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焦点·人物     
《老人天地》2014,(9):7-7
<正>狂者进取——翻译家许渊冲日前荣获国际译联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这个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首次将目光投向中国。93岁的许渊冲自称"诗译英法,全国我第一",平生得意之作是破译了德国著名作曲家马勒1908年的作品《大地之歌》里的唐诗密码。他70岁从北大退休,译作从20本,猛增到150余本,包括《诗经》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诗翻译历来是文学翻译中不可逾越的高山,而李白的诗歌造诣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标志更为中外翻译家所青睐。在李白诗歌的英译中,许渊冲的译本关注度颇高。本文详细阐述了李白诗歌及其英译的发展,以许渊冲的"三美"原则为例,从不同角度对许渊冲的翻译理论进行剖析,并对其翻译实践进行尝试性的评价,旨在完善李白诗歌翻译,将中国传统诗歌中的浪漫与美学推向世界文坛高峰。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以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爱情故事为题材的《长恨歌》以其独特魅力吸引了广大读者,并被多位学者、翻译家译为英文传到国外。在众多译文中,杨宪益与戴乃迭合译的版本及许渊冲的译本在国内关注度颇高。作为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鲁迅先生的"三美"理论上结合自己翻译经验提出了译诗的"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和"形美",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崇。本文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作为指导来赏析比较两个倍受关注的译本,体味两个译本的各自魅力以及个中差异。  相似文献   

4.
王梦悦 《老年人》2014,(11):18-19
正2014年8月2日,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20届世界翻译大会上,我国翻译家许渊冲被"国际译联"授予"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因为身体原因,许渊冲没有前去领奖,而是笑着回答了众人的祝贺:"这是中国文化的胜利。"  相似文献   

5.
正创造美,发现美,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记忆。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今年已是96岁高龄。2014年,许老先生获得了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文学翻译奖",他也成为迄今为止亚洲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翻译家。不仅如此,他的30首译诗还被国外大学选作了教材。出生于1921年的许渊冲是江西人,因为母亲擅长绘画,热爱文学,耳濡目染下,许渊冲也爱上了文学,对"美"的见解很是独到。另一位对他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诗词翻译的新范式标准"三美原则"的指导下,对林语堂与许渊冲《声声慢》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展示在"三美原则"指导下,译者找到开古诗词英译的新视角。在更好地把握诗词英译准确性的同时,体现其更高的美学意义,进一步推动中国古典诗词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从生态翻译学,依据生态翻译学的观点之"选择"及"适应",以李白的酒诗为例,分析许渊冲先生选择翻译《李白诗选》的社会背景和个人背景,以及选择使用英文韵文进行翻译的理论原因,以期实现对许渊冲李白酒诗韵文英译的生态学解读。  相似文献   

8.
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应用范围十分广泛。通过对许渊冲《长恨歌》英译本在词汇层面上的评析,可发现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结合运用对于唐诗英译在词汇层面的处理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许渊冲先生不仅仅是北大的教授同时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在诗词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同时被评为"译界泰斗"。诗词因其创造者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往往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正是这些差异增加了诗词翻译的难度。本文将在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指导下对不同诗词进行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然而翻译主体在中国文化多元系统中长期遭到了遮蔽,出现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现象。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尤其在中国典籍文化翻译中,译者更要充分发挥主体性。许渊冲先生作为一位颇有成就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对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主要以许渊冲先生英译的《雨霖铃》为例,从译者的翻译目的、美学观和文化观三方面,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歌,也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诗篇之一。国内外有众多学者翻译研究本诗。本篇就许渊冲和韦利的译本,从叠词的英译、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以及不同的翻译方法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2.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叙事诗。目前较有影响的有赵彦春、许渊冲和汪榕培三位先生的英译本,这些英译本的出现为该诗的海外传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三种英译本中还存在着误译、漏译和增译等现象,本文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对译文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葛底斯堡演讲是美国历史上最有传奇色彩和最富有影响力的演讲之一,对其中译本的评析分析是一个热点问题,但少有学者以"信达雅"为翻译标准对其中译本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本文将借助"信达雅"翻译理论,对许渊冲和石幼珊的部分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异同与得失,试图为后人翻译理论及实践提供参考。研究发现:许渊冲译文在内容上归化程度比较大,够"雅",不够"达";石幼珊译文在"达"方面优于许渊冲。  相似文献   

14.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其外译对于构建"中国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形象学视角对比研究《论语》许渊冲译本、辜鸿铭译本、理雅各译本与亚瑟·威利译本中对重要概念"君子"的英译,对不同译本所构建的"君子"形象特点进行描述,发现各译本"君子"形象有所差异,并从社会文化和译者个人因素角度分析差异成因,进一步说明翻译对于形象塑造的作用,为中国形象的塑造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5.
《长恨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叙事长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诗的主题是"长恨",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中国翻译大家杨宪益、戴乃迭(Gladys Yang)夫妇和许渊冲先生都曾对《长恨歌》全篇进行翻译,本文选用他们的两篇译文参照许先生的三美原则及杨宪益夫妇的忠实原则进行对比分析,对两种译文的优劣之处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在翻译实践和理论方面颇有造诣。他在著名的《论翻译》中提出了翻译的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特别是在美学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突破,明确提出"翻译是一种艺术"。林语堂将美学思想运用到翻译理论与实践当中,在中国翻译研究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林语堂的《论翻译》为基础,立足于他的美译观,客观地介绍林语堂翻译美学思想,并具体分析他中译英作品里的典型例句,最终得出林语堂翻译理论中"五美"相融合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王梦悦 《老人世界》2014,(12):16-17
2014年8月2日,柏林第20届世界翻译大会上,中国文学翻译家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一时间,媒体的目光聚焦这位经年沉醉于中外文学世界里的93岁翻译家。他笑着作答:“这是中国文化的胜利。“  相似文献   

18.
《清明》为唐代诗人杜牧的经典之作,此诗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广为流传。在《清明》的翻译中,涉及到一些文化方面的问题亟待处理,而以往的研究没有很好的处理到这些,因此本文将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即许渊冲先生三美原则中的意美来分析其中文化方面的问题,并以此对比赏析其两种英译本。  相似文献   

19.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对王维的称赞,反映了王维的诗里透着浓浓的美学意蕴。他的诗有意无意的透射着结构层次分明的绘画技巧,移步换景。同时他还把诗情画意融合入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诗中有画的意境,把握了诗画共同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20.
Friendship是美国思想家、文学家、演讲家、诗人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的代表诗作。该诗无华丽的辞藻,语句精练简洁,但不失诗歌的音律美。诗中使用一连串的形象和比喻来说明繁复的哲理,具有磅礴的气势和雄辩的说服力,体现出无限的艺术魅力及价值。因此,无数翻译家争相对其进行翻译。本文节选朱利安和叶子南两个译本,在许渊冲的"三美论"下对两个译本进行对比赏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