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和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内语用研究者提出的关联-顺应模式,在这一框架下对西方戏剧名的翻译进行探讨,说明这两大理论具有互补性及其结合应用于翻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徐志摩的诗歌翻译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陌生化理论的角度对徐的译诗在诗歌的韵律与形式,白话诗体与口语的使用和主题选取三个方面进行细节分析,以期对徐志摩在诗歌翻译实践活动中所做的努力与成绩做一个客观而详尽的评述,认为徐氏的诗歌翻译重在求新求奇,在于追求艺术新奇感和陌生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英语诗歌中的陌生化手法增加了诗歌的阅读难度,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时间和审美体验。在翻译英语诗歌时,译者可采用类比翻译,模仿原文的语言特点和形式特点,再现原文中的陌生化手法。  相似文献   

4.
运用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的方法,探讨博物馆文本的有效翻译,认为译者要顺应于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双方的认知方式及其思维模式,通过添词语、引申词义、调整语句结构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以产生较高品质的译本.  相似文献   

5.
汉英公示语在对外交流和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公示语翻译存在不少问题,如表达不当、语义含糊、可读性差、译名混乱、误译等。关联论和顺应论为规范汉英公示语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译者必须根据原文作者提供的种种明示,理解原文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并在翻译过程中顺应各种语境因素,选择最简洁、贴切的译文,最大程度地减少读者理解译文时所付出的心力,以取得最大的语境效果,顺利传递公示语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实现成功交际。  相似文献   

6.
借用中国学者李占喜提出的将关联与顺应理论应用于文化意象翻译的研究方法,对中英文字幕翻译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译者在释意原影片字幕的过程中,考虑到字幕的书面口语特点和影视的多重符号的特殊性,往往选择把原语说者信息意图所暗含的语境假设明晰化;在产出原影片的话语时,以顺应目的语观众的表达习惯、社会文化语境和心理偏好为主。关联与顺应理论对影视字幕翻译实践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由Sperber和Wilson(1986/1995)提出的关联理论,认为人类的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Verschueren(1999)指出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是各种关系相互顺应的过程。翻译是一种以语言为载体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所以,翻译的过程离不开寻求关联,实现语言和语境的相互顺应。  相似文献   

8.
言语礼貌,一直是语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以往的言语礼貌研究都缺乏一定的普适性。文章将尝试运用顺应-关联模式对其展开研究,旨在对其生成和理解机制作出更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基于关联-顺应理论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进行探讨。文化负载词翻译可采取直译、意译、直译加注和替代的翻译策略,以关联为准绳,以顺应为手段,使译文尽量趋同于原文,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从语言使用即语言选择的观点出发,阐明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随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而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法律文本翻译过程是动态顺应的过程,语境关系顺应及动态顺应为法律文本翻译中的词义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词汇是中国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准确的翻译成为译者所关注的热点,此外汉英两种语言的特点和差异考量着译者的应变能力和对语境的认知能力。近年来热门中国特色新词汇层出不穷,其来源和特点值得探讨,也值得运用维索尔伦的顺应论加以分析研究,以期归纳总结出确实可行的翻译策略供译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语言学家利奇(G.Leech)曾提到语义的七种类型。由于各种原因(如:文化、习俗、生活经验等的不同)导致人们不正确选择源语言传达的语义。以往翻译实践中,人们已经尝试使用各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解码源语言。将认知语言学中的关联理论应用到翻译策略中,探讨隐含意义的翻译方法。通过讨论各种解码方法为目标语读者提供语义的最大关联,实现语言的最佳对等。  相似文献   

13.
14.
以德国翻译学家卡塔琳娜·莱斯有关号召类文本的篇章特点及其翻译的理论为基础,以实用性号召类文本为例,讨论了实用性文本翻译方式套用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诗人为了表达其独特的情感和感知,常在诗歌中营造出美妙的意象,成为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象再现的成功与否对于诗歌翻译极为重要。较之其他文学形式,诗歌意象更具有图形背景特征,因此利用图形背景理论有利于加深对原诗的理解,更好地再现原诗的意象,以传达诗人独特的情感和感知。  相似文献   

16.
顺应—关联模式是在整合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和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兼顾了言语交际的生成和理解。文章将言语礼貌放在这一新的语用学模式下探讨,通过互动式的会话分析,总结出无论是期待中的还是期待之外的礼貌效果的产生,都是交际双方顺应语境、寻求关联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7.
探求关联-顺应理论指导下的模糊语言的翻译应是一个以关联和顺应为手段,以最佳语境效果为目的,在明示推理中寻找最佳关联和在语境顺应中寻找最佳译文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8.
根据Verschueren的顺应论,以中文旅游文本及其英译本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中西方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规约不同,提出要做好旅游文本的翻译,译者应动态顺应目标语读者的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及社交世界。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诗歌是隐喻的海洋,然而中国古典诗歌中隐喻的英译却困难重重。本文试图在关联理论翻译观的指导下,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隐喻英译的翻译策略,确保译文具有最佳关联性。笔者希望从最佳关联性的角度去解释隐喻的英译,可以为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心理语言学家厄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Ernst August Gutt)在其著作《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中首次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领域,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他着重强调了翻译过程中的关联性,并把翻译看做一种明示-推理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es)。诗歌翻译,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是翻译领域中较特殊的翻译类型。在关联理论的观照下,不同译本毫无保留地表现了不同译者对同一首诗歌的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