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是,伴随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的人员在逐年增加,留守儿童的人数也在逐渐增长。虽然说父母的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的压力并为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但也使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面,面临许多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当今社会背景下存在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建设性地提出一些解决办法,旨在缓解和进一步改善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  相似文献   

2.
关注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学龄前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60户有0—6岁儿童的来沪务工家庭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法与座谈会方式,了解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学龄前教育。结果显示。进城农民工普遍重视子女的学龄前教育,责任心强,教育投资和期望都与上海本地家庭相当:但由于他们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及职业等社会经济状况相对不利,所以在亲子时间、养育知识与技能、幼儿园教育认同与社区参与等方面存在不足,进而影响到他们对子女的照料投入、教养方式、控制感、成效感、投入度以及与幼儿园和社区教育的配合。  相似文献   

3.
家庭禀赋、家庭决策与农村迁移劳动力回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石智雷  杨云彦 《社会学研究》2012,(3):157-181,245
在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情况下,中国"民工潮"和"民工回流"、"民工荒"并存的现象,一直是困扰国内外学术界的难题。本文根据湖北和河南两省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建立农村迁移劳动力回流决策的影响因素模型,从家庭决策的视角分析了家庭禀赋对迁移劳动力回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家庭人力资本越丰富,劳动力越容易选择留在农村就业或者回流农村,但是家庭人力资本值达到一定程度后,农村劳动力又倾向于外出就业。家庭社会资本有助于迁移劳动力外出务工,但是随着家庭社会资本值的增加,那些家庭社会资本更为丰富的家庭的劳动力则更愿意回流家乡就业。丰富的家庭经济资本同时可以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家庭经济资本可以为外出务工提供物质支持,但是丰富的家庭经济资本又会促使迁移劳动力回流农村,总体来说后者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但受到条件限制,无法把子女带到身边,而将子女寄养在亲戚如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身边,使其成为留守儿童。在对农村留守儿童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家庭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教育欠佳、家庭教育意识薄弱、教育方法不当和教育内容失衡等问题,从家庭内部环境、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寻找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方法,从而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5.
进城务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因条件限制不得不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农村,由此形成了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由于当前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和生活习俗观念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引起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重心转移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父母的家庭教育责任感,优化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外部环境等方面提出对策,来试图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寻找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其子女大多数留在农村,交由其祖父母看管照顾,便出现了人们一直关注的留守儿童问题。由于这些留守儿童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在学习、生活、心理及人格的发展上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怎样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紧迫而亟待解决的问题。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受到严重破坏,使得教育留守儿童的重任不可避免的落在了学校教育的肩头。一直以来,我校坚持不懈地抓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了一系列有关留守儿童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社会转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而他们选择把孩子托付给祖辈等其他监护人监护,由此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攀升。本文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东山村的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运用数据与理论相结合,分析了东山村的隔代教育现状,找出隔代教育的问题因素,并在家庭、学校、政府方面给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农民工涌入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希图通过辛勤劳动改变自己的生活。近年来,农民工问题成为中国社会的热门话题,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更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随着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许多农村儿童伴随外出打工的父母流入了城镇。我国现有流动人口1.2亿,其中农民工的学龄子女估计有240万—360万,这些孩子的就学问题日趋突出。目前,教育费用过高是流动儿童家庭所面临的最大困难,而基础教育中的弊病加剧了农民工子女的困难。为了实现教育公平——这项最基本的社会公平,政府、教育机构以及一些专家正积极行动起来,努力为同在一片蓝天下的打工子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9.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但由于无法解决将子女带在身边照顾及教育问题,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农村。但是优质的学前教育才是孩子得以发展的教育基础。通过实地调查掌握广西桂林市雁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发展现状,针对性提出解决对策,更好地保障当地农村留守学前阶段儿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实现教育起点公平。  相似文献   

