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分析袁世凯和慈禧太后、载沣、奕匡力、张之洞等人的关系入手,探究了袁世凯开缺的原因,认为袁世凯的开缺是在西太后驾崩、宣统继立的背景下,袁自揣失势,主动自请辞职,而载沣则因受张之洞的影响顺势就其所请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张之洞病逝后,《申报》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介绍了全国各界的悼念活动及其对他一生的评价.既有为政之评价,也有人格声望之评价,还包括与袁世凯的为政比较.在为政上,肯定了他兴办实业、兴学育才以及政治主张和措施,但也认为他用财浩繁和后期保守;在人格声望上,张之洞为官清正廉洁、不事聚敛,其声望当时无人能及;在待人处事上,张之洞与袁世凯在行事风格、政治主张和宦海经历等方面虽相似,但希望张之洞死后,袁世凯“他日行事之异”.这些评价充分彰显了张之洞作为晚清重臣的历史地位及其对社会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和张之洞的湖北新军是清末中国近代化程度最高的两支军队。作为新军编练的主要当事人,袁世凯和张之洞在练兵动机、选拔军官和招募士兵的标准以及治军理念等方面的差异,左右着两军的政治走向,对北洋新军和湖北新军最终出现不同的异化结果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汤园林 《社区》2013,(29):17-17
张之洞非常欣赏袁世凯的才能,曾大力向朝廷举荐,对后者有知遇之恩。然而,几件不足挂齿的小事,却让袁世凯怀恨在心。  相似文献   

5.
袁世凯与张之洞最后上奏废除了科举制度,但是虽然科举制度被废除,新的教育制度仍然要继续发展下去。袁世凯在直隶总督任上大力发展教育,聘用严修主持教育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就。直隶的兴学观念与具体的做法和西方、日本的经验更为接近,以开民智为主要目标,大力推广国民教育。直隶从兴学伊始就注重发展基层普及教育,强调蒙学、小学、中学、女学的均衡发展,并成为当时全国的直隶模式,与张之洞的湖北模式相并立,并在全国得到广泛推广,成为近代教育改革的典范模式。  相似文献   

6.
清末新军以北洋新军和湖北新军实力最为雄厚。但后者中的革命士兵倒戈打响了辛亥首义的枪声,前者成为袁世凯威逼清室、胁迫革命的私人工具。从袁世凯、张之洞的个人因素来看,袁、张不同的练兵动机导致了迥异的治军之道,进而形成两军相去甚远的内在素质,最终决定了两军不同的政治取向。  相似文献   

7.
张之洞和袁世凯作为清末新军编练的两位主要实践者,在推进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做出了卓越贡献。二者在练兵活动中所形成的建军思想,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本质上存在着一些差别,主要表现在根本目的、对军队的控制以及对士兵文化素质的重视程度等。  相似文献   

8.
"清流"若是八股之下士人内心扭曲的亢奋,"洋务"则为夕阳中当权者妥协的变通,做为清末"士大夫"楷范的张之洞,以"清流"入仕,兴"洋务"畅仕,然"臣民"的自身定位,使他始终无法从配角转化为主角,只能被动的择世而行;袁世凯小站练兵,拉开"北洋系"指点江山的序幕,但武人长于施威,乏于布德;遇乱世若一味持强,则如饮鸩止渴,饱则即亡。张之洞和袁世凯一文一武,于南北间刚柔相济,但面对错综复杂的时局,困顿中求生的民族,也于彷徨间两难。  相似文献   

9.
袁世凯与津镇铁路借款交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界对于袁世凯的研究,随着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所谓“翻案式”的观点反正之沦落,颇形萧瑟。因此,重建史实至为关键。以津镇铁路为例,作为督办大臣的袁世凯,一方面努力协调与同为督办大臣的张之洞的认知、立场,同时,在国人争取路权情绪高涨情形下,在各方请愿要求废约自办的强烈呼声中,坚持主张借款筑路,在谈判中逐渐形成了借债筑路分为两事的思想,并最终与英、德两国达成借款合约,且使之成为了清末民初铁路借款合同的摹本,影响深远。袁世凯的借债筑路、铁路国有思想,渐次形成。  相似文献   

10.
略谈张之洞的儒学龚书铎在晚清督抚大员中,曾国藩和张之洞可以说有其独特之处。他们不仅为政,同时还做学问。这与李鸿章不同,曾国藩曾说,李鸿章“拼命做官”。曾、张为学崇尚不同,曾宗程朱理学,张尊考据学。但二人又有共同点,都主张汉宋调和,提倡经世致用。这不独...  相似文献   

