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盛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而道济天下之溺。”陈寅恪《论韩愈》中评说韩愈是“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也。”殊为经典之论。本文无意就韩愈历史地位再作赘论 ,亦因现有韩愈诗文之论详矣 ,而对其辞赋显得相对漠视 ,或者说论赋较多隐没在文论诗论之中。本文则试图立足于辞赋这种文体本身的演进流变和它与古文的相互比较中观照韩愈的辞赋观念与辞赋创作。一、韩愈的辞赋观念(一 )与韩愈明道奉儒的文论观念相对照的是韩愈在赋论观念上的重情崇骚。作为古文运动极盛时期的核心人物 ,韩愈以孔孟儒…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韩愈创作时的社会处境 ,作品的多种艺术手法 ,所出之源 ,及其与柳宗元、刘禹锡之间的相互阐发等多方面 ,论述韩愈《天之说》、柳宗元《天说》、刘禹锡《天论》和柳宗元《答刘禹锡天论书》等一组哲理散文 ,同属自然天道观  相似文献   

3.
<雉朝飞操>在扬雄的<琴清英>和蔡邕的<琴操>中都有著录,是两首同题琴曲.两首琴曲之所以题目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大体一致的题材和基调,都把雉鸟作为男女婚姻的象征.扬雄<琴清英>对<雉朝飞操>所作的题解,以春秋时期卫地文化为背景;蔡邕<琴操>对<雉朝飞操>所作的题解,则是有春秋及战国时期齐文化的折射.从西汉后期到东汉后期,<雉朝飞操>不但文化背景出现差异,而且经历了由雅乐到新声的演变.  相似文献   

4.
苏洵是有政治报负和爱国热忱的作者,他曾提出一系列革新政治、富国强兵、抵御外侮之策,他甚至公然肯定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论文不宗传统的文道合一而主张“有为而作”的批判现实的作用,从而更强调创作过程主客观结合的规律,接触到创作理论的根本问题。对《诗》、《骚》、《史》、《汉》、兵家、纵横家以及从孟子、贾谊、扬雄到韩愈、欧阳修的文章评论中,也表现出与传统古文理论不同的取向。其异端精神和特殊艺术辉芒,均无愧于豪杰之文与论。  相似文献   

5.
河间杂歌作为《琴操》中琴曲类别之一,是蔡邕对内容杂乱难以归类的琴曲的总称.杂歌的命名一方面借鉴了汉代文体分类中以杂命名模式,一方面依据汉代琴曲自身的特点.楚地民歌及汉代歌诗是汉代早期琴曲歌辞的主要来源,而杂歌则来源于西汉时期分散在朝廷之外的琴曲.汉武帝时期杂歌由河间献王搜集整理,汇集于斯,流行于斯.蔡邕在杂歌前面冠以河间之名,既源于汉代河间国与琴曲之间的密切关系,也基于对河间国在汉代独特的文化、政治地位的考量.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韩愈“谀墓”说法之由来谈起,以建国前后为分期,就多年来学界关于韩愈“谀墓”问题的研究进行述评,认为肯定者多从刘叉之言及《平淮西碑》等引起的纠纷入手,断定韩愈因贪图钱财而作碑志文,逢迎权贵,虚美隐恶,谀墓明显.反对者则就史传所载与碑志所写人事进行对比,并联系韩愈的政治思想和文道精神,认为韩愈碑志文写法虽多变,但写权贵就事论事,扬善隐恶,并未谀墓.综合而言,学界关于韩愈“谀墓”的研究,虽取得不少成果,但多集中在探讨作文润笔和韩弘碑志等方面,局限于文本考证,宏观把握不足,研究视野尚需拓宽.  相似文献   

7.
谢炳军以"王官删诗"否认"孔子删诗",以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不是《诗》之"逸诗"为由否认《周公之琴舞》可作"孔子删诗"说的证据,这两个否认理由都不充分。王官删诗与孔子删诗时代不同,编辑思想不同,各有其政治、历史、文献背景,各有其用,二者并不矛盾。对出土文献中"逸诗"或《诗》本的发掘是解决孔子删诗是否将《诗》由"三千"删至"三百"的有效途径。《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被认为是《诗》之"逸诗"是有道理的,它具备为孔子删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对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柳宗元、历代评论者大都“扬韩抑柳”。此论颇不公正,且至今仍有影响。李焰平在《韩愈与柳宗元之比较》(载《祁连学刊》1991年第1期)一文中,通过对韩、柳的的家世与生平、政治思想、文学主张与文学风格之比较研究,作了较中肯的评价。一、从政治思想看,韩愈是个天命论者和鬼神论者,尊儒术,排佛老,坚持唯心主义世界观,柳宗元则是个无神论者,认为宇宙是物质的,无始无终  相似文献   

9.
周静  黄怀信 《东岳论丛》2013,34(4):64-70
韩愈在经学史上有独一无二的贡献,主要有:立儒家之道统、辟佛老之学说、开舍传求经之方法、尊《大学》《孟子》之经典。韩愈以上之作为对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提供了致思方向,为宋明理学在经典选择和理论构建方面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韩愈试图从经学自身的历史与经典中寻找自身发展资源,对后世亦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而,韩愈在中国经学史、中国儒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郁慧娟 《阴山学刊》2008,21(2):11-13
唐代散文,韩、柳双峰并峙。对照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和柳宗元《送薛存义之任序》,可以透彻解读二家精湛的文风与不同的政治追求。  相似文献   