10.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直接导致了其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在基本生活、人身安全、心理、道德等方面呈现或潜伏着一些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结构不完整造成的教育功能弱化、隔代教育代沟明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角色意识模糊,以及留守家庭教育文化氛围缺失等。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需要留守儿童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沅陵县地处湘西北,怀化市北端,地域广阔,是全省地域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区,人口约为65万人,是一个劳动力输出大县。大量的农村人口输出,一方面增加了外出务工农民的收入,推动了农村建设;另一方面,这种务工模式打破了家庭结构的平衡,使得老人和孩子成为农村的留守者,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监督和教育成为了困扰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亲情的关爱和呵护,面临着很多问题。本人作为在当地从教25年的教育工作者,通过问卷、观察和访谈的方式对农村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当前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男性劳动力进城务工,由此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群体——留守妇女。本文以吉林省农村地区为例,研究吉林省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从政策层面、政府层面和个人层面提出对策,改善吉林省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将孩子留在家中,成为留守儿童,由于这些父母疏于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孩子们缺乏亲情呵护、家庭教育和监管,在心理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不少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难以疏解,现状令人担忧。本文首先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的现状,然后剖析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家庭、学校、社会团体及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建立长期帮扶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回顾我国外来务工子女的社会偏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偏离的社会排斥研究视角。通过对杭州市的个案研究,发现尽管外来务工子女渴望融入城市社会,但由于身份及特殊行为,他们不断承受着挫折和排斥,这可能导致其在教育机会的获取上处于不利地位,阻碍其个性或人格的健康发展,甚至造成消极的社会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外来务工子女的社会融合,促进社会的和谐。实现社会的长期繁荣和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5.
"留守儿童"源于农村青壮年离开本土,外出务工,把年幼的子女留在家里,让父母或亲朋好友看管,这些无父母教育管理的儿童就被称为"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已成为了党和政府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重点,稍有不慎就会为家庭和社会造成重大隐患。只有探索出一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的新路,才能让农村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90年代,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员开始出现举家随迁的流动模式,农民工随迁子女群体也由此产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群体在步入成年后,出现了内部较大差异的分化;但无论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留驻城市或返乡就业、创业,都是当前国家战略发展所需的现代劳动力。对916位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研究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完成其义务阶段教育后,能继续留驻流入地的人员超过了一半;完成义务阶段教育后去向不明的,多为社会特征水平偏低者;城市返乡农民工子女在家长特征水平上偏低。因此,应以国家宏观需求和个体微观分化的特征为立足点,对该群体后义务阶段的管理与教育作出思考。  相似文献   

17.
家庭教育是子女受教育过程的起点,但部分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供求关系不对等,不仅影响了孩子和家庭的未来,更影响社会的发展。探究家庭教育对外来务工子女供给情况的深层次影响,以浙江省玉环市楚门镇部分外来务工子女家庭为例,引入供求均衡理论,按照"什么是家庭教育供求均衡—谁是供给者—谁是需求者—供求问题分析—怎样供给"的脉络,解析家庭教育供求情况,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王鹤年 《老年人》2008,(6):49-49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他们的子女长期离开父母成为留守儿童。据统计,2007年仅湖南省15岁以下农村留守少年儿童就有240万人,占农村少年儿童总数的27%。由于他们长期和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友(以下简你代理监护人)共同生活,这些人因老弱病残或素质偏低,对孩子疏于管理,或过分溺爱纵容,加之社会和学校教育的缺陷,留守儿童或多或少地养成了目无尊长、生活懒散等不良习惯,而且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因此,如何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探索符合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路子,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9.
当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一个重要缩影便是快速城市化。然而城市化所带来的不仅是飞速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人口涌入和高度的资源聚集。农村劳动力不断进入城市,在2050年之前,中国城市化规模将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这就意味着每年由农村进入城市的人口规模在一千万到一千二百万区间内,与之伴随的是农村劳动力的飞速流逝,同时由于资金、政策等种种原因,农村劳动力在进入城市时往往会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这就造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群体"留守儿童"。根据社会学概念,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且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仅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达两千两百万。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问题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并且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因为家庭教育问题,严重影响着子女的正常学习。为探究家庭教育对于外来务工子女受教育情况的深层次影响,本研究特针对浙江省玉环市楚门镇部分农村外来务工子弟,对其家庭教育发展进行探讨,以期在了解影响观念形成的相关家庭基础上,发现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