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格”字考     
朱翠萍 《兰州学刊》2007,(8):202-204
文章旨在考察"有耻且格"①之"格"的含义,为此,在对比各家对"格"字的阐释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格"字当为"被感化,服从"的意思,并利用《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论语》及朱熹的"为政观"来印证本文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说文解字》中关于"牄"字的说解有两个问题需要探讨,一是《说文解字》所引的《诗》"鸟兽牄牄"在伪《古文尚书》等其他书中有异文;二是《说文解字》所解的"鸟兽来食"《经典释文》或引作"鸟兽求食"。"牄牄"当为假借字,本当做"跄跄"。他书所引"求"字当为"来"字之讹。  相似文献   

3.
金春梅 《阴山学刊》2004,17(5):60-63
把《说文解字》衣部117个字作为一个以形旁"衣"为义类的离心性字族进行分层系联,可以得出33个义类组.衣部字内能系联的字约为总字数的84%.《说文解字》的编排确实是"同条牵属,共理相贯"义类组内的字相互关联,排列紧密,这是段玉裁整理《说文解字》时的一个重要依据;义类组之间的排列也有一定的意义联系,体现一种整体的构思.另一方面,衣部字是一个横向的义类聚合,因此要把117个字安排妥帖也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4.
《说文解字》是我国传统小学的经典,也是一部百科全书。本文采用以字(词)证史的方法,考证《说文解字》所蕴涵的以下古代特色丧葬文化内容:对"死亡"的界定;对人死的称谓;丧葬的方式;丧葬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不同于小篆形体的古文、籀文作为重文列在各字之下。在《说文解字》中标明"古文"的有479个,其中用"省"加以说解的有32个,主要术语有"古文省""古文某省""古文从某省""古文省某"等。参以甲骨金文等出土文字对《说文》古文言"省"条目进行考察分析,对《说文解字》的体例研究、许慎文字学思想研究、相关汉字字形研究等方面应该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说文解字》里写作从""的字有24个,多数都是用"省声"来标注读音的。这种标音方式客观地反映出汉字读音的变化,具有区别字音的作用,但是不能区别字义。""字最早见于金文,像两火炬交叉、火花四溅之形。根据形声字声符的示源功能,《说文解字》里从""的字在意义上可以划分成"小"义、"明亮"义、"环绕"义、"大"义、"幽暗"义等几类。现代汉字里,从""的字一部分简化后与"荤"、"蓂"等字所从上部""类化,我们应当注意这部分字的部首编排和在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美"字的含义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汉朝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解释:"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宋朝徐铉在给《说文解字》作注时,注释为"羊大则美".这就是说,"美"字原先是指食味甘甜,凡能满足人们饮食需要的东西,如肥大的羊、用羊肉做成的内羹、好吃的食品珍羞以及其他的膳食等,就被认为是"美"的;或者说实用的东西,如善的、义的、嘉的、好的等,就是"美".这是"美"字的最初含义.  相似文献   

8.
《说文解字》中部分字的释义有很多不见于后世文献,或者在文献中的用例非常少。出土于张家山的西汉竹简,为《说文解字》的某些释义提供了新的文献用例,对于了解汉字的发展变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汉字知多少曹竟成江苏省高邮市总工会商甲骨文约3500~4500字。汉杨雄:《训纂编》,收录5340字。汉许慎:《说文解字》,收录9553字。魏李登:《声类》,收录11520字。魏张辑;《广雅》,收录IS151字。梁顾野玉;《玉篇》,选定22726...  相似文献   

10.
命父諥殷跋     
命父諥(?)乃未经箸录之器。数年前,天津市文物管理处同志从电解铜厂废铜堆中捡得。铭文三行,连重文共十八字。铭曰: 命父諥乍宝 (?)其万年子=孙= 用享孝受福 此(?)作者名諥,字命父。古人之名与字其义必相应,亦有用反义者,清人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已详言之。諥,《广韵》:“言相触也。”《说文解字》:“触,牴也。”命,《说文解字》:“使  相似文献   

11.
中华书局印行的大徐本《说文解字》是目前流行范围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一个版本(至一九八五年,该书发行量已近四十万册,在纯学术著作中,这种发行量是罕见的)。由于许慎时代采用的是“读若”、“直音”之类的注音方法,因而不能正确地反映《说文》各字的正确读音,所以,宋代徐铉在校勘整理《说文解字》时,依据当时的韵书,给《说文》的每个字加注了反切,这样就使人们在阅读《说文》时,能够根据反切比较准确地切出各字的读音。但由于校勘等方面的原因,大徐本仍存在着一些错误;又由于现在印  相似文献   

