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国内学界一般把拉克劳与墨菲的"偶然性"概念看作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背离。如果借鉴当代自然科学方法论从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进行探讨,就可能发现"偶然性"概念的特殊内涵。普利高津的"耗散理论"对偶然性问题作了比较充分的科学论证,其结论同拉克劳与墨菲的观点相似。二者同样强调在一个开放而多元的复杂系统中,偶然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由于学科差异,拉克劳与墨菲难以对这种现象给予科学化实证化的阐释,但是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强调偶然性概念重要性的理论尝试还是可取的,他们所开启的理论视域不应被轻易遮蔽。  相似文献   

2.
法国分子生物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雅克·莫诺(Jacques Monod,1910-1976)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在西方是一本很有影响的现代生物学哲学著作。莫诺的著作以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为材料,以生命的基本属性、生物的进化、人类的进化与前途及未来世界的图景为中心内容,以纯粹的偶然性决定一切为其理论的主要立足点,并自始至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他批判的对立面,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莫诺在分子生物学上的贡献是勿需质疑的,而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却是不能容忍的。本文仅就莫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3.
究竟应当如何定义必然性和偶然性范畴,这是在当代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学说时,必然遇到的一个理论问题。对此,笔者将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日常语义分析,对几种有关必然性和偶然性定义的批评,以及必然性和偶然性哲学范畴定义这三个方面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一 )现代机遇思想的发端 加拿大哲学家、科学家本格曾指出 :“至于或然论 ,或那种认为存在客观的机遇或偶然性 (尽管总是有规律的 )的论点 ,是一种较为现代的观点 ,它的出现不会早于安东尼·奥古斯丁·库尔诺。”1库尔诺 ( A.A.Cournot) ,法国哲学家。他对偶然性学说的创见在于把偶然性解释为两个独立的原因级数所不能预测的巧合 ,从而赋予偶然性与原因同样的质的规定性。他认为 ,历史所研究的是代表着必然事件和偶然事件的混合物的那种资料。人类历史中的偶然性现象要比自然界中的偶然现象多而且影响深远。在历史学领域提出现代机遇思…  相似文献   

5.
现有哲学教科书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概括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统一。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必然性决定事物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只起加速或延缓作用;它们的统一表现为,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的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并且受必然性支配。这种表述可以说是对十九世纪以前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有它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但是,当代科学的进步、社会实践的发展表明:这种概括已落后于现实。现代的自组织理论,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以及突变理论已向我们揭示:不仅由内部根据所引起的必然性决定事物进化和发展的方向,而且由外部环境作用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偶然性逻辑"构成了拉克劳、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对偶然性逻辑的理解涉及如下三个方面:偶然性与意外性概念的区分以及偶然性与对抗、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联。偶然性与意外性既相关联,又有差异。偶然性逻辑是建立在具有否定性特征的异质性的基础上,而意外性则与异质性无关,是一种几率极小的可能性。偶然性逻辑是建立在对抗的基础上,而意外性则与对抗和异质性毫不相干;对抗具有一种启示性功能,因为它表明了所有客观性最终的偶然本质。偶然性逻辑并不是与必然性和客观性逻辑相对立的某种逻辑,而是某种纯粹的否定性的逻辑。偶然性与后马克思主义的霸权逻辑密切相关,霸权就是建立在偶然性逻辑基础上的政治链接实践,而意外性则与霸权无涉。  相似文献   

