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仁爱、兼爱与博爱分别作为轴心时期儒、墨、耶思想体系的核心观念,三家思想在追求和平、注重践行等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然而从其各自特性上分析,三家之爱在基本立足点、发生逻辑、爱的超越性等方面上又有各自独特之处。综合比较各自特点,我们应着重挖掘儒家仁爱的精髓,从本体与功夫和可行性方面探索"差等之爱"与"一体之仁"关系,证明儒家仁爱的宽博性,从而重新认识和定位儒家的仁爱思想。  相似文献   

2.
孟子“推恩”说,上承孔子“忠恕”说,下开理学家“万物一体之仁”说,典型地体现了儒家文明。“推恩”乃儒家“仁爱”之术,是指人藉推己及人的方法将人之血亲情感普遍地诉诸他人。将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以及基督教“博爱”相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墨家的“兼爱”,计较在交相利,基督教的“博爱”考量在契约回报;提倡契约上的平等回报,其实也就是在提倡利益计较,则较之墨家“兼爱”及基督教“博爱”,儒家“仁爱”显然具有非“功利”性、非“契约”性之特色。就精神文明形而上而物质文明形而下来说,儒家“仁爱”因倡导无“功利”计较的泛爱众,在精神境界上要比重“功利”考量的“兼爱”及“博爱”更贴近人的基本关切。  相似文献   

3.
荀子基于儒家思想,提出了一套社会正义理论,其中,儒家的仁爱观念具有特别关键的意义。作为儒家的荀子,其“仁爱”观与其“性恶”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迄今为止人们未能触及的问题,有人甚至认为他根本就不算儒家。其实,荀子正是用“仁爱”来说明一切问题的。他明确提出了“仁爱始于自爱”、“爱则利之”、“仁爱中的差等之爱导致利益冲突”(此即所谓“性恶”)、“仁爱中的一体之仁解决利益冲突问题”等一系列思想理论,由此贯通了中国正义论的若干最基本的理论环节。由此看来,荀子堪称为孔子之后最彻底的儒家。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家仁爱学说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仁爱以“亲亲”为本,讲“爱有差等”,有一定的心理和情感基础,并非悖人情 而为之。而就其所及的范围而言,最高境界的仁爱“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实在博大宽广 ,既不自私,也 不狭隘。墨家对儒家仁爱的批评实有很大的误解,近世以来,反孔和尊孔两派亦未能有真 正确当的认识。儒家仁爱学说独特的内涵、性质和价值,实有待于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5.
荀子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社会正义理论,其基本结构为:仁(爱)→利→义→礼(规范)→乐(和)。其中正义原则是其枢纽。围绕这个中心议题,荀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制度规范(礼)的建构目的是为了解决利益冲突问题;利益冲突源于仁爱中的从自爱出发的差等之爱;而正义原则(正当性原则、适宜性原则)则源于仁爱之中的超越差等之爱的一体之仁;故解决利益冲突问题的根本还是仁爱,其直接根据则是赖以建构制度规范的正义原则;社会正义的最终目标在于社会和谐(乐)。  相似文献   

6.
孟子正义论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正义论的基本观念架构是:仁→利→知→义→智→礼→乐.仁是作为所有一切之大本大源的仁爱情感;利是由仁爱中的差等之爱所导致的利欲及其冲突;知是作为正义直觉或正义感的良知,它渊源于仁爱中的一体之仁;义是正义直觉的伦理原则化、即正义原则,它是一体之仁在特定生活方式下、在差等序列上的推扩作用的结果;智是按正义原则来进行制度规范建构的理智活动;礼是通过"别异"而建构的制度规范;乐是通过"和同"而营造的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为复辟奴隶制拼命活动的孔老二,上台还不到七天就杀了革新派人士少正卯,还主张对敢于犯上作乱作的奴隶进行坚决鎮压,但他又竭力鼓吹“泛爱众”。儒家的第二号人物孟轲,反复论証对劳动人民实行残酷的统治和压迫是“天下之通义”,又大肆宣扬“人性善”。叛徒、卖国贼林彪,妄图谋害我们伟大領袖毛主席,顛覆无产阶級专政,建立法西斯林家王朝,却又吹捧孔孟之道,叫喊什么“以仁爱之心待人之忠,以宽宥原諒之恕”。这孔、孟、林三家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一手揮舞着“仁爱”这块招  相似文献   

8.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林彪为了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扯起孔孟的“仁政”的破旗,胡说什么“以仁爱之心待人之忠”,这是骗人的鬼话!我的苦难家史就是对林彪鼓吹的“仁爱之心”的有力批判。解放前的蔡庄是“孟府”的佃户村。俺家是清代逃荒到蔡庄的。当时,声势浩大的太平军和捻军狠狠打击了清王朝和“孟府”的势力,穷哥们纷纷造反,不给“孟府”种地,使“孟府”在蔡庄周围的二十四顷地荒得茅草遍野,蒿深一人。“孟府”放出风来说:“孟爷以仁爱之心  相似文献   

