是更多地关注到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在中英文习语互译中只有采用合理的翻译策略才能更好的体现语言的魅力及文化的内涵。在习语翻译中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策略应合理的运用,而不是把二者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9.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滋生的土壤.语言中的文化信息是通过语词体现出来的.文化词语的翻译方法有意译、直译、直译加注法和套用译语成语或习语.  相似文献   

10.
等效翻译要求译文给读者带来的效果等同于原文给读者带来的效果。这就要求译者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 ,注意直译与意译的结合。本文从探讨直译与意译的效果入手 ,讨论了等效翻译中直译与意译的巧妙结合。  相似文献   

11.
英汉习语的来源及其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大量的习语,它们或产生于人们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或来源于经典文学作品、历史典故,或来自于宗教信仰。由于习语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翻译时应针对不同的情况分别采用直译、意译、借用、节译、注释等不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王升平 《理论界》2010,(11):47-48
政治哲学领域中的"古今之争",是关于古典政治哲学、政治实践与现代政治哲学、政治实践之间孰优孰劣的争论。目前国内外有关施特劳斯与政治哲学的"古今之争"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视角,但总体来看,这些研究仍存在着三方面的缺陷,即:忽视了施特劳斯重提"古今之争"的学术环境、忽视了施特劳斯理论的现实关怀、忽视了对其思想渊源的深度考察。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时代》是由美国学者傅高义先生倾十年之力写成的著作。直译意译之争历来是翻译家争论的焦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通过对比原著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与译著《邓小平时代》,通过举例说明翻译中采用的直译的翻译方法,指出本文的直译满足了读者的期待,但也保留了相当的审美距离,从而可以达到最好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4.
张梅 《人文杂志》2012,(4):181-183
文章以名家的唐诗译文为例,对比意译和直译的特点,说明唐诗翻译上可采用直译加注释翻译的方法,来传递诗词原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意境与神韵。进而,对于中国古典诗词,应采用直译加注释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语用学介入翻译,无论是对于在译文中保留原语形象的做法(直译),还是对于在译文中舍去或更换原语形象的做法(意译),均提供了一种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从而可以使人避免陷于原文不可译的泥淖,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拓宽翻译理论研究的视野.对于那些固守传统翻译观念的人来说,语用学理论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新天地.语用学介入翻译或是语用翻译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尤其需要在翻译实践中接受反复的检验.  相似文献   

16.
于春苓  杨超 《北方论丛》2004,1(2):102-105
国际冲突根源随着历史时代的变迁,而内涵不同.东西方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学派的学者,以不同的视角研究国际冲突根源,并赋予其不同的研究范式.不同的范式之争,贯穿着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始终.客观揭示不同范式之争的思想、社会历史以及理论渊源,旨在提高人类认识国际冲突的科学性,促使人类更理性的避免冲突,维护和平.  相似文献   

17.
1919年初,在新文化运动所引发的新旧之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张东荪与傅斯年、胡适等在《时事新报》、《新潮》上展开了一场是否应该在输入新文化的同时破坏旧文化的论争。张东荪提出在全力输入西方文化的同时,对传统文化持"不骂不破坏"的态度;傅斯年与胡适则强调输入新文化的同时必须破坏传统文化。在论争中,他们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对方的主张,却因此更加强了"因相近而区分"的心态,并隐隐显现出分居上海与北京的两方对新文化运动正统的争夺。在某种程度上,日趋激烈的新旧之争也并非新与旧之间的文化竞争,反倒是基于不同西方思想资源的新与新之间的竞争,表现出新文化运动本身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18.
英汉语中“猫”及相关习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猫"最初用来指代英语中的动物"cat"。随着其在语用环境中的使用与变化,"猫"的含义变得越来越丰富。它不再局限于字面意义,而是有了更为深刻的引申义,由此也衍生出了大量与猫相关的意在言外的习语。这些习语及其引申义的出现使猫文化更具生命力。中西方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的不同,猫文化也不同,因此在翻译与猫相关的习语时,了解其文化内涵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猫文化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异同,对其相关习语的翻译提出了三种方法:直译法、意译法和套译法。  相似文献   

19.
超额翻译系指译文承载的信息量大于原文的信息量;欠额翻译则指译文承载的信息量小于原文的信息量。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语系,文化渊源炯异,因此在英汉互译中,很多时候都会有超额与欠额现象,“等额”翻译在某些情况能够实现,但多数情况下只是个理想。不过,随着中西文化彼此渗透与融合,逐渐趋同的进程,超额翻译与欠额翻译会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法之争的内涵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经二十余年的中国经济法之争,是中国现代法制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并将成为当代中国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的基础性、前沿性课题。中国经济法之争有其丰富的内涵,相关的探讨可使其轮廓逐步清晰,便于认识和把握;中国经济法之争有其发生发展的必然性。其中,大陆法注重法体系构建和法部门划分传统的深重影响,以及经济法与民商法、行政法在中国的“不期而遇”,是导致这场争论的客观缘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