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背景下,近年以东北方言为载体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本文就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东北方言类节目的社会价值、对东北方言类节目应采取的态度等问题做简单讨论,揭示影视节目中的"东北方言热"现象正是伴随普通话的推广普及而衍生,并肯定了东北方言节目对方言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把"字句是汉语所特有的一种句型,因此,对它的研究一直都是热点。而在兰州方言中"把"字句也有其特殊的用法、含义和规律。所以本文便是以兰州方言中"把"字句的特点为主要研究方向,通过对兰州方言中的处置性"把"字句、非处置性"把"字句、"把"字句的否定形式以及对其疑问句的研究,从而整理归纳出兰州方言中"把"字句的特点、用法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3.
普通话中的"给"主要有三种用法,即作动词、介词和助词。"给"作为动词,无论是表示"给予"的意义,还是表示"容许、致使"的意义,在盐城方言中都是用"把"来表达的,"把"还由"给予"义引申出"(女性)嫁人"的意义,然而无论"给"是作介词还是作助词,在盐城方言中都不是用"把"来表达的。  相似文献   

4.
网络交际用语中常用"二"表示"傻"义,在使用中逐渐被共同语所接受,但语义来源不清晰。通过对《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中43个地区方言进行考察,"二"表示"傻"主要分布在官话区,统计分析各方言中单字"二"的含义,用"二"表示"傻"的语义来源可能是由"二百五"简化而来。与"傻"相比,"二"的"傻"义贬义程度低。  相似文献   

5.
敬嫒 《现代交际》2015,(2):28-29
东北方言中"没(méi)"的意义与普通话中的"没(méi)"相同,均表示对"有"或"存在"的否定,相当于"没有",但由于四声别义现象的影响,东北方言还存在"没(mèi)"这种特殊的语音现象,在语境中表达不同于"没(méi)"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在网上颇为流行的"东北话专业八级口语考试"视频中有关于"没"字的语段进行分析,总结"没"在不同语音下的语义特征,以进一步了解东北方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唐代诗人温庭筠的"筠"字的读音众说纷纭,普遍认为应读"yún",但在一些南方方言中却有"jūn"的读音的。根据现代汉语的语音发展规律、"筠"在我国南方一些方言和朝鲜语、日语中的读音,可以探知温庭筠的"筠"应读"jūn"。温庭筠自身的一些经历也可以佐证这个观点。  相似文献   

7.
"哒"是株洲话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动态助词。它们用于动词后可帮助动词表达丰富的时态。它不仅形式多种多样,而且兼具普通话中"着""了"、"过"等体助词的功能。有时相当于介词"在""到";它和其他方言里的"哒"基本一致,但又有自身的特点。本文以"哒"字在株洲方言中的句法分布为线索,探讨"哒"所出现的语义环境,继而概括出语义特征。再分析研究从这个方言词汇"哒"演变发展出的一些网络新词,如"么么哒"、"萌萌哒"。  相似文献   

