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部落在今宝鸡地区相聚且交错发展,成为泾水南、北的大部族.黄帝部族与炎帝神农氏第八代孙榆罔帝部族徙入中原地区后逐渐融合,构成了华夏族.他们在夏商周时又在宝鸡地区形成大国或小国,使炎黄文化故地大放三代文化异彩,成为古代中国文化的主要渊源和发展地之一,故华夏文化的发源地是渭水流域的宝鸡地区.  相似文献   

2.
从夏人的文化渊源来看,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黄河中游文化区和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的海岱文化区的交汇融合所形成的河南、晋南龙山文化是夏文化的前驱。从夏人的族源来看,夏人是从黄河中下游炎帝集团中分化出来,又融合了黄帝、少昊集等许多氏族部落而最早建立国家的一支,他们能率先打破部落与地域的局限而向国家与民族过渡,是东西两大区系文化与部落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轩辕黄帝是我中华民族始祖,有关黄帝大战蚩尤的神话和传说,自古以来,广为流传。相传约在四千年前,我国北、东部地区有许多部落,黄帝、炎帝和蚩尤三大部落最为强盛。黄帝部落的发祥地在陕北一带,后东渡黄河,越过中条山和太行山,最后在河北涿鹿定居下来。炎帝部落发祥于渭水上游一带,后也沿黄河南岸向东迁至山东一带。  相似文献   

4.
冉(马龙),实为冉和(马龙)两个部落或部落联盟的统称,见于汉代记载,存在于秦汉之时,是四川西部今阿坝藏族自治州东部的少数民族。冉家,见于明代记录,而溯源于魏晋南北朝,是四川东部及东南部今万县、涪陵地区以及贵州东北部的少数民族。冉(马龙)与冉家,一在蜀境,  相似文献   

5.
大地湾遗址对探索伏羲、炎帝、黄帝之间的历史联系有着重要参考、印证作用。生活在黄帝时代的众多原始部落和部落联盟,在迁徙、交往、融合中,共同创造了以轩辕黄帝为象征的当时最高形态的文化——炎黄文化。炎黄文化和黄帝时代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和华夏人在亚洲东部地区最早进入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础。甘肃清水县应是第一代轩辕黄帝的初居地  相似文献   

6.
广西地区在旧石器时代 ,人类的进化大体与黄河流域一致。中石器、新石器时代 ,黄河流域的华夏、蛮、西戎、东夷及北岭的诸多古越族或部落亦有不少徙入广西地区 ,和当地土著民族交错相居、融合 ,泛称为古越或蛮夷 ,此时期的广西与中原地区差距不大。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三代 ,广西地区经济、文化大大落后于中原。春秋时期 ,广西处于分散元君之原始部落或部落阶段。战国时期 ,广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  相似文献   

7.
黄帝陵     
黄帝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远古时代,在中国版图内,居住着许多不同的氏族和部落。其中主要有夷族,犬戍族,九黎族,炎帝族,黄帝族等.黄帝族居住在西北方,在打败九黎族和炎帝族后,进入中部地区定居下来。  相似文献   

8.
中原是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一和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展地区,其中以太伏羲氏与龙文化最为突出。太伏羲氏是不同部落在中原融合的结果,而龙作为中华民族的标志,同样是在河南濮阳“龙”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因此,我们关注中原地区历史与文化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9.
一蒙古族在十二世纪初形成于蒙古高原上,她的形成对蒙古高原的统一和祖国北部边疆的进一步开发有深远的意义。“蒙古”名称始见于《旧唐书》。当时,分布在大兴安岭北段的室韦诸部中有一蒙兀室韦部,居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之东。“蒙兀”即蒙古一词的唐代汉译。大约在唐代末期,蒙古一部逐渐迁到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上游不儿罕山(今蒙古肯特山)地区。此后,蒙古部在蒙古高原上游牧活动,并发展成许多部落。公元十二世纪中叶,在蒙古高原上活动的大小部落有近百个。这些部落贵族阶级为了扩大领地、掠夺财物、争夺权力,不断发动战争,给各部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和灾  相似文献   

10.
昆吾部落在先商时期最早掌握了冶金技术,因此受到夏部落的重视,其迁徙与夏朝王都的迁徙密切相关。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知昆吾首先活动在关中地区,其后来到晋南。夏朝时期,随着夏王朝的迁徙,活动在河南中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1.
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表明 ,楚公族的始祖是祝融 ,其嫡祖是季连 ,祝融部落集团的早期居地在今河南嵩山地区双洎河流域一带 ;季连部落初居于今河南滑县东 ,继之移居今山东曹县东南。自穴熊以后至鬻熊之世这一历史阶段中 ,季连部落至少发生过三次迁徙 ,其时间分别在夏代前期、夏商之际和商末周初 ,每一次迁徙都是一次分流 ,即有的迁往江汉地区 ,有的踯躅于中原。鬻熊率部南迁 ,是季连部落最后也是最大规模的一次南迁  相似文献   

