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亲,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学符号和文学中的一个永恒主题,一直以来是无数作家进行创作的源泉。"母亲"这一文学形象在现代文学中也历经了一系列嬗变,本文通过"母亲"形象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嬗变来分析时代的发展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作为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其文学实践营构了中国形象,这种中国形象与传统中国的形象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它是作家寄予独特精神的符号体系。怀着对乡土中国的无限热爱,沈从文将笔下的湘西世界塑造成了一个有情感、有性格的生动形象,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本文借鉴王一川的中国形象理论,并以语言形象为例将之归结为对中国形象的古典乡土性描绘,希望借此可以对沈从文的作品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成敏 《现代交际》2010,(7):40-42
在美国文学中,"上帝"是一个频频出现的重要概念,且其形象内涵一直在发生变化。本文以教学过程中对这一知识点的有效传达为立足点,从"上帝"一词的内涵着眼,追踪了美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殖民地时期、浪漫主义和超验主义时期、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至今这几个典型阶段中"上帝"形象的变化发展,并辅之以简笔漫画作为补充说明,从而使其一目了然、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4.
城镇更新是城镇发展中"修复振兴、激发活力"的动力机制。而在拓展城镇规模,建设形成新城镇形象的过程中,保护老城风貌并采取各种优化、更新要素的方法传承形象特色,是不同历史阶段化解形象危机和传承文化特色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当前城乡一体、资源统筹的新型城镇化语境下,探索优化老城形象的策略,对未来城、镇、村的层级、梯度发展、增强城镇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滁州老城物质风貌的显性与隐性形象要素入手,对形象要素"分裂、重构、整合"出的"生态、建筑、文化"等形态风貌关系进行分类分析,提出优化策略,为保护老城形象、传承文脉、转型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文学是民族文化传承,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种体现。文学不仅是丰富精神生活的调味剂,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一个国家的倒影,反映社会的风气等情况。通过文学我们可以从中探索近代女性形象的变化。近代文学作品中,女性的形象逐步发生改变,社会地位也渐渐提高,从精神上到经济上的逐渐独立。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时代变迁带来的影响,更是女性思想解放而奋起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6.
彭兰 《现代交际》2012,(11):47+46
本文从符号学及相关内容的视角对大学形象宣传片进行个案分析,探究图像或其他传播符号所隐喻的传播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宣传片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旨在为中国高校形象宣传片提供一种符号表征分析、建构的方法论,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能对以后的高校形象宣传片的符号表现提供更多的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7.
浪漫主义文学是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这一文学流派的特点有很多,本文从《约婚夫妇》这一代表作品中一位女性形象出发,体现出意大利浪漫主义文学中女性人物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陕北指陕西北部,是中国革命的红色根据地。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站在黄土高原上指点江山,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陕北成为全国重要的煤炭、天然气等能源基地。从革命老区到老少边穷地区,到现在的能源重化工业基地的发展,陕北人也摇身一变成为所谓的"有钱人"。陕北和陕北人的相关消息在各种媒体新闻中频频出现,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种高度的关注中,陕北人的形象被媒介贴上了符号和标签,其中存在的某种偏向性影响着受众对陕北人形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交际学界近年来比较重视对语言与非语言符号的研究,却忽视了文学文本的作用,文学文本也应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结合功能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以鲁迅小说的日文翻译为例,探讨文学文本的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进而探索跨文化交际视域下文学文本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西游记》文本中,作者塑造了丰富的龙王形象。这些龙王不再是人们传统意识中的具有威严的龙,而是带有世俗化、充满了民间气息的特征。龙王的多种形象源于社会现实、文人创作等影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龙王形象在《西游记》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元代是一个儒教思想稍有削弱、各种思想混杂的朝代,儒士的地位低,他们为当时处于不公平地位的女子代言,塑造了一批有女性意识的女性形象,她们反抗强权和夫权,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这些女性形象的出现是文学史上值得关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屠格涅夫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小说中塑造出具有永恒生命的景物形象。屠格涅夫描写了具有时代色彩的俄国风景画,这些景物形象或者预示着主人公爱情的出现,或者象征着作家及主人公对幸福的期望,或者成为人生爱恨离合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3.
<正>一、红色文化的学术溯源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重要文化资源,目前,红色文化宣传、红色形象在树立过程中遭遇瓶颈,寻找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分析其运用的符号形式,探析其表意机制便尤为重要。《觉醒年代》自2021年播出就引起青年群体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符号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觉醒年代》中多元化符号的建构,从皮尔斯的符号三分构成理论探析这些符号在传播红色文化时的意义表达,进一步从符号文本编织、发送者传达符号和接收者接收符号三方面为红色文化符号的建构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作为西方"他者文化"的想象体而存在,中国外交形象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一直处于不利地位,"中国威胁论""强势崛起论"成为目前中国外交形象的主要标签。如何塑造大国外交形象,让他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外交政策,如何进行中国外交形象的跨文化传播,避免"修昔底德陷阱"问题,影视作品在此方面担任着极为重要的意识形态传输的职责。纪录片《大国外交》是一部典型的政教宣传片,详细介绍了中国外交政策战略部署,构建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新一代大国外交形象。本文以纪录片《大国外交》为文本,深入探析影视作品应该如何建构中国外交形象,如何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传播。同时,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以后的政教宣传片的拍摄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她们出身经历不同,性格迥异,或是纯真善良的童养媳,或是任人鄙弃的娼妓,蕴含了"爱"与"美",而这正是大部分湘西女性形象的独特之处。本文主要通过对沈从文的《萧萧》和《丈夫》这两部作品中萧萧、老七女性形象的探究,认识作品中女性的回环式的宿命感。在这些乡村女性的身上,同时也体现了作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蒙昧悲凉、无奈的文学意义,寄寓了作家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讣闻报道是一项特殊的新闻文体写作,目前在国内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章运用文本分析、定量分析的手法,从概况、受众、时效性、文本等方面对中西媒体的讣闻报道做了较为全面的比较研究,发现中西媒体在讣闻报道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对讣闻报道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十七年女性文学文本是不能忽略的事实存在,通过对十七年文学中五类女性劳动者、女战士、女英雄形象的具体分析来找寻女性与历史、政治之间的暖昧关系,探究女性在文本生成中的社会角色、家庭角色与女性个体之间的丝丝关联,引发人们思考。  相似文献   

18.
马冬 《职业》2008,(11):39-39
办公室的微妙人际关系是一面多棱镜—你希望出现的形象与他人看到的形象常常是不一致的。所以职场新人要审时度势,及时绕开某些欲速则不达的表现“陷阱”。  相似文献   

19.
不同于以往的传统研究,本文立足于一个全新的视角——文学修辞对音乐创作的影响,去重新看待巴洛克音乐的产生和发展。结果发现:巴洛克音乐风格的产生和形成并非主要是受到了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影响而成,它的形成和发展很显然是受到了文学修辞的深远影响所致。本文在论证中,发现并证明了从古代开始出现的文学修辞与巴洛克时期一系列音乐理论与手法的渊源关系,力图揭示该影响的过程,展示了巴洛克时期音乐创作手法与文学创作手法之间的对应关联,并跳出传统思维定势,重新审视巴洛克音乐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20.
地主,作为一个很多人都特别熟悉的艺术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展现出来的特征都不尽相同。造成地主形象不同,主要是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及文学主张。本文主要对我国当代文学中不同的地主形象进行研究描述,同时从地主形象的变迁中反思我国当代文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