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篇小说《上海》是横光利一在到访中国后的1931年完成的。这是日本作家唯一一次取材于"五卅运动"创作的小说,同时也被誉为新感觉派文学的集大成之作。近代以后的日本知识分子始终没有停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探寻,小说《上海》实际上是日本知识分子从文学角度观察中国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被誉为韩国现代主义文学旗手的李箱最初仿拟欧美和日本的现代主义诗歌,此后受到横光利一等当时知名作家的直接影响,作品向描写内心潜意识的心理主义倾斜。本文以其代表作《翅膀》为切入点,复原当时殖民地京城的历史,指出李箱的文学特殊性是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历史产物,深刻反映出日本殖民统治带来的近代化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3.
<上海>是横光利一在"新感觉派"文学鼎盛时期以中国的"五卅运动"为题材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关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现代社会,是近代以降日本知识分子从未中止过的步履.在这个意义上,这部作品同时成为作家中国认识的一种艺术样态,蔑视中国人与社会的倾向是作品的主调.  相似文献   

4.
1927年,芥川龙之介之自戕极大地震撼了当时的日本文坛。作为新生代作家,横光利一继承芥川遗志远赴上海,以探索超越唯有“发狂或死亡”的狭隘文学,建构充满生命活力的新的日本文学,长篇小说《上海》正是横光苦心探求的结晶。芥川、横光分别作为拉上日本近代文学帷幕与揭开现代文学序幕者,二者的文学接合点“上海”在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深刻意义。通过论述上海的这段历史,寻求深入思考文学文化问题的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5.
日本新感觉派起源于1924年,创作理念着重于通过各种新奇的表现手法,目标是颠覆日本传统自然主义文学,创造出文学作品的新感觉的文学流派。由于其产生深受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在创作手法中注重实用象征等表现手法突出主题,而代表性作家横光利一认为文学就是用象征等各种手法的雕刻艺术,其两部代表性作品《苍蝇》和《头与腹》在象征手法的运用上更是达到极致,本文主要围绕这两部作品进行分析,以挖掘其象征手法创作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久负盛名的川端康成一八九九年生于日本大阪的一个医生家庭。二十八岁时,发表了成名作《伊豆舞女》(1926),在文坛上奠定了他的作家地位。他是早期的日本唯美主义作家,作品有《招魂节一景》(1921),《禽兽》(1933)。后来成为新感觉派的一名能干的骁将,与横光利一共誉为该派的双璧。他苦心笔耕了五十余载,有百余篇小说问世、最为著名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日本文坛流行关于中国的游记作品,横光利一却用小说形式想象中国,他在小说《上海》中塑造了他所代表的日本人对上海的想象。在他的作品中,上海形象体现为脏乱与混杂、底层的民众、革命与革命者等。上海这些形象的形成与横光利一这位观察者的身份、观察角度、观察心态等密切相关。作为"他者"的上海,实际上折射出了日本在这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旅愁』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家横光利一前后历时10年心血的毕生大作,但褒贬毁誉参半。因为这部作品,横光被定为战争责任者,受到了比转向文学家更多的批判。但这部作品最后却是以未完成来结尾的。但从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动机等方面来看,作品其实是以未完成的形式来完结,表达了作者对被认定为战争责任者的反抗。  相似文献   

9.
大震灾后整个东京全面重建,横光利一把目光焦点集中在了象征着近代都市的建筑上,并以此为题材对经济主义的“功利”进行了描写与讽刺.创作于1927年7月的《朦胧的风》和1927年9月的《七楼的运动》两个短篇中,关注了公寓、肺结核与商场、女性劳动等关东大地震以后的热门社会话题,是横光的近现代文明批判的萌芽,同时也是横光文学题材从农村转向都市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拿破仑与顽癣》是新感觉派作家的横光利一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主要内容是描述作为一代英雄伟人拿破仑,因疥癣无法治愈而苦恼不已,因此不断出征征服其他国家的故事。作者将拿破仑的好战行为与他内心对疥癣的自卑感巧妙的结合在一起,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外表自信内心自卑的矛盾形象。通过强烈的对比的反差,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也切合了新感觉派的注重感觉直观的主张,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其中的反差,分析其人性悲剧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30年代多从社会学批评视角评判创作者的作家论写作氛围里,沈从文立足于文学为本位的批评立场撰写的、试图让批评回到文学自身的作家论,以把握作品风格与作家人格的感悟印象式的批评文本,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主流批评相对忽视文学独立性的缺憾,而且批评者开启的维护文学本体性的中国现代作家论批评的新视角,在表现批评主体独具特色的批评个性的同时,亦体现出注重文学审美特性的现代作家论批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现实主义掀起了美国文学的第一次浪潮。这一时期,产生了豪威尔斯、马克·吐温、亨利·詹姆斯等享有国际盛名的作家。他们摒弃了浪漫主义创作原则,突破了关国文学的"欧洲化"局限,使美国文学跃上了一座高峰。同时,美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呈现了多元化景观况,产生了乡土文学、心理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等流派。这些流派以美国式的表达和美国式的主题构建了美国民族文学,成为民族文学的真正开端。  相似文献   

