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小城镇建设问题的逆向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城镇建设一哄而起,缺少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出现了"泛化"问题,原因是不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基础,而是单纯靠行政行为.解决小城镇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不能单凭摊派和集资,要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进外资和社会各方投资.不能只是片面强调小城镇发展的重要而忽视大中城市,无论从产出效益或辐射作用看,大中城市的作用是小城镇所无法替代的,小城镇建设必须与大中城市发展相协调.  相似文献   

2.
史巧玉 《社科纵横》2006,21(5):62-63
本文较为全面地综述了学界关于小城镇发展的目标、小城镇发展的模式和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3.
小城镇是县域或市域均衡发展的结点,对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和区域发展战略实现都起着重要的基础性和过渡性作用.而小城镇的发展是多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在不同机遇和条件下,各地区小城镇能否选择适宜的发展道路并沿着各具特色的路径演进,逐渐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模式,直接影响城乡共同发展和区域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对延边州朝阳川镇的实地调查发现,该镇地处"长吉图"这一国家批准确立的首个沿边开发开放的民族地区,自身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因靠近边境而具有开发开放的区位优势,与邻近国家在相同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紧密的地缘关系,且获得了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带来的重要机遇,这多重因素的作用形成了其发展的耦合力并演化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演进路径对沿边开发开放民族地区小城镇的发展而言具有典型性,且内生地存在着发展模式上的共性问题,需要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强镇扩权:浙江省近年来小城镇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现行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成为制约小城镇发展的制度瓶颈。改革乡镇政府体制,加快小城镇发展,已经成为学界和政界的共识。在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市场化改革"先行一步"的浙江省,近年来因地制宜地实施了以增强重点镇(中心镇)权能为中心的小城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并在试点的基础上,于近期全面推开了以"强镇扩权(中心镇培育工程)"为内容的小城镇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这一改革给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必将推动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地区一体化与公司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一部一体化的历史,现代经济的发展是在公司一体化和地区一体化统一过程中实现的,它又是国际分工发展所形成的一种客观趋势。本文从分析上述因果入手,首先阐述了当代国际分工所发生的三个方面的重要变化。接着又分析了当代市场存在的两个方面的不完全性,即结构性扭曲现象和市场机制本身所存在的不完全性。前者主要通过组建地区一体化集团,由各有关国家政权让渡部分主权的办法来解决,后者,则主要通过全球范围的公司一体化战略来解决。两者虽然都是解决市场扭曲的制度创新产物,但作用方式不同,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文章通过欧共体的例子阐述了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认为在两种一体化并存的背景下,国际分工的发展就表现为两者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6.
小城镇在英国工业革命中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伟芳 《学习与探索》2006,2(5):157-161
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小城镇发展历程表明,小城镇在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们始终是联结大城市和农业的纽带。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小城镇的发展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小城镇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小城镇经济不能单纯依赖于传统的市场交易,而必须促使小城镇的经济因素多元化,坚持和发展自己的专业特色是小城镇生存和发展的又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江苏上海浙江就农村工作考察时十分关注农村小城镇建设问题,他指出: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农业劳动力转移到新兴的小城镇和乡镇企业,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发展乡镇企业是一个重大战略,是一个长期的根本方针;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也是一个大战略。十五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有关农村工作新局面的开创又成了一个重点。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去市郊嘉定区考察调研并指出,小城镇建设也是上海郊区发展的一个重点。这里明确了小城镇建设的意义,上海青浦县的华新镇的建设颇具…  相似文献   

8.
加快中西部小城镇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分析小城镇的特殊区位条件入手,指出小城镇在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并在分析了影响小城镇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速中西部小城镇建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回顾沿海小城镇文化发展的历史沿革的基础上,从人、经济、科技和时空等不同角度,探讨了现今沿海小城镇文化的价值取向,并分析了它所表现的共同特征。文章还对沿海小城镇文化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 在中国城市化道路讨论的最初几年中,重点发展小城镇是主潮流。特别是1984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发表了《小城镇,大问题》(见《江海学刊》1984年第1期)后,在学术界、城市规划部门以至决策层引起了很大反响,把小城镇论推到顶峰。但是,随着经济改革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效益日益成为人们衡量事物的标尺。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已被提到议事日程,并且已成为  相似文献   

11.
农村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绍兴市小城镇课题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渴望现代文明,开始冲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营造自己的"文明之舟"--小城镇。目前,在全国农村,...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城镇社区建设引人关注,社区服务工作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地位和重要作用。社区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完善的社区服务能够为小城镇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小城镇经济的发展;薄弱的社区服务因制约不了社区不安定因素,导致这些不安定因素阻碍小城镇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商华 《学术交流》2002,(2):80-82
发展小城镇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针对当前小城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采取积极措施,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抓住关键,发展经济;改革小城镇的管理体制,为小城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尊重规律,循序渐进,运用市场机制,搞好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14.
小城镇建设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城镇建设若干问题探讨孔金平阎树全中国农村小城镇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起步的,从1984年开始,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小城镇建设属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范畴,是关系到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大问题,对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协调...  相似文献   

15.
广州中心城市建设与周边小城镇的功能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绍双  杨丽佳 《探求》2002,(5):26-33
本文指出,广州市周边小城镇建设是广州城市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广州中心城区与周边小城镇功能整合的需要。在广州周边小城镇的建设中,要注意规划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问题上遇到了重重困难。而小城镇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 ,是农村富余劳动的“蓄水池”和“节流闸” ,可以很好地满足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需要。必须合理布局 ,科学规划 ,加快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应是高效率的发展。通过规模效益提高,科技投入加大,因地制宜实现农业产业化,走城乡一体化道路来获得高效性发展。建设多元化农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小城镇促进农村经济多样性发展。拓宽投资渠道,加快信息网络化建设,开拓产品国内国际市场,提高农村经济开放性。  相似文献   

18.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中央提出西部开发的重点工作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所有这些工作与小城镇建设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加快小城镇的发展是党中央确定的一个大战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当前,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抓住机遇、适时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应当作为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从 80年代开始,政府决定允许农民在自理口粮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小城镇社区体育存在着对社区体育认识不足,社区体育政策法规、组织管理不健全,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匮乏,体育活动环境较差、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薄弱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从增强体育观念意识入手,进一步调动小城镇社区体育指导的志愿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小城镇企业和学校对小城镇社区体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娇萍  邢方 《唐都学刊》2005,21(4):74-77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及其转移是经济理论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问题,多年来专家们从小城镇建设、农业产业化、农业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等不同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劳动技能与现代农业及城市工业对劳动力的要求不对称角度看尚显不足。发展农村文化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技术水平,是实现剩余劳动转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