8.
"来"在吉首方言中的用法很特别,前面往往接动词、名词、形容词,句尾经常与助词"了"搭配,其中结构助词"了"在句中既有完句的作用,又使句子有了表示将来的意思。"来"与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时,语境情况不一样,表达的意思和时间状态也不一样。在吉首方言中"来"常常后置,表示将来时,往往后面与结构助词"了"搭配。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和田方言中两个体助动词"qop-"和"tur-"所表达的各种语法意义进行初步探讨,并试图与现代维吾尔标准语中的用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0.
"老师儿"是山东方言的特色称呼语,一般用于面称陌生男子。以称呼语"老师儿"为研究对象,探析其语法结构、语义内涵及语用功能,其中语用功能包含认同和人际关系指示两种。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分析,探究"老师儿"在时代的浪潮下历久弥新、仍然通行的原因,发现除语言因素、心理因素外,还有其独特的文化因素,恰当地使用这一方言,能够认同和指示交际双方关系,拉近双方的距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红楼梦》中"家里唱动戏,我又不得舒舒服服的看"这句话中的"动"进行考证,并结合河南省济源方言中的"X动"结构来对其进行释义。文章还对济源方言"X动"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充分证明"动"在此处就是"……的时候"的意思,《红楼梦》中对"动"的校注"热闹的戏","量词,一次大场面的戏"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2.
黄欣 《现代交际》2012,(4):54-56
时下南昌是一个典型的双语社会,大多市民都具备南昌话和普通话双语能力。随着普通话和南昌话长期、广泛和深入的接触,引发了两种语言功能和结构的变化。普通话和南昌话的系统结构在接触中发生着"同构"和"互协"。本文通过对南昌人普通话中语气词"是"的使用调查来诠释普通话和方言的这一"互协"模式:方言在受到强势普通话影响趋于同构的同时,努力保全自己固有的语言格局,影响着并渗入到普通话中。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从人称代词"俺、咱"的基本意义和语法功能等方面来描写,探讨永城方言人称代词"俺、咱"的特点,试图揭示这种特殊现象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语法的定义一般有广义和狭义的分别,本文主要从狭义的语法化探讨"来"的问题。"来"在滕州方言中所表现出的独有范畴,即一种时态标记。  相似文献   

15.
说“打荷”     
"打荷"一词具有浓厚的方言色彩,多在粤语区出现。"打荷"主要有两层意思:在赌场中,"打荷"是一种职位,是主要负责管理赌场中赌注的工作人员;在饮食业中,"打荷"是饮食行业红案工种之一,负责将砧板切好配好的原料腌渍调味、上粉上浆,供炉子烹制,烹成后协助炉子师傅拼扣造型,是炉子师傅的主要助手。  相似文献   

16.
丁媛 《现代交际》2011,(11):54-56
“倒”在湖北京山方言中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词,它有多种不同的用法。根据“倒”在京山方言不同句式中的用法,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动词、介词、动态助词、语气词,并结合例子作了详细论证,从中总结出京山方言“倒”的独特用法。  相似文献   

17.
正菜卤的香味一代代传下来,不绝于村而成乡愁。在方言中,腌咸肉被说成"盐咸肉",腌菜成了"盐菜"。"盐"在此成了一个特色动词。这种说法记录在文献并流传至今,如"桥下一细家取欲烹食,其妻盐而藏之","吴语以鹾腌物曰盐","生瓜,一名筲瓜,或酱,或盐,皆可菹"。盐菜一年四季都可进行,各种蔬菜也"皆可菹",如青菜、茄子,加点盐挤捏几下,就盐好了,洗净装盆后再加点麻油,别有风味。方言称此为"暴捏菜""捏落苏(茄子)",到了官话里有个好听名字:生拌。这都属于"暴盐",随盐随吃,都是即兴或  相似文献   

18.
芦韩娇 《现代妇女》2014,(3):130-130
对非方言区的读者来说,许多明清小说对他们的阅读多多少少会造成一些障碍。一些方言词汇对他们来说是无法理解的。因此需要我们给出清楚详细的释义。宁波方言里保留了许多古音、古词和古义。而在古代文献特别是明清小说中能找到宁波方言的许多词汇。宁波方言里有些词与普通话同音同形,但是意思却完全不同,这些词不能望文生义。下面将从《三言二拍》中撷取一个较为典型的宁波方言词语"昼"对其进行释例。  相似文献   

19.
刘宁 《现代交际》2014,(11):32-33
本文首先考察了"吃"和"喝"两个词语在普通话以及某些方言中的使用特征,进而确定了区分两词的最重要特点。随后本文分析了环境对这两个词使用的影响。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因此今天语言的使用情况是以过去发展为基础的,在第三部分本文简述了两个词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好”字作为一个同音多义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共有十五种用法,本文选取“好久”着重讨论“好”在成都方言中的,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用法,得出“好”字作为程度副词在成都方言中带有强烈的感叹语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