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诗注重意境,所谓“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在传统文论中,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事物融合一致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与国外现象学文论提出的“创境”——created wortd——颇有相通之处,二者都包融有主观与客观这两个方面。但彼此毕竟各有侧重点:“创境”强调对“现实世界的扩  相似文献   

2.
王向彤同志所写《“意境”漫谈》一文(载《学术论坛》1983年第六期),是一篇好文章。它通过对我国古典文论中“意境”一词的解释,正确地阐述了文艺创作中的主客观关系,指出文艺作品既不是单纯对客观事物的“摹仿”或“再现”,也不是单纯对作者主观意识的“传达”或“表现”,而是两者的有机结合,是“意”和“境”的交融,“再现”同“表现”的统一。这一观点完全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它对于排除文艺理论中形形色色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观点,将会发生积极的作用。受其启发,笔者也想就此谈几点看法,希望能成为王文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废名与黄梅乡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废名是现代文学史上京派小说最早的一名作家,他的小说一向以清淡朴讷闻名。在田园风情的描绘和“梦的真实与美”的追求中,作家营造了一种充满禅趣的艺术意境。  相似文献   

4.
丁畅松  郭景华 《云梦学刊》2002,23(3):58-59,76
现代话语下重建文论话语已是当前文论界热门话题之一。对“意境”这一沿古至今的美学范畴 ,作者认真思考了它在现代话语下强大叙事文本压力所固有的理论症结 ,试图借鉴现代语言学理论对之作形而上和形而下的意义概括 ,并在方法论上对“意境”理论在创作上的启示作了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5.
论意境     
(一)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由此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和情调。从主观上讲,所谓“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属于主观感受,但它不仅仅是一己之“情”(指感情),而且又是社会之情。从客观上讲,所谓“境”,即所描写的事物,属于客观对象,“境”不仅仅是单纯之物,同时又是自然之形融合于“情”并与“神”相统一的典型化之“形”。这种由感情而理性,由个别而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文化视角考察京派小说的创作主题。认为,对生命的思考、探索,是京派小说创作的出发点。这一创作主题是对五四文学主题的承续和发展。京派小说创作崇尚力的美、粗粝的美是一种健康的生命的表现,而对文明社会里“道德”对人性真情的压抑、“道德”面具背后的堕落以及对人格的麻木,则给予了悲悯的描述。  相似文献   

7.
意境的“语象符号”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语象符号,是以语言为材料,而负载感性信息的符号.语象符号,包括音象符号、字象符号、句象符号和义象符号,是营造中国艺术意境,特别是诗境、词境、曲境、赋境、文境和书境的主要媒介.下面我们就从音象符号、字象符号和句象符号的结构层面,逐一阐释“意境”在这些结构层面上的审美内涵.首先,从音象符号角度,阐释艺术意境.“音”来源于“声”.声分三类,一是自然声,二是器声,三是人声.其中人声是语言的原型,也是构成音象符号的基本材料.在前语言阶  相似文献   

8.
意境理论的现代化与世界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探讨了意境理论现代化的基本情形和特点,梳理了意境理论在国外的传播情况,分析比较了外国文论中的“类意境”范畴,并就意境理论的世界化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作者认为,意境理论是古代的,也是现代和未来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意境理论的现代化和世界化是21世纪中国文化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在王国维看来,批评词的标准就是意境的有无,关键就是具备深厚的情和真实的景,这样的词才是有意境的作品,这都是对传统意境理论的继承;除了对意境中情与景的介绍,王国维还发展了意境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意与境浑”、“以意胜”和“以境胜”这三种意境类型。此外,他还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王国维那里,意境可以作为其境界理论的一个层面,专门用以描述词的艺术特质,为其境界理论服务。  相似文献   

