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今,孝道文化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被逐渐淡化,但在家庭养老的问题上这种文化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通过孝道文化对社会发展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为中心,具体说明孝道文化在农村家庭养老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历来具有极强的家庭观念,而这一观念主要是由孝道来维系的。这有好的一面,使中国社会具有养老敬老的优良传统,但也有不好的一面,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至今仍成为独生子女政策的一大障碍。 解放以来,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也直接关系到养老敬老的问题。目前我国盛行的养老方式仍处于一个过渡时期,它是在解放前家庭养老的基础之上增加了社会的扶助,这与未来的“社会养老”还有很大的距离,因而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据统计,我国年过六旬的老人已逾9千万,其中只有30%的  相似文献   

3.
养老问题是社会诸多问题中的一个较重要和特殊的社会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力量还无力全养的条件下,以家庭为基础,逐步扩大社会化养老,国家做为发展计划的一个重要问题进行资助,互为促进和保证,仍是当今中国养老的基本道路。就边少地区的实情分析,如何把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互为一体;保证家庭养老为主,社会补充为保证,继续强化家庭养老教育,尽快发展社会养老建设;从多方面提高整体养老水平;寻求一条客观实际的养老道路,是我们需要注重研究的一个事关发展的综合课题。  相似文献   

4.
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国传统的思想道德规范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时代在发展,历史在进步,进入21世纪的今天,孝道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还有没有价值和和积极意义。本文认为,孝道文化构成了中国社会独特的伦理文化,长期以来对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对今天的中国人,包括世界华人仍具有强大的影响魅力,但是,由于传统孝道文化的复杂性、多元性,其精华与糟粕并存,因此,现代社会对传统孝道文化应是判断地继承,而且,更重要是取传统孝道文化精华的基础上,重建起一种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  相似文献   

5.
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是中国式现代化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和家风家教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对六个世代的养老观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更倾向于认同家庭养老,认为子女应当承担家中长者的医疗照护和给予经济支持,并希望其他子女和老人的同住者共同分担养老责任,持家庭分担式养老观念。中国青年依然奉行传统孝道文化,愿意承担家庭养老责任,并赋予家庭赡养新的时代内涵。这既传承和发展了传统家庭养老观念,对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社会福利制度和家风家教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也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年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孝道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在吸收传统孝道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弘扬和提倡现代社会的孝道教育.本文从孝道教育的现代价值,孝道教育的现代内容和孝道教育的现代实施三个方面对现代社会的孝道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读者来信     
“孝道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普遍宣扬和奉行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它融合了礼法与道德的内外约束,反映了传统的亲子伦理关系。就社会现实而言,当前倡导孝敬父母,对于调节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特别是弥补社会养老保障缺失,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传统文化恢弘博大,而我国的孝道文化则是瑰丽的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内蕴大量丰富而实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起到了教化子女、凝聚家庭、调控矛盾的作用,肩负着以爱老尊老敬老养老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相似文献   

9.
社区养老与社区老年照顾 伴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来临,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体系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20世纪50年代~80年代,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单位福利养老+养老机构养老,也就是单位福利养老渗透在家庭养老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孝"这一传统思想在青年的意识中日趋淡薄。通过分析现今农村青年孝道现状,提出了提高青年孝道意识和行为的对策,这有利于促进家庭和谐、推动社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郭竞成 《城市观察》2013,26(4):45-52
城市居家养老具有准公共服务的属性,公共服务产业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经济水平、社会发展和公共政策三方面因素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居家养老公共服务产业是行政化的、社会化的或市场化的。浙江实践表明,在构建城市居家养老公共服务产业过程中,应重视初始制度设计,强调政府责任,因地制宜发展,突出家庭孝道。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转型,在这场全面而又系统的变革中家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其中最突出的是家庭养老功能的转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在城市化、工业化、人口老龄化及家庭小型化的压力下,养老问题日益尖锐,并构成大社会问题。就养老模式的选择问题不同学者看法不一,本文通过对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13.
韩静 《现代交际》2010,(12):94-94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统孝道在调节家庭关系,普及道德教育方面都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道德滑坡,社会信用出现危机,家庭不稳定,代际关系不和谐等等问题,与孝文化的式微有着重要关系,所以我们要弘扬传统孝文化中的一些进步思想,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孙彩燕 《现代妇女》2014,(4):311-312
儒家孝悌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宗法农业社会造就的解决封建家庭内部关系,树立封建家长绝对权威的家庭伦理范式;作为由家庭伦理扩充到社会关系,服务于封建政治统治的社会公共伦理范式,其在中国社会存在已经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这种社会存在已经自觉、不自觉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种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如今,中国社会正面临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转型,面对扑面而来的现代化困惑,中国人的现代化精神家园是什么?成为人们自觉、不自觉的追问。自然,儒家孝悌思想现代化反思研究也成为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要研究这一课题就必须研究儒家"孝悌"思想在清末民初现代化转化的困境,才能更好的继承儒家思想的精髓,才能让现代人真正自己去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5.
向瑜  曹雨欣 《现代妇女》2014,(3):76-76,80
当前中国失独家庭的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这个特殊的群体正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不得不面对的社会问题。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是老龄化社会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本文将先从精神方面和养老方面来探究失独家庭的现状,再从现状出发针对失独家庭的养老方面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改变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完善社会化养老和救助机制,合力帮助他们在社会的关爱中找到心灵的慰藉,使其能安度晚年。  相似文献   

16.
中外家庭养老方式比较和中国养老方式的完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家庭养老是世界各国都经历过的一个历史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向社会养老转变是社会的巨大进步。但是,从跨文化的角度考察,家庭养老方式至今仍有一定的生命力。本文对中国、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家庭养老方式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对发达国家的家庭养老方式及其实践进行总结和借鉴,有助于探讨、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方式,对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们拥有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和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实践的双重经验,这将有助于人们探索更加完善、更加富有弹性和活力的老年残疾人社会保障模式。一个顺理成章的思路是,充分发挥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两种功能,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社区、家庭、个人相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障制度,增加老年人福利和医疗保健设施,保障老年人享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逐步形成以社区为中心的生活服务、疾病医护、文体活动、老有所为四大服务体系,实现老年残疾人的“平等、参与、共享”。这个思路正在随告中国社会的发展援步实施。这里我们介绍一个…  相似文献   

18.
从儒家文化的精华中汲取养成教育的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儒家养成教育的功能、核心内容以及对当代养成教育的启迪意义三个方面,探究儒家养成教育思想对于当代养成教育的影响。文章认为儒家养成教育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功能是道德教化.其核心内容可以归结为学“仁”和守“义”。儒家诠释“仁义”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道德传统。儒家养成教育对于社会与家庭的重视以及在强调道德教育的前提下,重视知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都为当代养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19.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家庭养老的文化基石。但是,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转变,孝文化的功能逐渐弱化。我国在"未富先老"的社会条件下,为解决养老问题,就必须加强对孝文化的宣传,大力弘扬传统孝文化,从家庭、学校、社会、法律法规上来完善家庭养老,让老人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相似文献   

20.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性的发展趋势,而中国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家庭结构以及传统道德观念的变化等使传统养老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提出通过社区建设为传统居家养老提供相关社会支持,完善居家养老的社区有效支持,更好解决居家养老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