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爱玲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作家,她的作品不仅有美妙的文字,更有其所特有的悲剧美。本文以张爱玲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命运为研究对象,从分析《金锁记》、《半生缘》中的女主人公的悲剧性格和她们的悲剧命运入手,解读张爱玲小说主题以及其对女性人物塑造上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2.
提到张爱玲,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华丽”和“苍凉”这一类的词藻。精致生活的情调和怀旧的贵族气质,是张作为文化符号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在中产阶级气质的想象热中诞生的“张爱玲热”,我们似乎已经难以分辨究竟是张爱玲其人及其作品恰到好处地传达了这种想象的需要,还是这种需要为“张爱玲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求发展,远渡重洋1952年,张爱玲化名张瑛,以去香港完成学业为由离开上海申请去香港。她在香港生活了3年,结识了她终身的挚友和相助者宁淇。她在香港也写了一些作品,但她的作品的吸引力已经有限了。她觉得,香港似乎也没有她的前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文学作品是近年来文学作品研究的焦点,在美国后现代文学浪潮中更是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家,在这些作家中,凯茜·埃克可以称为是最大胆、最有争议的小说家之一,她反叛的写作风格对传统的,主流的价值和道德体系进行讽刺和抨击,通过这种颠覆式的写作,使人们重新审视原有的价值观,并且给人们带来视角和思维方式,去审视、欣赏一个作品。本文从解构主义视角,对比分析凯茜·埃克同名作品《远大前程》,在分析作品风格,写作手法的同时,更深刻地发掘作品展现给我们的新的视角,以及在解构主义引导下的写作手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喜欢读书人     
玉明 《公共关系》2001,(12):69-69
早几天上街,在书店偶遇一位二十出头的女孩。女孩对张爱玲和琼瑶作品的评价非常到位,很多观点与我这个吃了二十年文学饭的人不谋而合,我不由得对她刮目相看。女孩长得并不漂亮,而且素面朝天,穿着也极朴素,不是我们通常说的那种“美眉”。我欣赏她,只是因为她是读书人。  相似文献   

6.
无论在中西方,婚恋都是可以深刻反映人性的重要主题。张爱玲与简·奥斯汀在创作时都采用了女性独特的视角,表达了她们对爱情、婚恋观以及社会意识等问题的深刻思考,但是两个人独特的性格决定了她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奥斯汀凭借理智来理解社会,张爱玲通过情感来理解社会。从而造就了她们不同的写作风格。《傲慢与偏见》与《倾城之恋》是简·奥斯汀与张爱玲表达婚恋观的典型代表作品。虽然存在创作背景和创作角度的差异性,但是在婚恋观上却不乏有相似之处。两部作品都描述了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男权社会里,男性在当时拥有绝对权利,而女性只能是通过婚姻的形式来依附于他们。与传统的观念不同,简·奥斯汀与张爱玲对女性的婚恋观有新的看法。本文从女性主义出发,重点分析《傲慢与偏见》和《倾城之恋》中伊丽莎白和白流苏的爱情婚姻及其体现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两位主人公婚恋观。透过婚恋观,论述在男性至上的的年代奥斯汀和张爱玲塑造的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人物共性。其实两个主人公也是作家内心世界的写照,因此通过本文的研究也可以为两位杰出的女性作家的对比作出些许贡献,也可以通过本文深入的对比研究不同地域和不同时代的婚姻与爱情观。  相似文献   

7.
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在全世界都享有盛名,是美国短篇小说的创始人。在欧亨利的作品中,《警察与赞美诗》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部创作于二十世纪的小说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欧亨利在小说中对于情节的构造非常的引人入胜,同时其所表达的深刻内涵也让人回味无穷。欧亨利在创作这部作品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协作技术表现手法,在语言上,他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对于事件进行变形处理,通过这种手法来表现出当时社会中下层人民生活的状态,对当时的社会关系进行了生动的描绘,揭示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与黑白颠倒。本文对这位伟大的小说家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当时社会环境对其写作风格的影响。本文以《警察与赞美诗》这一经典代表作为例,对于欧亨利的协作风格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从其题材的选取及语言特点等方面赏析了其写作风格。希望通过对欧亨利的写作风格的欣赏,可以对我们的写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我们写作的过程中对其写作风格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8.
我们总是喜欢谈论张爱玲,谈论她与胡兰成那段被滚滚红尘惊扰了的情,谈论她笔下那些或光艳靡丽或清冷凉薄的男女。但我们鲜少谈论的,是她身上烙印般的家族符号,以及她曾显赫一时的家族中的人和事。这些在乱世中浮沉逐浪的人和事,宛如一条条色彩浓重的血脉分支,最后汇聚于张爱玲一身,形成她优雅、孤高、冷傲、怪异、矛盾,甚至离经叛道的独特个性,并让我们为之深深着迷。  相似文献   