7.
周凡 《河北学刊》2006,26(5):16-22
在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视野之下,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概念被定性为客观主义的宿命论而遭到清剿式的批判。拉克劳与莫菲彻底扭转了这种高压指摘的一边倒态势,把长期以来被视为罗莎·卢森堡理论污点的自发性概念拨正为一种极具创造性的积极理论资源并作出了别具一格的解读。同宿命论指控将自发性纳入坚硬的必然性的做法截然相反,拉克劳与莫菲把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概念当作寻觅偶然性的“黄金领地”。但是,他们寻求的偶然性,不是作为革命运动之起因和必然性之表现的辩证偶然性,而是在反资本主义的政治斗争中主体身份建构时的偶然性。拉克劳与莫菲认为,在罗莎·卢森堡那里,作为政治统一性的建构机制的偶然性逻辑受到多元决定过程之外的必然性逻辑的严格限制,从而导致了罗莎·卢森堡的两难困境和“双重空场”。只有勇于面对偶然性并实际地承认偶然性逻辑在形构政治一致性的作用,才能走出罗莎·卢森堡式的困境,才能填补失效的必然性退场后形成的空场,而这正是拉克劳与莫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8.
周凡 《河北学刊》2006,26(4):17-22
在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视野之下,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概念被定性为客观主义的宿命论而遭到清剽式的批判。拉克劳与莫菲彻底扭转了这种高压指摘的一边倒态势,把长期以来被视为罗莎·卢森堡理论污点的自发性概念拨正为一种极具创造性的积极理论资源并作出了别具一格的解读。同宿命论指控将自发性纳入坚硬的必然性的做法截然相反。拉克劳与莫菲把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概念当作寻觅偶然性的“黄金领地”。但是,他们寻求的偶然性,不是作为革命运动之起因和必然性之表现的辩证偶然性,而是在反资本主义的政治斗争中主体身份建构时的偶然性。拉克劳与莫菲认为,在罗莎·卢森堡那里,作为政治统一性的建构机制的偶然性逻辑受到多元决定过程之外的必然性逻辑的严格限制.从而导致了罗莎·卢森堡的两难困境和“双重空场”。只有勇于面对偶然性并实际地承认偶然性逻辑在形构政治一致性的作用,才能走出罗莎·卢森堡式的困境。才能填补失效的必然性退场后形成的空场,而这正是拉克劳与莫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9.
对于人存在的偶然性的强调,是萨特哲学的一大特色。而且这一思想贯穿其一生,是他为数不多的几个保持不变的思想之一。萨特很小就有一种对于自己存在的偶然性的意识。这是出对他早年的经历——丧父、寄居外祖父家、因母亲再婚而产生被遗弃感所致。但那时他这种意识还只是潜存的。后来在读高师文科预备班时,仿佛是突然地,偶然性的思想在他头脑闪现出来,于是他把这记在他的第一个哲学笔记本上。到巴黎高师,他进一步确立了这一重要思想。他对西蒙娜·德·波瓦尔说,他把它看成世界的尺度,相当于命运之于古希腊人那样重要。他认为这一观念…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唯物史观的解读往往侧重于强调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必然性,淡化甚至忽视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多样性。阿尔都塞的"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理论,深刻揭示了偶然性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重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中内在的历史偶然性逻辑,为我们重新理解唯物史观提供了一种文化哲学意义上的解读范式。在阿尔都塞看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不是单纯受普遍性和必然性约束的"自然历史过程",而是一个充斥着诸多偶然性和可能性、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真正的历史是属人的历史,是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交互作用、共同创造的历史,是各种偶然性因素相互作用的历史。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规律的解读,我们不仅要关注历史规律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更应重视历史规律的偶然性,重现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化、丰富性和差异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论吉登斯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和重建的理论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东尼.吉登斯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和重建中陷入了理论困境,主要表现为在社会进化问题上陷入悖论之中;批判化约论,却又陷入化约论的陷阱;在现代社会变迁问题上陷入是断裂还是延续的悖论之中。从总体上看,吉登斯陷入这些理论困境是由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和不当的批判。具体而言,这是他未能正确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理论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理性地考察历史发展的机遇,基于如下关系的思考:机遇的一般特征与历史特征相联系。这是对历史发展的机遇的理论研究所循的逻辑线索。机遇问题的受人重视,不只因为它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而是在于机遇本身的意义以及它所涉及的许多基本理论问题。一、历史发展机遇的逻辑界定一般地说,机遇具有偶然性的特点。偶然性以其非确定的外在联系和多种可能的发展趋势被表现于事物和事物过程。机遇之归于偶然,首先是一种与必然相对的逻辑规定。按照传统的观点,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历来的哲学教…  相似文献   

13.
《理论界》2016,(10)
九鬼周造在《偶然性的问题》中博采各家之言,在逻辑学和现象学中迂回地进行探索。他认为,"原始偶然"是因果追溯的极限,偶然性支配了世界中重要的一部分;偶然性不是主观的,它在时间特性上属于"现在"。这一"现在"特征导致了"惊异"的情感,而二者是文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艺术的结构性质和其所反映的内容均有赖于偶然性。综观其论述,或有前后不一致之处,但对于我们认识艺术中的偶然性仍有启发意义。而其论述中的不一致之处也恰恰表明偶然性仍然具有不可回避的主观性质,并提示了偶然性的四种形式,即随机、任意、不可预见和作为基础的模态上的偶然。从偶然事件中得到启示,进而产生新的艺术形式和技艺,在此意义上,偶然性是艺术创造的契机。  相似文献   

