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创新和创业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对创新与创业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成长规律的探讨,指出了创新与创业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对高校创新与创业型人才培养定位、高校内部资源整合、优化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应首先明确其人才培养的效果。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构建包含6个隐变量、21个观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SEM),借助AMOS7.0和SPSS15.0软件,探索地方高校当前人才培养的效果及创新创业人才素质培养的结构路径。通过对假设模型的修正,得出创新创业人才素质培养的总效应为0.48,而课堂教学和应用型人才素质培养的总效应分别为0.79和0.71,表明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效果还未凸显,其主要原因在于潜变量课堂教学、应用型素养和创新创业素养之间缺乏明确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生态学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当前我国生态产业发展的关键,也是解决目前我国人才培养大众化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之间矛盾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知识结构、教学体系、师资队伍、教学平台、教育氛围等方面论述了生态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方案,以期为我国生态产业人才培养和地方性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教育体系制定提供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作出重要部署,并提出明确要求.参照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根据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开发了课程名称为"绿色产品开发"的创新创业课程,通过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  相似文献   

5.
适应经济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前国家的重要经济发展战略。高等学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源头,面临大学生创新意识教育与创业能力培养的新课题。就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体系建设进行研究,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两个方面,探索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提出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学体系,建立多元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开设创新教育课程,以大学科技园为平台,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基地,从而构建完整有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6.
理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理工科院校中工科类专业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理工类学科与产业发展联系密切,直接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求更严格,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需求。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入手,探讨理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构建理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并从师资队伍、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经费投入四方面阐述保障措施,旨在为理工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实现"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的关键一环,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然而,我国近十年的创新创业实践证明,高校并未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因此,必须重新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国家创新创业政策不健全的条件下,更要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完善学术体制、协调体制管理及体制建设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新工科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河北工程大学与晨光生物集团联合共建的食品科学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例,整合高校和科技型企业的资源优势,构建校企联合培养食品科学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过程管理体系,提供食品科学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促进食品科学类专业创新型多元化人才的培养,旨在为其他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简要概述学科竞赛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从建立学科竞赛体系、竞赛团队、课程体系、工程实训体系、组织管理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等六个方面,阐述了我校基于学科竞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一些具体方法和措施。通过把学科竞赛纳入正常教学计划,形成较为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河北工程大学与晨光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为例,校企深度融合,在人才共用、平台共建、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探索与实践“一体两翼”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晨光杯”大学生创新创意大赛为载体,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为左翼,企业的创新创业公共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为右翼,“五双”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适应社会需求,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基于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目前高校教育改革和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文章以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机制)为例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特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机制)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实施策略,为我校机制专业的发展和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并从教育理念更新、实践平台定位、培养计划制定、各种关系协调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培养,进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战略机构,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机制等方面应紧跟时代步伐。特别是在新工科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全面革新。针对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着重从课程体系的构建、创新创业大赛的开展、实习实训平台的搭建、教学模式的改革等方面切入,提升双创教育教学的水平,旨在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出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的综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数据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各行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每年数百万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与提升的必然趋势,最大限度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多维度应用型人才也成为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因此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进行了深入探究,对“双创+专创”的融合互动机制进行设计,从人才培养理念目标融合、人才培养方案融合、课程体系建设融合等方面探讨了具体的融合实施路径,并探讨了融合互动机制的实施保障。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具有互动性、开放性、创新性、规范性、导向性的主体特征。在大学生群体层面具有首创、市场、人生价值;在高校层面具有育人、参与、主导价值;在创业社会支持系统层面具有共享、协同、德育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构建有效的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模式,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效应对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出现的价值危机,营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和谐环境。  相似文献   

16.
在黑龙江经济转型背景下,以黑龙江省高等院校为研究对象,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社会、经济入手,给出既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又能融入各高校教育体系的"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在运用TRIZ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为黑龙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济发展以及解决大学生就业和创业难等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高校要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管理学通识教育对培养高等院校学生的管理素养,满足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论述了高等院校开设管理学通识教育的必要性,探讨了当前管理学通识教育课程教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当前我国高校实施管理学通识教育需要转变教育观念、重建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等教学改革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为高等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建设路径,是一种适应社会形势的新型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相似文献   

18.
论研究生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制度环境、学科环境、培养环境三个层面论述了研究生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及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指出弹性学制是研究生创新创业的制度保障,交叉学科是研究生创新创业的催化剂,培养条件是研究生创新创业的基本平台。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培训,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开展创新创业培训、组织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等形式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创新与创业精神。注重在实践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在思想观念、政策导向、教育机制、培养方式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和问题,影响和制约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树立以创业教育为导向的教育观念,构建以创业教育为出发点的教学模式,探索以创业教育为主要方式的人才培养途径,营造以创业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良好氛围,是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中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