9.
董晓平 《现代交际》2013,(11):80-80
1941年,张爱玲在《西风》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天才梦》的散文,结尾写出了这样一句名言:"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些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本文拟将"蚤子"的意象作为研究的对象,以张爱玲的生命情感体验、作品以及"张学"为底色,试图在张爱玲的世界里做一简单的爬梳剔抉,尽力从各个视角诠释"蚤子"在张爱玲世界里的涵义。  相似文献   

10.
三毛的作品情感真实,没有太多的粉饰,而是展现生活的原貌和生活中的智慧与趣味。在她的作品中,没有一般爱情作品所描写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唧唧絮语,即使在《结婚记》里写到她与荷西婚前谈恋爱时的生活,最多也只写到他们如何在寒风中抖抖索索地坐在西班牙公园的长椅上,想着如何解决温饱问题。三毛经历了灰暗的少女时期和多舛的青年、中年时期,使得悲情成了她作品的基调。这种对疼痛的敏感一直在三毛的性格中保持了下来,并对她日后的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用善良、忧伤、怜悯的目光关注自我,关注周遭的世界,因此,她作品的字里行间总是溢满了悲情的美丽。如在《哑奴》中,三毛成功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生活在深重苦难之中毫无人身自由,却又充满了爱和智慧的黑人奴隶形象。  相似文献   

11.
艾米丽她的性格是独一无二的,缄默中又总是带着几分以男性自居的感觉,生性寂寞,自小内向;她在什么时候开始显得很特别呢?是她的少女时代,在她和姐妹们在家里编故事、写诗的时候,她就显得非常特别,艾米丽的作品属于纯净的抒情风格之间总笼罩着一层死亡的阴影,并且和波德莱尔或爱伦·坡那样总是被恶这一主题所困惑,这在后来收录她们的诗歌合集中有所体现。她迫切需要创造一个虚构的世界来演绎她的小说,借小说人物之口把自己心底几近撕裂的痛苦淋漓尽致地发泄出来。所以当她写《呼啸山庄》时,困惑与不安的情绪变得更加急躁。但这部作品的诞生饱含了作者的所有心血并交织了所有情感。  相似文献   

12.
从80年代末到20世纪初,张洁用自己不同内容及风格的作品诠释着她对爱情执着地思考与探索。从奉献、变质、无奈、亵渎到抗争,这就是她的主要作品展示给我们的爱情嬗变历程,每一个阶段都是一次爱情的涅槃。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改编是影视剧创作的重要来源之一,如何做好文学作品的改编是摆在很多主创面前的问题。本文将以张爱玲作品的改编为研究对象,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探索文学改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在年轻设计师房莹的丝绸专场秀上,她的融合了传统与现代风格的设计作品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5.
多丽丝·莱辛是著名的英国女作家,也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她的一生创作了将近30部长篇小说,1950年小说处女作《野草在歌唱》的发表,使她受到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她在创作上一直进行着实验,《金色笔记》是其实验过程中的巅峰之作。从题材、文体和叙事技巧三个方面对莱辛作品中的实验性进行细致研究,从而说明莱辛在创作过程中循序渐进的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16.
马克·吐温作为美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以幽默的风格以及辛辣的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独树一帜。受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影响,马克·吐温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在作品中马克·吐温大胆的运用典型的矛盾设计以及极度夸张的浪漫主义对故事进行描写,通过幽默辛辣的语言为我们揭示了那些丑恶的社会现实,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社会弊端以及人情世故,同时也是对当时美国现状的讽刺。  相似文献   

17.
身体是文化社会的铭刻,张爱玲,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成一个奇异的存在,她对于女性身体的呈现是有着深厚文化与社会意义的。她笔下的女性的身体多是美丽的,但是却伴着病态。这与女性的社会文化身份是息息相关的。本文将以张爱玲笔下的三个人物曹七巧(《金锁记》)、柴银娣(《怨女》)和霓喜(《连环套》),为例,来分析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世界。  相似文献   

18.
钟芳 《老年人》2012,(9):39
《于丹趣品人生》是著名学者于丹沉淀三年后推出的最新作品,它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好书。书中,于丹以瑰丽温馨的语言和神闲气定的风格,生动地讲述了她对生活的所思所想,以及她对人生和幸福的体悟,告诉我们要怎样才能在韶华中摆脱名利的羁绊,释放生命的孤独,觅得纯净幸福的心灵家园。有人称,这本书不失为现代浮躁世界的一剂清凉药。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我国重要的文学作家,他的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其作品中反映的民族精神以及独特的写作风格长期以来受到了诸多文学研究者的探讨和分析。本文在先前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鲁迅的作品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主要从《呐喊》、《彷徨》这两部作品中总结鲁迅小说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0.
一个渐行渐远的身影,蓦然间转身回来,突兀于我们面前。我们不免吃惊,不免手足无措,因为全无准备。其实,应早有准备的。我们知道傅雷对于张爱玲的作品的解读,张爱玲并不以为然。对于另一个人的解读,她却满心欣悦,还有服膺,因为“懂得”。因此,我们开始期待读此人的作品,印证。此人便是胡兰成。关于胡兰成,许多传说,许多褒贬,大多关涉他的人生际遇以及人品。《今生今世》的封面上赫然写着“从林语堂、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