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北沦陷区文学的兴盛虽只有几年时间却涌现出一大批独具风貌的文学作品和深富民族担当的优秀作家。其中,出生于1912年的白朗与萧红并称为东北女性文学的拓荒者。本文以白朗的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从其小说中屡次出现的"出走"情节分析白朗对黑暗势力的强烈反抗;梳理作家的女性书写,论述其关怀家国命运的女性视角;探讨民族危亡之下白朗关于生与死的辩证思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阅读鲁迅的小说,我们可以感知儿童形象在其作品中的独特存在。本文将集中探讨鲁迅小说中儿童"病态"的身体以及"失语"现象及其原因,以此窥伺国民劣根性改造的难度和鲁迅复杂的儿童观。  相似文献   

3.
周琛 《职业》2012,(35):154
鲁迅的小说在具体形象的创造中,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为我们当代文学树立了杰出的榜样。本文分析了鲁迅小说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雾都孤儿》是一部典型的批判主义小说,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然而至今尚未有学者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探究小说中人物角色的话语建构及其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小说中奥利弗孤儿形象的塑造主要体现在及物性、词汇分类和情态的使用上,运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揭示当时作品写作背景时期英国社会资本家的腐败和社会底层人民,特别是孤儿的艰苦生活,呼吁构建公正和谐的社会,追求人性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5.
《呐喊》、《彷徨》创作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期间,这两部小说是我国现代小说的鼻祖,在我国具有很高的地位。《呐喊》、《彷徨》反映的是当时真实的社会现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悲剧色彩,鲁迅通过这种对人物形象的详细刻画的手段展现当时社会的现实。现代关于《呐喊》、《彷徨》两部小说的研究比较多,但很多研究都是以当时的社会背景为严重的重点。本文研究是从小说本身带有的悲剧性色彩出发,对《呐喊》、《彷徨》的悲剧性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一次也未谋面郭沫若所读的鲁迅第一篇小说是《头发的故事》,那是1920年发表在《学灯》上的一篇文章。这也是他"第一次看见的中国近代小说"。他对这篇小说乃至鲁迅的创作风格,是这样评价的:"我当时很佩服他,觉得他的观察很深刻,笔调很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我国重要的文学作家,他的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其作品中反映的民族精神以及独特的写作风格长期以来受到了诸多文学研究者的探讨和分析。本文在先前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鲁迅的作品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主要从《呐喊》、《彷徨》这两部作品中总结鲁迅小说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
二战后,马华文坛上出现了主张"马华文学独特性"的声音。在此社会背景下,南来作家姚紫在新加坡寄居两年后,陆续发表数篇中篇小说。其中,小说《咖啡的诱惑》中对新加坡本地的书写,在情感上呈现出二元化的趋势,并且小说展现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取向在本土与母国之间不断摇摆。姚紫借助《咖啡的诱惑》反映了寄居南洋初期、中期的体验,小说中关于本土与母国的话语书写也展现了他作为异乡人的徘徊与迷思。  相似文献   

9.
在鲁迅的小说中,塑造了很多类型的女性形象:有贫苦农民阶级的代表祥林嫂、单四嫂子;有勇敢反抗,却这些女性被封建制度吞噬的爱姑;有追求个性解放的新女性子君等。在男权社会以及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下,被封建礼教与社会伦理道德所束缚,再加上她们自身的劣根性,都没有摆脱悲剧的人生命运,鲁迅小说通过描写人物的悲剧命运,来揭示社会病苦,对当代女性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对于鲁迅与文化传播媒介方面的研究所着手方向各有不同。本文接下来在史料的基础上对鲁迅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针对其文体选择、创造背景及特征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在酒楼上》是鲁迅第二部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二篇小说,首次发表于1924年5月。作为"离去—归来—再离去"归乡模式[1]的典型文本,鲁迅的《在酒楼上》可视为启蒙主义知识分子一次深刻的自我剖析。而这向内转的自我解构却最终导向了"无路可走"的虚无和颓唐——启蒙还未开始就已先"自我瓦解"。从叙事学视角和文化研究视角入手,跟踪探析《在酒楼上》中的两个知识分子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黑暗"之路。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英国作家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与中国现代作家庐隐的《象牙戒指》,皆为爱情与婚姻题材的女性小说。解析两部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及其在19世纪的英国和"五四"时期的中国这两种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不同的婚恋选择,进而从两位女主人公的婚恋方式、婚恋目的、婚恋责任等方面探求作品中蕴含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13.
"看客"是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的一个病态群体,他们忽视了人伦道德,对别人的悲惨遭遇冷眼旁观。从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我们可以由小见大。书中典型的几个"看客",折射出整个中国社会的看客群体。当今时代,每个人都要行动起来,坚决抵制"看客"的畸形心理,减少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杨晖  刘洋 《现代交际》2012,(10):72+71
中、日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和夏目漱石都曾在自己的小说中有过对爱情的描写,本文从《伤逝》和《门》两部文学作品,分析两位文学大师在不同社会环境下对爱情的阐释。只有把人性的改造和社会的革命结合起来,才能解释爱情的迷茫,找到爱情的真谛。  相似文献   

15.
袁丽 《职业》2014,(24):185-185
阅读鲁迅作品的关键在于深刻领会作品的语言,本文结合中职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从色彩语言的艺术特点这一角度,尝试对鲁迅小说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作为20世纪先锋文学,成功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形象,并通过这些形象把他对社会、对封建传统文化、对国民性的深刻认识传递给读者,这一过程展示出了高超的传播谋略.本文将结合传播学相关理论,从传播学传播谋略中的典型示范谋略、中间性定位谋略来解读鲁迅小说.  相似文献   

17.
"人血馒头"是鲁迅先生在小说《药》中写到的情节,其描述的旧中国底层百姓的无知和迷信让人触目惊心。然而在社会文明已经进步到一定程度的今天,这样的悲剧竟然再次上演——"人头汤药引"带来的撞击,深深地敲痛我们的心……  相似文献   

18.
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被誉为美国"爵士时代"的代言人和"桂冠诗人"。菲茨杰拉德认为《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男人的书"。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和她们的悲剧生活与当时所处社会下的男权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小说对女性人物的负面描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当时美国社会对女性的态度。虽然男权意识占主导地位,但是女性主义已经萌芽。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以《阿Q正传》为文本,通过对鲁迅作品横向对比手法,从现代性的视角对鲁迅小说进行研究。文章写作角度主要有三个方面:主题的现代性、写作手法的现代性和叙事的现代性。《阿Q正传》的主题具有强烈的批判性,语言运用白话文进行书写,写作手法采用了意识流、象征主义等写作手法,叙事上运用了全知视角多重视点转移叙事,这四个维度的编织,使得鲁迅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20.
《锻炼锻炼》是反映五十年代时期农村社会面貌的小说,是对农村农民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作品通俗风趣,雅俗共赏。人物更是活灵活现,耐人寻味。"小腿疼"与"吃不饱"是短篇小说《锻炼锻炼》里面的两个人物。她们性格各异,各具特色,但是无不体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这一大背景下农民缺乏安全感的生活状态。本文试图从时代背景,基层干部的主观主义,作家的乡土情结来重新认识"小腿疼"与"吃不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