14.
路径依赖理论的起点是某些历史小事件。经济学研究中往往将这些触发经济变迁的小事件,视为是突变的、偶然的、随机的,偶然背后的因果关系容易被忽略。若从社会学的视角,对触发东莞发展路径依赖的历史小事件进行发生学的分析,则可以认为从个体行动者层次来看路径发生确有偶然性,但上升到社会结构的层次来看,社会结构如同沙漏,偶然性如同其中的沙粒,社会结构限定了偶然性发生的可能域,规定了路径偶然发生的时间、空间与方向。  相似文献   

15.
蔡永宁 《社会科学》2000,20(2):38-42
机遇是一种偶然性,但并非所有的偶然性都是机遇,只有那些对主体发展有利的偶然性才能称为机遇。我国著名哲学家陈先达教授在其《漫步遐思》中认为:“偶然不等于机遇,只有当这些偶然被紧紧把握并被充分利用时才成为机遇。偶然性变为机遇体现了人的主动性和进取性。”①《漫步遐思》是一本充满着耀眼的思想火花和深刻的哲学智慧的通俗读本,但这里他对机遇的认识有失偏颇。如果说偶然“被紧紧把握并被充分利用时才成为机遇”,就不应存在抓住机遇或丧失机遇的问题。机遇虽然与主体相关,但这种相关是在于对主体发展有利,而不在于是否被把握并被利…  相似文献   

16.
刘哲 《社会科学》2023,(2):43-53
梅洛—庞蒂早期先验现象学奠基在生成主体性理论之上。然而,他所发展出的独特主体性概念始终饱受争议。梅洛—庞蒂的主体性理论是对主体性自我意识具体化问题的现象学回应。他的生成主体性理论不仅构成对当代海德堡学派主体性自我意识问题的现象学回应,而且包含对扎哈维“最小化自我”理论的根本批评。基于内在的实践自我意识结构,《知觉现象学》把生成主体性解释为“我是场,我是经验”。由此,早期梅洛—庞蒂的基础主体性不再等同于理智主义的神性自我,而是在偶然性中奋力生成的脆弱自我。  相似文献   

17.
魏建华 《北方论丛》2011,(2):119-122
杜威看到对偶然性的否定使传统哲学陷入到身心问题所导致的困境之中。他通过使哲学返回生活世界,从而肯定偶然性,使哲学问题由传统形而上学的问题转向实践问题。这一思路在现代西方哲学家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因此,理解他的有关思想有助于理解哲学问题的现代转向。  相似文献   

18.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唯物辩证法的一对重要范畴,它揭示了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对事物发展进程起加速或延缓作用,这是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对偶然性作用的一般概括。然而,当科学技术向微观领域深入发展,特别是系统理论已为我们提供了多维思维方式的今天,上述认识似乎已不能全面反映纷繁复杂的偶然现象的作用。本文试就此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9.
"过度决定"是阿尔都塞解释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用语。他试图通过这个用语表明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以及教条主义"经济决定论"的质的差别。在阿尔都塞看来,马克思的辩证法认为矛盾作用机制是复杂的,受结构及其条件影响,而结构的作用则是与自然科学线性因果、黑格尔辩证法的表现性因果不一样的结构因果性。阿尔都塞的"过度决定"具有内在的理论张力,对其后社会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霍尔由"过度决定"出发为文化自主性打开了分析空间,齐泽克由通过"过度决定"和结构辩证法发展出一套意识形态批判程序。从阿尔都塞到霍尔、齐泽克,呈现了这种理论动向:从最初为解决还原论的单一线性因果性难题而打开结构与要素之间关系的元理论假设,到具体情境之中决定性/自主性关系的再探讨,再延伸到实体的偶然性(本体论)与主体的必然性(认识论)之间对立,最终,"不存在元理论或本质关系"成为"过度决定"的含义,偶然性崇拜与永恒的斗争成为其理论后果。围绕"过度决定"问题的连续理论深化呈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逻辑的某种核心特征及其与马克思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一、偶然性定义的矛盾现在流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关于偶然性的定义,大致有以下两种:一种认为,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并非必定如此的不确定的东西或趋势;①另一种认为,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联系、情况或趋势。②这些定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偶然性看成是一种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东西。这样不仅贬低了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在理论上是自相矛盾的。首先,这些教科书在定义偶然性时,把偶然性看成是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东西,而在论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时,又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密不可分,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中,并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纯粹的必然性或纯粹的偶然性都是不存在的。这就造成了理论上的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