11.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一位复杂而又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以朝廷重臣和学界巨擘的双重身份活跃在晚清的政治舞台将近40余年。张之洞的一生,可以说跟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入仕之初,即连续十年出任浙江、湖北、四川三省考官、学政。身膺疆吏以后,抚晋、督粤,办学育才,尤其是移节湖广期间,主持创设各类新式学校,改造旧式书院,开中国近代教育之先河。晚年又与袁世凯会奏立停科举,推广学校,实际主持重订学堂章程,制定出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备的“癸卯学制”,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基础。作为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张之洞还积极鼓励国人走…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张之洞研究逐步走向繁荣。伴随着历史学研究理论的变革,学术界对张之洞的评价也在发生着变化。本文从"张之洞与‘中体西用’论"、"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张之洞与晚清政治"等三个方面,对近十多年来张之洞研究予以叙述和评论。以期这个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3.
张晓波 《源流》2011,(17):30-31
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武汉黄陂人,1883年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1888年入海军服役。1894年,参加中日甲午海战。战后投靠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1911年武昌首义时,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1916年袁世凯死后,由民国副总统继任总统。1922年,他在直系军阀支持下复任总统。1928年6月3日,在天津去世。  相似文献   

14.
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国内学者已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但大多研究以张之洞与洋务新政关系为主,分析张之洞在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活动较多.实际上,晚清时期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非常突出,他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本文着重论述张之洞在办学宗旨、教学内容的创新贡献张之洞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改革和教育更新有大量的实践,在中国近代社会的重重危机中,始终致力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从西学与中学、学校与科举、新教育与旧教育等诸多矛盾中寻求新的途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5.
张之洞不仅是中国近代教育家 ,同时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他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 ,国内学者已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 ,但大多研究以张之洞与洋务新政关系为主 ,分析张之洞在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活动居多 ,实际上 ,晚清时期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 ,尤其是在学制方面的创新是不可磨灭的。本文着重探讨张之洞在中国学制方面的创新贡献 ,为学术界有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夜览杨度弟杨钧《草堂之灵》,内有《王诫》一文,述及张之洞、袁世凯招杨度出山,杨度为此特向其师王湘绮请教入世之法.先生赠其六个大字:“多见客,少说话.”然观湘绮接物,口若悬河,似与“六字教”不合.其实,少说话者,非枯坐如偶,乃少作关切利害之谈也,这是王湘绮历经沧桑的明哲保身之说.  相似文献   

17.
本刊1980年第五期发表的容谷《章太炎旅台事迹考略》一文,曾说及章太炎1898—1899年在《台湾日日新报》上时时发表鸿文,惜此报内地各图书馆俱未收藏,希望在台湾的学者协助查明。此项有意义的工作,得到了好几位日本与美籍华裔学者的积极支持,章太炎的这些论著,已陆续被辑集,将在不久创刊的《中国文化研究集刊》上刊出。本刊征得集刊编者的同意,将其中评论康有为、那拉氏、袁世凯与张之洞等四篇发表于此,以供戊戌变法史与辛亥革命史的研究者先睹为快。  相似文献   

18.
张之洞既是晚清政坛上一位颇具影响的官僚,同时又是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活动家.在他的一生中,兴学育才是他孜孜不倦的追求,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对晚清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中国近代教育奠定了基础.文章从张之洞的身世和经历、近代中国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张之洞对教育的深刻认识以及他的务实精神等方面分析了张之洞兴学育才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9.
义和团事件是清王朝垮台之前所处理的一件最重要的政治突发事件。慈禧太后及其满族亲贵、李鸿章、张之洞成为担待这次历史事件的主要责任人。三方之中,张之洞无疑居于核心地位。不幸的是,张之洞的个性与信念之中存在着不可挽救的缺陷,使他临大任而不能有大作为。通过庚子议和一事,我们看到张之洞形象的另一面:一个虚张声势好为大言、投机取巧不负责任的张之洞;一个长于务虚、短于务实,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张之洞。在关键的历史时刻,张之洞做出的是一种自保、谗佞的选择,既不敢对外抗争,也不敢对内力争,这不可避免地导致近代中国无可奈何地进一步沉沦。清政府最后虽然度过了这次政治危机,但也耗尽了它自身的力量和人们对它的信任。随着清王朝的垮台,张之洞个人的事业和抱负也完全付之东流。  相似文献   

20.
我看张之洞     
我看张之洞戴逸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是一位有名的洋务派,他在近代实业、教育、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光绪七年(1881年)张之洞任山西巡抚,后历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代理两江总督,晚年入军机处,直到1909年去世,享年72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