12.
“炎帝”之“炎”、“黄帝”之“黄”、“玄王”之“玄”、“夏禹”之“夏”“禹”等等,其本义都是大。这是由这个历史时期北方社会的英雄崇拜所使然。在红山文化的鼎盛期,“红山古国”就已经萌芽,其中心就在今之敖汉旗中部,约当北纬42°10'~42°35'之间。教来河的中上游两岸。经过一千余年的发扬光大,契玄王统御的古国更加强大。到了相土时期,他们以五千年的文化为依托,凭仗青铜器的威风,南下中原,先后占领丁今之河北、山东和河南的部分土地。是之谓商国。黄帝部落是夏族的先人,来自西北。他们拥有了河东盐池之后,东下太行,在桑干河流域与当地的炎帝部落发生了冲突。阪泉之战是东北区系文化与西北区系文化第一次相互撞击的最高表现形式。后来夏族以晋南为中心建立了夏国。在“野蛮”与“文明”之间,定然有一个“文明社会过渡阶段”。这个阶段应划入文明史,而且是相当漫长的,因为史前的文明因素是在“自然状态”的孕育中进化的,而不是在“人文因素”的催生下形成的。食盐(氯化钠/碘)是生命之母,智慧之源。赤峰以北的额吉诺尔盐湖其成盐作用始于距今约15000年,距今约7000年其盐类沉积已达8米之厚。由此推而知之:在赤峰地区(乃至整个内蒙),不可能存在距今约15000年的新石器文化:有可能发现比千斤营子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奴隶社会的爱国主义,乃是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还涉及到应该用什么标准去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今在前人论述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谈一下个人看法。一、爱国主义是民族意识在国家问题上的反映爱国主义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而国家的建立又与民族的形成不可分。我国之所以能在公元前21世纪建立起强大的夏帝国,乃是早在中原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较稳定的社会共同体——华夏民族的缘故。在中原各部落融合成华夏民族后,周围仍有大量未被融合进  相似文献   

14.
乌孜别克族乃蛮部落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乃蛮部落在乌孜别克族形成前就已经存在,其历史可以上溯到辽代。今天乃蛮部落不仅在乌孜别克族中存在,在蒙古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中乃蛮部落也占有一定的地位。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中的乃蛮部落操用突厥语,蒙古族中的乃蛮部落操用蒙古语。乃蛮部落的形成,融合了金山地区的回鹘、黠戛斯余部以及当地其突厥语小部落。成吉思汗征服北方草原后,直到15世纪前后,在蒙古人的主导下,乃蛮部落参与了乌孜别克族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与作文》2010,(5):71-71
传说黄帝战胜蚩尤后,定都涿鹿城(今河北),并开始了治世大业。他封驯服七种野兽、大败蚩尤的马师皇为牧政官,管理衣食住行和驯服六畜;封在战场上救死扶伤和采集治创良药的炎帝为医政官,管理医药和治疾;封理财有方的嫘祖为财政官,专管国家的经济和出纳;封屡立战功的力牧大将军为军政官;封联系各部落有功的伏羲氏为行政官。  相似文献   

16.
少皞部族原是东夷地区的重要部族 ,与中原地区的轩辕氏、颛顼氏都发生过激烈的战争并遭到失败。失败后 ,少氏的主要力量迁到今山西汾水地区 ,仍有少部分留在东夷、淮夷地区  相似文献   

17.
作者认为,周族源于炎帝后裔有邰氏和黄帝后裔高辛氏,初兴地在今河南的伊洛地区,后被帝喾封迁于汾水地区,尧舜时封后稷部族于泾渭地区,并逐渐在关中迁转、发展和建立国家。  相似文献   

18.
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倍受关注,但由于文献记载的纷繁杂乱,有许多问题目前还尚存争议。本文通过辨析各家观点,对五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补充看法:黄帝不是人名而是部落联盟长的职务称谓;黄帝具有神职身份且是女性;黄帝名轩辕是因世选于以“车”为标志的轩辕部;黄帝的地望可按不同时期定为三个地点;黄帝的经济类型应属农业经济而非游牧经济。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古代民族法制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民族法制史是研究中国民族法制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中国法制史的一部分,又是中国民族史中的一门专史。 在中国历史上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社会形态中,虽然在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大不相同,但无疑都建立了民族法制。 众所周知,民族是人类社会一种基本的历史现象,有民族存在,就有民族问题。中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民族就开始形成。传说黄帝的后裔在进入黄河流域以后,逐渐同夷人部落和羌人部落结成新的部落联盟,这种部落联盟已超出原来血缘关系的界限,开始融合成华夏族。经过迁徙和融合,以华夏族为基础,融合了东方、南方、西方、北方的许多民族,到秦  相似文献   

20.
北魏自孝文帝迁都洛阳后 ,中原 (大致相当于今河南 )地区的官学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尤其是地方官学在政府的提倡下 ,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地方官学体制 ,为隋唐教育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同时 ,中原地区的私学也方兴未艾 ,实施不坠 ,呈现出新的特点 ,对我国专门学科的研究和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 ,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