10.
曹顺庆  童真 《河北学刊》2004,24(5):105-108
“西方文论中国化”是我在提出当代中国文论的“失语症”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及推动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之后的又一重要话题。我之所以提出这一话题 ,是因为我们重建中国文论面临两大资源 :一是中国传统文论话语 ;二是西方文论话语。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两方面的资源 ,我们才能将中国当代文论话语建设好。在过去的几年 ,学术界围绕着“失语症”进行了激烈的论争 ,并对“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对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却谈得很少。西方文论已经大量介绍到中国 ,但在中国主要是被移植套用得多 ,人们忽略了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其结果如我们所看到的 ,不是西方文论“中国化” ,而是西方文论“化中国” ,即用西方的文论术语来切割中国的文学文论 ,或者把中国文学文论作为西方文论话语的注脚本。这种直接套用西方文论话语来阐释中国文学文论 ,过分相信西方文论话语的普适性 ,将其移植来替换中国文论话语的做法 ,正是造成中国文论“失语”的根本原因。所以 ,要纠正中国文论“失语”状况 ,还需要认真探讨西方文论的中国化问题。今天 ,我们提倡的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国化” ,指的是以中国的学术规则为主来创造性地吸收西方文论话语 ,借鉴、吸收、利用西方文论话语来补充、  相似文献   

11.
张荣翼  杨小凤 《河北学刊》2004,24(5):108-112
“西方文论中国化”是我在提出当代中国文论的“失语症”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及推动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之后的又一重要话题。我之所以提出这一话题 ,是因为我们重建中国文论面临两大资源 :一是中国传统文论话语 ;二是西方文论话语。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两方面的资源 ,我们才能将中国当代文论话语建设好。在过去的几年 ,学术界围绕着“失语症”进行了激烈的论争 ,并对“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对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却谈得很少。西方文论已经大量介绍到中国 ,但在中国主要是被移植套用得多 ,人们忽略了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其结果如我们所看到的 ,不是西方文论“中国化” ,而是西方文论“化中国” ,即用西方的文论术语来切割中国的文学文论 ,或者把中国文学文论作为西方文论话语的注脚本。这种直接套用西方文论话语来阐释中国文学文论 ,过分相信西方文论话语的普适性 ,将其移植来替换中国文论话语的做法 ,正是造成中国文论“失语”的根本原因。所以 ,要纠正中国文论“失语”状况 ,还需要认真探讨西方文论的中国化问题。今天 ,我们提倡的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国化” ,指的是以中国的学术规则为主来创造性地吸收西方文论话语 ,借鉴、吸收、利用西方文论话语来补充、  相似文献   

12.
西方文论在中国如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怡 《河北学刊》2004,24(5):112-115
“西方文论中国化”是我在提出当代中国文论的“失语症”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及推动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之后的又一重要话题。我之所以提出这一话题 ,是因为我们重建中国文论面临两大资源 :一是中国传统文论话语 ;二是西方文论话语。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两方面的资源 ,我们才能将中国当代文论话语建设好。在过去的几年 ,学术界围绕着“失语症”进行了激烈的论争 ,并对“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对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却谈得很少。西方文论已经大量介绍到中国 ,但在中国主要是被移植套用得多 ,人们忽略了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其结果如我们所看到的 ,不是西方文论“中国化” ,而是西方文论“化中国” ,即用西方的文论术语来切割中国的文学文论 ,或者把中国文学文论作为西方文论话语的注脚本。这种直接套用西方文论话语来阐释中国文学文论 ,过分相信西方文论话语的普适性 ,将其移植来替换中国文论话语的做法 ,正是造成中国文论“失语”的根本原因。所以 ,要纠正中国文论“失语”状况 ,还需要认真探讨西方文论的中国化问题。今天 ,我们提倡的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国化” ,指的是以中国的学术规则为主来创造性地吸收西方文论话语 ,借鉴、吸收、利用西方文论话语来补充、  相似文献   

13.
“诗中有画”是中国古代艺术所自觉追求的一种境界.“诗中有画”,从实质来讲,就是指诗歌与绘画以不同的物质媒介,创造出了相同的艺术意境.诗的物质形式是时间中延续着的语音,画的物质形式是空间中并列的色彩与线条等造型因素.为了使二者达到“异质同境”的目的,诗人与画家都必须对诗画各自的物质形式进行特殊的功能调节与选择.或者说,这种调节与选择,乃是诗与画相互沟通的基本原因,是二者能够实现异质同境的美学的基础.所以,诗与画各自的表现形式的功能调节与选择,也就成了探索古代诗歌与绘画交叉、综合表现的重要线索和最为有利的研究角度.由这里入手,人们也许有可能窥见“诗中有画”的真正成因,从而对其更为深刻、复杂的文化、历史的背景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谢碧娥 《河北学刊》2004,24(5):115-118
“西方文论中国化”是我在提出当代中国文论的“失语症”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及推动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之后的又一重要话题。我之所以提出这一话题 ,是因为我们重建中国文论面临两大资源 :一是中国传统文论话语 ;二是西方文论话语。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两方面的资源 ,我们才能将中国当代文论话语建设好。在过去的几年 ,学术界围绕着“失语症”进行了激烈的论争 ,并对“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对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却谈得很少。西方文论已经大量介绍到中国 ,但在中国主要是被移植套用得多 ,人们忽略了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其结果如我们所看到的 ,不是西方文论“中国化” ,而是西方文论“化中国” ,即用西方的文论术语来切割中国的文学文论 ,或者把中国文学文论作为西方文论话语的注脚本。这种直接套用西方文论话语来阐释中国文学文论 ,过分相信西方文论话语的普适性 ,将其移植来替换中国文论话语的做法 ,正是造成中国文论“失语”的根本原因。所以 ,要纠正中国文论“失语”状况 ,还需要认真探讨西方文论的中国化问题。今天 ,我们提倡的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国化” ,指的是以中国的学术规则为主来创造性地吸收西方文论话语 ,借鉴、吸收、利用西方文论话语来补充、  相似文献   

