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充闾创作心路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充闾早期散文创作显现出经世致用的“为政者言”的印迹 ,到《清风白水》开始了审美、悦己的创化 ;经过《春宽梦窄》,到《面对历史的苍茫》,特别是《沧桑无语》,作家已完全从一个自由的美学理想的高度叩问生命价值 ,追索人生意义。作家这种创作心路上的新的领悟使其终于换骨出新 ,成为一个真正的审美意义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王充闾的散文往往被视为文化散文或历史文化散文的一脉,其实践大大丰富了文化散文的表现空间和表现方式。事实上,王充闾是一位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在内心深处涌动着强烈自由精神的作家,他的散文背后包含着现实生活的不自由感与内心深处对绝对自由的渴望之间的张力,这也是他能够保持着创新性写作的内在动力。《张学良——人格图谱》就是一部凝聚着作者创新精神的新书。这本书的创新性集中体现在作者对传记这种文体的突破上,他将散文的自由表达与传记的真实性原则有效地结合为一体,提供了一种散文体传记的新的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3.
基于长期文学艺术创造实践,王充闾对文学艺术乃至审美问题都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主张。王充闾的美学观念体现为人文化的本体追求、写意的精神表现、深度追求的创造和无中介的心灵交流。他的美学观是对人的世界的关怀,显现出强烈的人文性特征。然而,王充闾并不像当代思潮中的人本主义强调人的非理性因素在人生中的意义,而是强调人类理性的力量,强调具有现实意义的理性思考与深度追求的作用,从而显现出更多的社会理性与使命意识。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散文的演变过程,是一个由实用走向审美、在实用中逐渐加强审美化的过程。据此,本文对古代散文史的分期试从宏观上作整体的观照,分为四个时期:为实用而求审美时期(先秦两汉散文),自觉追求形式美时期(魏晋南北朝散文),实用和审美并重、追求内容美和形式美相统一时期(唐宋散文),寻求总结创作规范和向现代散文转化时期(明清散文)。  相似文献   

5.
中国散文在漫长的发展建构中,已逐步形成了一套包括民族感情、智慧和精神在内的富于中国特色的“散文文化”.这种散文文化既是一种文学的写作,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文本体制,更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散文就不仅仅是研究一种文字的写作,而是探究深植于文化中的大爱和人文情怀,挖掘深藏于文字背后的民族情感原型和精神原型,使其更好地融入到当代文化建设中.中国散文所体现的文化生命理想、理想文化人格、抒情审美传统等,对当代文化的审美建构有着不客忽视的价值,就网络散文和全民写作而言,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自我和谐和和谐社会生态文化建设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梁实秋灵性笔调下的散文魅力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活之美"、"人性之美"和"气度之美"。梁实秋的散文创作是构成梁实秋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开启了中国20世纪现代散文独特思维与内在情感的审美书写,其丰腴而优雅的文调始终灌注着一种健康人生的旷达馨宁和睿智俊逸的生命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探究梁实秋散文蕴含的文学思想及其创作的魅力,对于当下建构21世纪中国文化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引意义。  相似文献   

7.
盖光 《东岳论丛》2002,23(6):69-71
伦理与审美是人之生命的两种精神性存在方式 ,但在对人的终极关怀方面它们则表现为一个逻辑的过程。道德活动必然由愉悦的生命体验而通向人的生命自由 ,从而将道德活动转化为自由自觉的审美活动 ,活动的主体人 ,也由道德人格转化为审美人格。人格的塑造还需要通过道德教育向审美教育的转化作为实现手段。  相似文献   

8.
由于“文化”这一概念的多义和不确定,我们很难精确地界定“文化散文”的概念。大体上说,所谓“文化散文”是指取文化视角,有特定的文化内涵的散文。它既有别于秦牧、杨朔等抒情散文的“物我两忘”、“情景交融”,而取客观的叙述以节制内心的激情,引导读者对习以为常的现象作文化反思和自省;同时,它又排除了鲁迅、柏杨等着意对传统文化的腐败面进行尖锐批判的激昂文字(虽然这类散文也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而特指那种为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吸引,并对其具有普遍人性和时代性的精神气质待认同的审美态度的散文。从理论上最早提出“文化…  相似文献   

9.
华文新生代散文的历史文化品格主要表现为基于存在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历史观,主要通过书写文化、种族大历史和个人小历史,以三种方式实现其历史观,即:由历史通往生命存在向度,统一过去与现在;嬉游历史文本,呈现既定逻辑的荒谬;以现代都市人的眼光回溯历史,深入人类和宇宙的内核。华文新生代散文在个人小历史的书写中,共同营造了"原乡"意象。相对于中生代、老生代建构式的原乡书写,新生代散文的原乡书写也典型体现了他们的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观。  相似文献   

