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和法律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最常见的社会规范。从产生的角度来看,二者产生的时间互补,但产生原因相通;从实施的角度来看,二者实施手段不同,但实施内容相通;从作用的角度来看,二者作用范围不同,但作用目标相通;此外,在实际生活中,法律与道德往往同时出现,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2.
人类文明在发展中,受到众多的约束力量和控制力量,在原始社会可能更多的是道德和习惯,但如今必须依靠法律的强制性巩固统治者的既得利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世界和平。本文主要区分了法律与道德、习惯、行政三者的不同,并阐述了法律与道德、法律与习惯、法律与性质三者间的联系,旨在让更多人认识到法律与其他社会控制力量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概念,以概括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特点。随着社会的变迁,"差序格局"依旧适用于现代社会,并衍生出地缘关系扩大化和利益关系核心化的新特征。针对某系医院事件,本文以"差序格局"为视角,从社会道德约束与法制治理两个方面对案例反映出的问题展开分析与思考,并发现在社会道德约束方面,存在着行业公约的缺失、道德底线受到利益关系冲击、"双重标准"导致道德失衡等问题;在法制治理方面,存在着社会成员法律维权意识薄弱、多数行业的法律规范不完善、有关身体健康等重要领域的法律惩罚较轻等问题。最后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本文提出了建立行业公约、提高法律维权意识、完善行业相关法律规范等建议与策略。  相似文献   

4.
美学学科的文化转向推动美育的文化转向,而大众文化的娱乐导向和社会转型期频发的道德滑坡现象,使得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审美文化教育中的思想引领作用成为重要议题。大学生审美文化教育与核心价值观融合有两条路径:学科融合与媒介互补。前者拓展了审美文化教育的内容,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和各类学科的融合、构建"大美育"的课程体系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后者提倡充分发挥电子媒介的优势并结合传统文字印刷媒介,取长补短,促成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审美化实现。  相似文献   

5.
和牟 《职业时空》2008,4(8):72-72
道德与法律作为社会调整的基本规范,数千年来,交融与制约并存、互补与互动同在、矛盾与冲突始终交织其中。古有儒法两家的争鸣,近有哈特与富勒的论战,纵横古今与中外,历演千年而不休。近年来,人们所提出的“道德的行为不合法”、“合法的行为不道德”等有关“合法”与“合理”问题的争论和悖论,实际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社会规范的内在矛盾和冲突。由于道德和法律有着较强的时空性和国别性,本论题所指的冲突限定于我国现行法律与道德的冲突。  相似文献   

6.
法治和德治是社会生活中规范人的生活的前提,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对法律起着基础和限制的作用。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社会中违法现象也越来越多地凸显出来,这些现象的出现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形成了较大的阻碍,除了政治、经济、文化及法律本身事物影响外,道德建设在法治社会的构建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从道德建设在构建法治社会中的支撑作用出发,对我国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强化道德建设在法治社会中作用的途径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所谓"法律",是指由享有立法权的政府部门,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并颁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总称。简单来说,就是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相比于道德规范,法律更多的是强制性,引导性,来保障每个人生存的安全和公正。它的存在,极大地强化了社会的秩序性,人类的自由性和个人自由的保障性,扩大"正义"这一概念,极大地保障了效率的实现,平息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而从古代的"道德大于法律"到今天的"法不容情",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许在个别案件上"正义"与"法律"产生了矛盾,但这仅仅是方法论层面的问题,绝不是认识论层面的问题,更不可能成为否定法律存在的依据,否则就会构成司法的困难和社会的动荡。  相似文献   