15.
名词句与诗歌意境的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说的名词句,是指严格语法意义上的名词句,即由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词的短语所构成的非主谓句。在我国古典诗歌创作实践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名词句的存在,并且还可以看到,名词句一旦出现,诗歌中往往会形成某种意境。例如:“强整娇姿临宝镜,小池一朵芙蓉。”况周颐《蕙风词话》认为该诗句创造了“穆之一境”。又如相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气势博大,意境苍凉沉郁”意境的形成,与名词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具有极大的关系。名词句为什么能有效地创造出诗歌的意境呢?我们需要先了解诗歌意境形成的基本条件。在意境的形成中,形象是基…  相似文献   

16.
意境是人生理想与审美境界的艺术表现,是情与景在一定审美空间的交融契合,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情往兴来新形成的空间境象。它在未被艺术形式物态化之前,作为“胸中之境”存在于创作主体的意识中,当“胸中之境”放物态化为艺术意境时,因艺术形式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诗歌以语言为媒介,描绘对时空境象的审美感受,诗境的创造要善于选取能寄情寓意并具有审美价值的物象。中国绘画的构图与造境分不开,诗画互渗,“即诗即画,即面即诗”的观念是中国美学的优秀传统。国画所采用的“散点透视”在意境创造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园林艺术以三维空间的形式把诗、画意境综合体现出来,在对审美空间的营造中把精神品格提到首位。造园以艺术匠心入于天然,以天籁之美为最高标准。借景、隔景、对景、框景、点景是营造园林意境的主要方法。意境创作的核心就是要展现一个与理想人生相契合的审美空间,使这个空间境象成为意境的物质载体。  相似文献   

17.
探讨意境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大都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角度来分析,虽然说都抓住了意境的实质和关键,但总给人一种欠缺感,未能从美学与文化的高度来观照这一问题,没有看到意境背后所隐藏的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心理和文化心理,对意境产生的根源重视不够。本文尝试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透视这一传统的问题,将意境与乌托邦联系起来考察,力图发现其中所包含的意识形态倾向。一 英文“Utopia”由“u”和“topia”两部分组成的,“u”来自希腊文“ou”,表示普遍否定,“top-ia”来自希腊文的“topos”,意思是地…  相似文献   

18.
在文艺美学中,意境是一个标志艺术本体的审美范畴.意境这一概念的生成经过了很长的历史过程,特别是在唐宋时期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意境”的引进和审美内涵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禅境意蕴作为佛教思想与本土文化的结晶,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深刻的精神内涵.其“境心一体”“境心之悟”亦是典型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9.
京派作家学贯中西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他们在文化选择上的科学和理性精神。与文化激进主义者不同,京派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深厚的情感,在艺术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上都受到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具体到小说领域,京派小说在空灵、意境、意象等审美范畴以及语言上都与中国古典艺术有着内在的关联。正是通过对民族文学传统的诠释和重构,京派小说为中国文学弹奏了一曲不绝如缕的悠悠神韵。  相似文献   

20.
京派 ,作为一个文学流派 ,研究者所注目的往往是他们作品的乡土特色和风格特征。本文以“城市女性”作为切入口 ,通过对京派作家城市小说女性形象的分析 ,着重阐明京派作家面临现代社会人性异化现象而产生出来的“城市厌倦”与“乡村依恋”这种独特的文人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