12.
《说文解字》540部,收9 353字.其中韦部有十六字,重文五.对韦部十六字逐一进行考释,因声求义,查源探流,撷采古注,旨在正读、释义.分类考释以求“韦”字本意.  相似文献   

13.
《说文解字》是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奠基之作,又是一部文化巨著。汉字是文化的载体。《说文解字》“衣”部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是极为丰富的,如祭祀大礼、丧葬礼仪、缝制修理、衣服材质、功用种类、纹饰色泽等。分类辨析,择要笺证,钩沉发隐,因声求义以探寻其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4.
《说文解字》迭体析形赵伯义在《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所收迭体汉字形体独特,令人瞩目。但是学术界并未深入研究,至今尚无专论行世。为此,笔者在这里拟队形体说解方式角度,集中分析迭体汉字的形体,以补其阙。一迭体汉字均为合体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  相似文献   

15.
唐代长安与祆教文化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袄教是中国古代对古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的称谓。‘袄”字是汉代以后创造的一个汉字。“袄”字在《说文解字》中未见,大致在南北朝时期琐罗亚斯德教传入中国后,至迟在隋末唐初才出现的。《说文新附》(宋·徐本《说文解字》第9页,中华书局影印本)对“祆”字作这样解释:“袄,胡神也。从示,无声。”这是全面对“祆”字的说明,有形有音,十分清楚。徐的弟弟徐锴,在其《说文系传》中,又作了补充:“祆,胡神也。从示从天。”(《汉语大字典)第4卷第2388页。)值得注意的是王玉树(清·陕西安康人,其事迹见李慈…  相似文献   

16.
邢怒海 《兰州学刊》2011,(6):213-215
《说文解字》中的宀部字的形体结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先秦时期上古社会制度、人民日常生活状况,折射出当时的礼制伦理观念与封闭性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7.
谐声同部原则只是造字谐声的原则,不是系联归部的原则。以"世"谐声系列诸字的归部为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所坚持的原则有二:一是入韵字的归部,根据押韵情况;一是非入韵字的归部,采用以今音上推古音的办法。谐声系联只限于把同声符且中古同韵的字归入同一韵部,而不是"同谐声者必同部",至于具体该入哪部,还由上述原则决定。  相似文献   

18.
“右文说”一例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右文说”一例举隅朱桢“右文说”是古人根据《说文解字》所提供的资料,对占汉字绝大多数的形声字进行分析研究而得出的训诂字义的学说。此说的基本观点是:凡同声符就同义。由于形声字声符多在字的右半而形符在字的左半,左半的形符只提供某字义类,即大范围的意义归属...  相似文献   

19.
汉荀悦《前汉纪·孝成纪》:“及至末俗,异端并生,诸子造谊以乱大伦,于是微言绝、群议缪焉。”(《四部丛刊》据无锡孙氏小渌天藏明刊本)造谊,有些工具书引作“造诣”,不可解。造谊,犹造义、造议,谓另创新义,此指诸子造“邪说”。清段玉裁以为“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作“义”。而“义”又是礼之“仪”的古字,周时作“义”,汉作“仪”。见《说文解字注》。邵瑛以为“谊”乃仁义之“义”的正字。今经典俱作“义”,少作“谊”者,惟隋唐古本多有之。并引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对《尚书》中“义”的解释加以证明。见《说文解字群经正字》。而徐灏则不同意段氏说,以为“谊”字从“宜”,而通作“义”,实因“义者宜也”之训而起,并非古字。见《说文解字  相似文献   

20.
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分析形势时写道:“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其中“秋”字,一些选本大都作“时”或“时侯”解,我认为这种解法并不确切。 “秋”字,《说文解字》训释为:“禾谷熟也,从禾,龟省声。”《尚书·盘庚上》曾语:“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能改斋漫录·事始一》引汉蔡邕《月令章句》说:“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可见,“禾谷熟”是“秋”字的本义。民以食为天,秋天庄稼能否丰收,影响到下一年的生活,故秋天在一年中是关键的。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注释“秋”时指出:“其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