9.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渊博的理论知识和宽厚的仁爱之心.理想信念是做好教师的精神动力,道德情操是做好教师的重要条件,渊博的理论知识是做好教师的根本基础,宽厚的仁爱之心是做好教师的根本保障.四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共同构成好教师的四个维度.  相似文献   

10.
仁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内涵极为丰富,在推动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加强个人道德修养上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要研究和发掘传统仁爱思想的历史价值,通过扬弃和改造,使其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人民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重大使命。2014年习近平在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活动中强调,广大人民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四有"教师,是精师术、行师道、立师德、铸师魂的良师。  相似文献   

12.
刘永鹏 《东岳论丛》2007,(5):196-197
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我国诸子百家各有论述,但儒家最为精彩,也比较丰富和系统,可集中概括为"一体观"、"仁爱观"、"规律观"、"节俭观"之"四观"。它对我们解决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不可多得的警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竭力鼓吹孔老二的“仁爱经”,用以攻击无产阶级专政,为复辟资本主义制造舆论。林彪的反革命罪行,激起我万丈怒火。林彪胡说什么“以仁爱之心待人”是“儒家的原理”。这完全是骗人的鬼话!孔老二的“爱人”就是“害人”、“吃人”。我的一段家史,就是对孔老二“仁爱经”的有力控诉。我叫宋文秀,十七岁嫁到西林西村。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仁学思想中包含有丰厚的正义论意蕴,包括:"仁爱"概念中的关系论域,"正名"思想中的规则意识,"中庸"之道中的平衡追求,"忠恕"观念中的普遍取向,"重义"倾向中的道义精神等。挖掘这种正义论意蕴,有助于克服当前正义理论研究中本土传统缺失的弊端,使我们在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正义理论的时候,充分接续儒家正义理论之优良传统的根基和源泉,并对之进行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5.
“讲仁爱”是中华文明发展孕育的独特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从纵向时空性看,“仁爱”精神特质的内涵先后经历了“仁者爱人”“仁民爱物”“博爱谓仁”到“民胞物与”的与时嬗演。从横向层次性看,“仁爱”精神特质在逻辑上主要存在“亲爱亲人”“爱众亲仁”“爱惜万物”“博爱宇宙”四个层次。“仁爱”精神特质在历史上对于维系农耕时代的温情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代社会,“仁爱”精神特质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对于破解当代“四大友善”难题、涵养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意义重大,借鉴“孝悌之道”“仁者爱人”“博施济众”和“民胞物与”思想,能够促进“家庭友善”“人际友善”“社会友善”和“人与自然友善”。  相似文献   

16.
为了复辟奴隶制,孔孟鼓吹“仁政”。为了复辟资本主义,林彪也大肆贩卖孔孟的黑货,胡说什么要“以仁爱之心待人之忠”,这是十足的欺骗! “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爱什么,恨什么,都是讲阶级的。孔丘杀少正卯,孟轲仇视商鞅,都说明他们讲的是“仁爱”,奉行的是屠杀。解放前“亚圣孟庭族长府”就是这样天天喊“爱人”,  相似文献   

17.
在儒家仁爱精神和学说的讨论中,我们常常为一般所说的两个方面的"限制"感到困惑,一个是儒家的"仁爱"同"孝"和"礼"结合在一起产生了"爱有差等"的差异意识,它不像墨家的"兼爱"和基督教的"博爱"那么普遍和一视同仁.  相似文献   

18.
儒家仁爱观自其提出之日起即受到墨家“兼爱”说的挑战 ,但从历史的角度看 ,儒墨之辨的结果却是儒墨趋同 ;而从学理论辨的角度看 ,仁爱学说也含着固有的内在紧张 ,其“爱亲”至“爱众”的理论提升存在着诸多的间隔无法打通 ,需要“兼爱”说去补充 ,这样 ,方能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精神动源。  相似文献   

19.
习大大教师节寄语广大教师2014年9月1日,恰逢第30个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广大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习近  相似文献   

20.
巴文泽  王珍 《船山学刊》2010,(1):195-197
孔子的仁学以爱人为起始点.以忠恕之道把自己的仁爱之心推广出去,分殊为“孝”、“敬”、“忠”、“信”等道德条目,按照中庸之道处理好自己身心关系及与家人、朋友、同事、路人的关系,完成自己的人格,实现自己的价值,使整个社会和谐有序,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孔子的仁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向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对现在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