13.
学院派文学自80年代在高校出现,继而很快形成了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学现象,涌现出一大批学院派作家,出现过短暂的辉煌,到90年代,学院派文学转向后现代主义。这个转变昭示了学院文学的代表作家们的心灵与精神的自虐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区域文化的角度考察了现代四川文学的幽默风格。文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笑料这是巴蜀式的“调笑风格”,经由区域文化的塑造,现代四川作家较多地继承了这一传统,因而表现出了与京派作家相近的幽默追求,但与之同时,他们又饱含了一种深刻的理性思考,并由此实行了对区域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西部作家在消费时代仍捍卫着文学的尊严,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精英文学最后的圣洁与光芒,他们以普罗米修斯式的践行和苦行僧式的写作摧毁了文学已经消失的谬论。他们站在人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立场关切着西部大地上被文化规约着的人,书写着巨变时代西部人的灵魂变迁。他们的创作在强调文学的社会性、现实性与参与性的同时,尽力复现西部特有的文化气韵与人情世态,使西部文学传统得以延伸和拓展。新生代西部作家精神结构的别一指向是浪漫主义文学精神的再度兴起,而其潜在的意图则是以自然对抗都市文明所导致的人性异化,颠覆世俗生活的平庸与奢靡,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新生代西部作家的文学活动与生命活动的高度融合,使他们有足够的耐力抵御文学的商品化所带来的文学性的流失和审美想象力的贫乏。同时论及了新生代西部作家所遭遇的种种困境,分析了他们走出困境的诸多可能,而他们走出困境的时刻也将是他们缔造经典的时刻。  相似文献   

16.
多维视野中的老舍观──章罗生《老舍与中国新文学》序颜雄在现代文学研究中,作家研究无疑占有中心的位置.一部文学史,是作家的劳绩铸造的历史.对文学史家来说,作家研究是基础.只有在作家研究的雄厚的基础上,才能发现和把握重大的、典型的文学现象,由此引向深层的...  相似文献   

17.
现代传媒与文学的佳作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播文学广西和调节、监察文学的运作是现代传媒作用于当代文学的两种主要方式。广泛流布文本,增哟文本的作用力度,丰富文学的感受层次是电视、因特网、广播这三种传媒对文学的流布与接受作出的主要贡献。现代传媒促成了作品的遴选机制,而遴选机制又带来了文学创作的佳作效应。这一效应的出现导致了“名家现象”的淡化和作家生存层次的分布变化,加大了作家的从业难度,加快了已有成功之作的“精神磨损”,对作家自身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文学研究带来了一系列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以作家群的文学活动轨迹为研究切入点,通过细致的钩稽,辑录北朝本土作家共有312人,这庞大的作家群在北魏时期由东晋末期作家群的由向四周分散而变为向中原内聚式的迁徙,但东魏齐、西魏周,文学家的流动几陷停滞状态,后至隋统一,又完成了北朝后期两次大规模的作家流动,与作家流动相对应的,作家的相对聚集又使得北朝形成了若干文学活动中心,这些文学活动中心基本与政治中心相叠合.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间一向有种不对等的交流,一般中国学者熟知西方文学经典,但西方人并不掩饰他们对中国文学的无知。这种现象发生在今天,个中原因有其值得探讨的复杂性。中国的文学经典《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给自己和知友们看的一部感伤忆旧录,他从来没有、也不屑于承认自己是作家,无意将其发表,更不愿意用它牟利或谋生。这与同时期的欧洲作家有着根本的不同,他们都是很自觉、自知的作家,有鲜明的读者意识和市场考量。我们将曹雪芹与他同时代的西方作家进行比较研究,就凸显出曹雪芹在当时世界作家中的独特地位及创作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世纪末文学及文化现象漫谈晓白现在,作家或其他文化。在一起的话题,往往并不是文学和文化,有人甚至把这一话题作为了一种避讳甚至忌讳。这是为什么呢?当然,现在谈文学和文化不会犯法,即便话题的分量很重。问题的关键是,现在在一些作家和一些文化人眼里,文学和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