8.
中职德育教育是规范学生思想品德、社会道德、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一门道德课程,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将来对社会的贡献.其中,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是中职德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职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本文提出,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建立在基础的德育教育基础之上,根据现阶段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易出现的社会问题,教师应结合网络资源传授适合中职学生的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9.
周蓓蓓 《公关世界》2022,(20):29-3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行政管理的相互适应与融合,是全面提升高校育人水平和办学水平的客观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行政管理在育人目标、工作理念上的有机统一以及职能上的互补是二者融合的内在依据,它们的充分融合、相互作用,可以发挥叠加的育人效果,是增强高校育人与管理工作实效性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道德与法律作为维持人类社会规范的两大基本维度,作为社会关系的调整器,二者虽所属范畴不同,但都规范着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法律具有惩恶扬善的作用,是一种善的产物,法律的道德价值为正义、公平、自由、权利、秩序,这些价值是道德赋予法律的精神实质。本文从法律源于道德这个视角,以中西方的历史及我国当代为背景,对法律的道德合理性进行详细论述,并阐述法律是一种善的事业,具有公共福利性质。为此,法律必须以道德做支撑,一切法律在根本上都不可能与伦理道德无涉。  相似文献   

11.
当代青年的道德表现与体系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杭州胡斌飙车案”、“复旦学子虐猫”到“时尚女孩拒绝帮扶摔伤老人”,形形色色的表象后蕴含着同一实质:当代中国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面对西方思潮与社会转型的冲击,其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都已发生剧变,部分青年表现出道德自我意识膨胀、道德功利性明显、道德价值混乱等多方面的道德偏失。重构当代青年道德体系.培育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人格和道德主体精神,使每个个体走出道德困惑,不仅是青年成人成才的自我要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的经济已经实现,在这个大社会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地位也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在市场经济中,商法的重要性一步步体现出来。如何做到商法"与时俱进"和"跨越式发展"是每一位立法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商法在社会主义经济市场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存在问题两方面进行论述,目的在引导大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构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网络道德暴力在"道德、正义"的名义下,通过网络平台向特定对象发起大规模舆论攻击,甚至由网络平台发展到现实社会的围攻,以使对方受到道德惩罚或迫使对方改变自己的行为。网络道德暴力具有"暴力"的性质,扰乱了网络生活甚至是现实生活秩序,客观上妨害了良好社会道德风气的形成。大学生实施网络道德暴力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是言论自由的异化和群体动力,外因是社会情绪郁积和"匿名制服"效应。基于"共享共治"的基本精神,通过大学生网民、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携手行动是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暴力问题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是一个较为难解的课题.笔者想要探讨的不仅仅是强调道德教育的意义何在,而是研析一代学子如何在道德生活和生活道德的"软"环境中,和谐发展,健康成人,不断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大学生的道德人培育需要在道德生活和生活道德的交融中,通过实践逐步沟通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心灵世界",达到道德的自律与他律的互动,并逐步由被培育、被塑造转变为自我培育、自我塑造,也许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创新和实效将从这里生成.  相似文献   

15.
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及与这些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6.
关于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们讨论的热点。文章就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定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是同一种艺术,电视艺术是在电影艺术的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二者的出现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过程,二者将在未来发展中独扬优势,互补共存。  相似文献   

17.
德育与美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其生理、心理、品德等方面影响深远。德育与美育是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之一。德育与美育在内涵及本质、教育方式、育人途径等方面存在较大区别,但二者的育人效果是相同的。因此,高校德育与美育的融合,需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配合,也需要社会实践活动的配合,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8.
道德和法律的冲突在现实社会中随时可见。近半年以来的两起老虎伤人案,围绕着动物园是不是应该赔偿的争议,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本文试图从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入手,以老虎伤人案为例,粗浅分析道德和法律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友好携手,共同为化解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林洪  夏新生 《职业》2014,(8):64-65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建设单位,全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在探索"与企业融合、与开发区融合、与首都经济融合、与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区融合"的多途径、多形态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道路过程中,笔者学院建立了适应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办学机制、育人机制和社会服务体制机制,增强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使学校进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实现了新的突破和跨越。  相似文献   

20.
边沁功利主义的实质是主张从道德领域以外的经验世界与客观事实中寻找,确定道德原则的根据和道德价值的标准,而不是在道德领域本身之中来确定道德原则与价值标准。边沁功利主义肯定人在动机上的利己之心,主张通过法律等社会调控系统的中介,从而达到人们行为及其效果的利他,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上达到两者之间的统一。边沁所创立的功利主义对法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