11.
唐宋八大家,唐只有二位,即韩愈、柳宗元.文学上,柳宗元与韩愈同道,他们竭力提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他们密切合作,相互支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柳宗元去世前,托孤韩愈;韩氏的《柳子厚墓志铭》等文,悲悼亡友,情真意切,催人泪下.韩柳二人的创作,交相辉映,都登上了散文创作的峰巅.韩柳二人在思想、学术、文风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呈现比较复杂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韩愈的诗学观和诗歌创作受到《毛诗》及其经学阐释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对韩愈"称道盛德"的诗学观念和模仿《毛诗》的诗歌创作产生过负面作用,而对其"舒忧娱悲"的抒情理论和抒情诗创作却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清华简《芮良夫毖》与《诗经·大雅》作品相仿,考察其篇名“毖”字的字源本义及其在《诗经》《尚书》《清华简·周公之琴舞》《清华简·耆夜》等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毖”应是西周儆戒类诗的统称;西周重视谏戒的政治文化思想是孕育并产生“毖”诗的土壤,“毖”诗是应西周祭祀礼仪和谏戒制度之需,不断被创作出来的。“毖”诗具有深刻的忧患意识,与充满批判意识的政治怨刺诗不同。《诗经》中有不少类似主题的诗歌,当属于“毖”诗范畴。长于说理,多用赋的表现手法,形式上有明确的创作对象以及使用套语、格式化语言,是“毖”诗体式的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札记一则     
《中国历代文论选》上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22页载元稹《乐府古题序》一文,第二段第一、二句标点为:“刘补阙之《乐府》,肇于汉、魏。按仲尼学《文王操》,伯牙作《流波》、《水仙》等操,齐牍沐作《雉朝飞》,卫女作《思归引》,则不于汉、魏而后始,亦以明矣。”此两句连读,于意不通。上句举刘补阙之乐府为例,说乐府开始于汉、魏;下句又举《文王操》等操、引为例,说乐府“不于汉、魏而后始”,前后自相矛盾,作者岂不是在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近读明人冯惟讷《诗纪》,其《别集第二·题例》项下引用了此段文字,“之”字作“云”。则此二句标点应为:“刘补阙云:‘乐府肇于汉、魏’。按:仲尼学《文王操》,伯牙作《流波》、《水仙》等操……则不于汉、魏而后始,亦以明矣。”上句为作者引述刘补阙的话,下句作者对所引进行反驳。如此,文意方明。  相似文献   

15.
正琴、棋、书、画是古人衡量其个人文化修养的4个方面,而弹琴为四大才能之首,琴是道法自然之器,相传已有3000多年的弹拨历史,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弦乐器。古琴的"古"字是今人为了区别于其他琴,后来加上去的。《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桓谭《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为弦,刻桐木为琴。"传说舜定琴为五弦,内合五行,金、  相似文献   

16.
欧阳修上承韩愈,开创了古文运动的新局面,在思想上,也同韩愈一样以反对佛老著称.但欧阳修晚年对佛老的态度有所变化,这在学术界似未深入探讨.以下试作论述.一佛老并称,但是事实上,佛教却远胜于道教.因此,韩愈、欧阳修都特别强调反佛.韩愈的代表作《原道》着重反佛,反老只是陪衬.欧阳修的代表作《本论》则专斥佛教.欧阳修曾说:  相似文献   

17.
卢宁  李振荣 《中州学刊》2001,(2):107-112
两《唐书》对韩愈的评价歧异颇多,《新唐书》持褒扬态度,《旧唐书》则有贬词.本文从分析中唐元和、五代、北宋的文学背景入手,主要阐明两个问题首先,元和之际的文坛盟主是不是韩愈;其次,当时就韩文引发的争论和《毛颖传》问世之间有何关联.文中亦考察了时人对《毛颖传》的看法,认为《毛颖传》问世的意义在于它体现了一种创造性的以古文作俳谐讽刺文字的尝试,为讽刺文学开了新路.  相似文献   

18.
赵彩娟 《阴山学刊》2001,14(3):22-25
韩愈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的确立与他"以文为诗"创作倾向息息相关."以文为诗"至韩愈形成一种有影响的创作倾向绝非偶然,它的出现主要由诗歌自身发展的规律和韩愈个人主观选择等原因所决定.  相似文献   

19.
韩愈论二题     
韩愈是八九世纪之交中州的一位大散文家、大诗人、思想家和教育家(今河南孟县人)。由于他身上存在着政治和学术的两重性,以致千余年来,对其评价就成为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里只就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议论。 一、关于求仕为官问题 对于韩愈的汲汲求仕盻贵一事,自他以后,不断有着责备。最具有代表性者,较早有清初大思想家大史学家王夫之。他对韩愈的名利思想一再讥评,他说:“韩愈以送穷为悲叹,小人喻利之心,不足以喻义,而恶能立义?”(《读通鉴论》卷16)又说:“韩愈氏自诩以知尧、舜、孔、孟之传者,而戚戚送穷,淫词不忌,则人心士气概可知矣。”(同上卷26)。较近者有生芸生,他有一篇《韩愈和柳宗元》(见1963年2月号《新建设》)其中有一个标题为《韩愈的品德》,在这下面,他罗列了有关韩愈品德作风的十二点,如“厚颜乞怜不择言”、“趋炎附势捧太监”、“身在道外,意在禄中”、“三贬三变,继续上爬”等,集中对韩愈的求仕为官作了不遗余力的抨击。那末,对于韩愈的求仕为官究应如何看呢? 我们也认为,韩确是一个具有浓厚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为文尚"气"古已有之,但"文气"在散文创作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至韩、柳等古文家出始广为人知.韩愈因"气盛言宜"而遍悟文体,将诗赋之情趣风神纳于应用文之中,创造出名为"古文"的各种成体的短篇散文.柳宗元主张"凡为文以神志为主",以"志"为气之帅,"神"为气之精,运用比喻和寓言写了大量书愤明志的杂文,以及不少令人读之悠然神远的山水游记.他们的"古文"创作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