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慧英 《船山学刊》2007,(3):168-170
李清照以《漱玉词》在中国男权文化为主的古代文学中大放异彩,其咏花词以梅、菊等为多,蕴涵鲜明女性意识.主要表现:情景交融凸显浓烈自我意识;女性视角彰显女性意识;女性创作主体突出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2.
《简·爱》通过女主人公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的曲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不屈服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冲击了男性中心社会的妇女观念,较早地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觉醒女性的抗争。而《呼啸山庄》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恩萧追求真我,挑战父权制湮没女性身份的“家庭天使”观念,为在文化教育、伦理道德和婚姻上摆脱父权制不惜以死抗争。从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的著作中,分析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她们渴望自由的呼声。  相似文献   

3.
《简·爱》讲述的是女主人公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通过两人曲折、艰难的爱情,塑造出一个不甘屈服于世俗压力、追求自主的女性形象。在男权社会中,这样的女性思想观念绝对是对男权主义的重大冲击,将女性意识较早的体现出来,把女性意识的觉醒、抗争展现的深入人心;《呼啸山庄》是以主人公追求自我为主线,实现女性意识的独立自主。凯瑟琳勇敢挑战父权制度,为了摆脱伦理、道德、教育、婚姻的束缚,不惜以生命抗争。将试从艾米丽·勃朗特和夏洛蒂·勃朗特的言辞之中,分析她们对自由的渴望和为争取女性社会地位所做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郭艳玲 《理论界》2007,(8):212-213
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通过一个孤女一生的故事,反映了当时英国妇女的悲惨处境,也反映了妇女摆脱男子的压迫和歧视的要求。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给读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本文以主人公的人格魅力分析为主线,阐述了简·爱人格魅力的内涵所在,探究了其人格形成的根源,并指出了简·爱人格魅力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方方作品《奔跑的火光》中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瑶 《江淮论坛》2003,(6):145-149
女作家方方不是一位女性主义作家,她作品中的女性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女人。但是方方的近作《奔跑的火光》中却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女性意识,体现了女作家对处在一定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社会中的女性生存境况的关注与同情;同时也挖掘出女性自身的弱点,审视着女性的灵魂,显示出其女性意识的深度。  相似文献   

6.
所谓妇女发展,即确立女性的主体性、独立性,彻底摆脱女性的依赖性和客体地位。就是说,女性应当独立自主,内心充满自信和力量,不被外界环境所左右,不介意世俗的看法,个人自主地决定和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活得有个性、有朝气、有生机。妇女发展的命题不是基于一般的人的理论,而是与女性生活本质相吻合,从女性的特点出发考虑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继 《理论界》2014,(9):97-99
伊丽格蕾在继承之前精神分析学家和女性主义者关于性别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了西方在单一性父权文化传统中女性被遗忘的状态及其内在原因,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女性始终被作为男性同一性文化的反射镜,而没有获得自身独特的话语体制,因此,女性只是虚假的位格,真正的女性被遮蔽了。以此为契机伊丽格蕾将肯定性别差异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点,认为只有在界定了女性独特的身体和性体验的基础上女性才能真正获得主体地位和独特的话语模式,从而与男性在有差异的平等中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8.
论少数民族妇女的经济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少数民族妇女的经济参与和钟华第三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到2000年提高妇女地位内罗毕前瞻性战略》(简称《内罗华战略》)特别强调应把妇女的参与发展摆在优先地位上。显然,一旦妇女作为主体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及发展项目时,其社会地位才能在这一过...  相似文献   

9.
朱玉月 《晋阳学刊》2004,(2):106-107
长期以来,女性写作一直处于极端不平衡的困境中,这种困境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外部菲勒斯文化的压抑以及自身创作理念的混乱.女性写作只有摆脱强势文化的压抑,建立起一套公认的创作和理论体系,从而唤醒女性意识,改善生存处境,女性创作才有乐观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三门街全传》易装女性楚云的形象塑造入手。分析了其从女扮男装到回复女性身份的过程及其中蕴含的女性意识,认为其书既体现了对于女性自身价值的肯定.又表现了作者对于传统女性生存困境的探求与思考,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始终没有摆脱对于男性话语中心的坚守。  相似文献   

11.
艺术形象的审美效果与创作主体的视角切入、性别想象密切相关。外在于女性主体的审视者与内在于女性主体的体验者,都以自身的文化心理虚构女性形象,他们的描述和表达赋予形象的性格内涵和角色命运以强烈反差。林黛玉和简·爱在性别叙事的作用下,走向女性从男权社会出走的两极:皈依男性中心毁灭自我的现实和颠覆男性中心确立女性权威的虚构。  相似文献   