10.
唐宋时期,以“古文运动”为旗帜的散文革新,其所营树的审美格局和心理范式对后代文学的阅读与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宋散文文本形式的革新,就其实质来说,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人文精神,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研究,将有助于充分而全面地肯定唐宋散文革新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文学史上有很多通过对历史文本、文学文本及自有文本改写而生成的作品。作家们改写这些作品主要有三个审美向度:向外指涉,深度介入现实;向内开掘,探索人性奥妙;代偿式改写,体现为"向内"和"向外"的双向中和。他们对文本的改写受到政治意识形态、消费文化思潮、作家审美思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呈现为复杂而多样的文本形态。本论文以各个时期引发关注的典范文本改写作品为阐释对象,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其优劣得失,探讨文本改写所要尊严的基本前提和艺术原则。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散文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倘若没有现代传媒的中介和转化 ,西方散文资源与古代散文传统也无法演变为现代散文。说自己想说的话 ,发表知识分子个人的意见 ,从现代报刊的文化特征来看 ,既是对古代散文“言志”传统的现代诠释 ,也是现代散文重要的文体功能。同时 ,现代散文不可能回避其娱乐功能 ,使现代散文成为市民社会的消闲方式。现代散文发展中所提出的有关“幽默”的理论问题 ,以及现代报刊文体与市民大众的审美情趣的对应关系 ,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有相当部分的小说 ,是以人类两性之爱作为表现内容和审美对象。在审视这些艺术文本时会发现 ,作家的性爱书写以“生命”与“人性”为价值尺度 ,以空白艺术和暗示手法为表现技巧 ,并理性批判国民劣根性 ,一再揭示都市文明对人性的戕贼 ,呈示出独特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4.
成松柳 《船山学刊》2001,(1):99-103
忧患,确实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主线,也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基础。可以说,它作为中国古代文人艺术创作的主体精神一直贯穿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艺中。翻开中国古代诗文,我们会发现作者总在体验着愁绪。关于忧患意识的形成原因,很多学者都有过探讨。但笔者认为美学家高尔泰先生的论述最为精辟(1)。高先生认为中国艺术中忧患特色的形成与中国哲学的发展有自觉的联系。中国哲学较早达到了人的自觉,而这种自觉正是建立在忧患意识的基础上的。《易·系辞传》云“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其有忧患,才表现出对于人间吉凶祸福同…  相似文献   

15.
大众文化语境下新生代小说的叙事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大众文化的挑战,新生代作家从解决雅俗分歧入手,不失时机地在小说创作中采取了一种折衷主义式的叙事策略:与大众审美趣味、审美方式的现实转换保持同步,以欲望化、时尚化、复制化的书写方式揭示边缘化人生的人性底蕴与生命内涵。新生代作家的创作焦虑由此获得了一次最为现实的释放,其文本也为当代小说的发展趋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数”。  相似文献   

16.
王充的人性论虽多有诠释 ,然其中隐含的矛盾却未见有所分疏 ,王充的命定论的内在结构亦未见有所详论 ,本文拟作分析。一把王充的人性论解作性分上中下三品 1虽然大体不差 ,但似未尽王充人性论的义奥 ,王充思想的复杂性乃至矛盾性亦呈现于其人性论中 ,因而需略作澄清。通过检讨历史上主要的人性理论 ,王充认同世硕、公孙尼子一派“人性有善有恶”2的观点。王充“因气言性”3 而非“以理言性”,将人性归于所禀之气 ,以气作为人性构成的基质 ;“禀气有厚泊 (泊同薄 ) ,故性有善恶”4,气的质性差异决定了人性的善恶之分。以气言性并非王充的独见…  相似文献   

17.
大学校园审美文化是指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以自由和超越的生命精神、和谐共融的生命关系以及具有审美意味的校园物质环境为特征的高校整体审美化.大学校园审美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对于维护人性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高校的审美文化应当通过树立大美育观、培育学校的人文精神、发掘校园主客体的审美潜能等途径来加以建设.  相似文献   

18.
周作人散文的语言观建基于古文、口语、方言、欧化语的取舍、调和与建构之上,他的散文语言由明白实用的功利性走向雅致审美性,由日常语言转化为文学语言,阐述了现代散文语言的审美要求和美学构想。通过现代散文语言观的建构,周作人完成了他自己"对于国语的希望",即"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使中国现代散文这一独特的文体不但保持了中国传统散文言近旨远、韵味无穷的审美内涵,同时具有了活泼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散文五十年文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文化角度对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当代散文创作和出版情况进行了整体性分析.文章认为新时期以前的大陆散文创作受到大一统文化规范的极大影响,导致了散文的文化思想一体化和文本结构的模式化;新时期以后出现的"大散文"的创作和出版,既是对新时期以前大陆散文创作的"政治文化"及其审美模式的反拨,又表现为文化思考的活跃与多元;其间,"文化散文"是一种具有浓郁文化色彩和浓厚文化意味的大散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批判则是"文化散文"最突出的文化特征.文章分析了大散文创作的文化背景,并对大陆和台港"文化散文"的文化观念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忧患意识的文化审美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文学的忧患意识进行文化审美阐释,将会发现,忧患意识始终是贯穿在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一条红线。尤其是中国文学忧患意识本身所特有的文化意蕴和美感包容力,大大强化了以忧为美的民族审美心理,拓展了中国文学表现内容的审美空间,使得诸如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相思怀故、失意别离等丰富的人生内容,均可以在融入忧患的情愫中加以抒发和表露。不仅如此,忧患意识还构成了中国文学独特的忧患主题系统,使得中国文学包含的内容和意蕴,丰富而深厚,沉郁而感人。因此,认真地对中国文学的忧患意识进行文化审美阐释,将对于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