12.
当代华裔女作家塑造的母亲形象颇多,也颇为成功。文章结合社会性别理论,通过对比分析汤亭亭《女勇士》中“勇兰”和谭恩美《喜福会》中“琳达”两位母亲形象,探讨母亲形象蕴含的对于女性社会性别重新阐释的特质,解构了传统意义上对两性差异的认识以及美国主流文化对华裔女性的性格刻板印象,建构了融合男性特质的新女性形象以及属于华裔女性独特的社会性别和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3.
郭征难 《理论界》2009,(11):150-151
简·奥斯丁是18世纪英国最后一位小说家,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佳作《傲慢与偏见》、《罗斯菲尔德公园》、《爱玛》、《桑觉修道院》等,以及她创造的伊丽莎白、吉英、爱玛、凯瑟琳、芬丽等女性形象将与奥斯丁一样流传百世、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14.
女性运用自己的身体救国救民 ,这是男权社会制造的让女性自我沉醉、自我欺骗的政治神话 ,是让女性放弃自身的真实需求而世代仿效、复制的毒素。女性要确立自我的主体位置 ,真正实现人生价值 ,必须戳穿这种篡改、利用女性的叙述话语的假面 ,建立女性自己的身体叙述学。然而 ,建立女性身体叙事是一条布满迷雾与陷阱的道路。从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到铁凝的《麦秸垛》、毕淑敏的《女人之约》 ,这跨越了半个世纪的女性文本清晰地展示了建构女性自主权身体叙事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5.
女性主体性,是近年来妇女与社会性别史研究中的重要命题,但是利用近代报刊媒体来探寻女性主体性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本文以民国时期天津《益世报》的《妇女周刊》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传统史学材料分析和后现代文本解读等方法,吸收和借鉴报刊史、妇女史等研究领域中的相关理论,重点从女性社会史、社会性别等研究视角切入,对媒体与女性主体性建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集中探讨。本文不仅从经验主体、思维主体、言说主体三个层面分析女性主体性的建立,而且进一步探讨了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下,女性如何从这三个层面确立其主体性。通过对《妇女周刊》中有关华北地区社会调查、媒体报道、口述访谈、女性书写等诸多层面的综合分析,客观揭示城市中不同阶层的女性是怎样向男权秩序抗争,在与男性的互动过程中,复杂地建立起女性主体意识的历程。而对民国时期华北社会性别史进行区域研究,一方面弥补了北方经验、立场的缺失,另一方面是对社会性别史研究中南方经验的回应和比较,最终客观呈现民国时期华北地区女性的实际生活体验和感受,发掘或恢复其身份认同和自觉意识,重现其主体性和自我肯定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女性作家的性别主体建构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摆脱文学政治一体化的思维方式禁锢、告别男权同一性暴力之后,还必须对语言、文化诉求和社会想象进行重组,让女性从男权文化中的欲望客体转变成欲望主体;为了重塑女性形象确立女性主体性,新时期女性作家塑造了女同性恋、自恋、恋物主义等各种不同的女性形象,形成了一个谱系,以此彰显女性生命形式和生存方式的丰富多样,并与菲勒斯中心主义关于女性的想象形成对话.  相似文献   

17.
苏萍 《理论界》2004,(5):279-280
本文从汉女班昭《女诫》入手,解析一代女史学家在封建权重压下的心理悲剧,探寻其顽强实现自己各方面价值的女性独特智慧。以便正确认识我国文化史上第一部女教书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18.
英国十九世纪关于妇女的主导观念就是妇女的地位不体现在社会中,而体现在家庭中。因此,英国十九世纪小说中不少职业妇女被描写成怪物,如《老古玩店》里以虐待弱者为乐的律师布拉斯小姐,或不顾子女冷暖把自己埋在文件、决议纸堆里自得其乐的杰利比太太(《小杜丽特》)。按社会正统观点看来,他们不在家侍奉丈夫、孩子就是违反女人的本性,就被看作是怪物。《简·爱》从表面的情节上看,完全符合通俗小说中关于贫穷少女经受考验终于结上一门好亲事的公式,不仅不包含激进的妇女意识,而且简直很合乎正统社会规范。英国小说中从十八世纪出…  相似文献   

19.
李美芹 《天府新论》2006,(5):142-146
王熙凤和斯佳丽分别是《红楼梦》和《飘》中两位个性遭遇非常相似的女性人物,二者具有同样觉醒的女性意识,同样传统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才干,但不同的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与时代特征导致了不同的命运和结局:美国南方的贵族小姐斯佳丽生逢其时,成为在旧废墟上建立新生活的女英雄和新旧社会交替中适应北方工业文明潮流的弄潮儿,而中国南方的贵族少妇却因生逢末世,虽妄图补天却无力回天,成为将倾大厦的末世补天者和殉葬品。  相似文献   

20.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家庭理论的代表作。在这部代表作中,恩格斯对家庭制度变化的形式给予了科学的概括,并且通过大量的事实,无情地揭露了私有制社会统治阶级中的“一夫一妻”制的实质是对广大妇女的束缚和压迫。预言了只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才能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妇女处于同男子平等地位”的真正一夫一妻制家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73页)在纪念《起源》发表一百周年的时候,重温此作,对于深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认识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新型家庭的建设,对于促进两个文明的建设意义重大。下面仅就学习《起源》中有关家庭问题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