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雍正粉彩在清代粉彩中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在中西文化及技法的冲击下,呈现出雅俗共赏的特点。其雅在于构图与意境上对传统美学的模仿与超越,其俗在于题材对俗世感情及心理的迎合。本文在界定雅与俗的基础上,对雍正粉彩雅与俗的体现及此种特征出现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文学的雅、俗之辩是一个老话题.新武侠小说的出现与流行又使人们重新瞩目这一话题.但在以往的论辩中似乎极少将其看成是一个。历史问题”——即从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来考察.更未能从传统文化运作方式的角度来考察。事实上.文学的雅与俗是历史的.更是文化的,只有明确了文学雅、俗之分的历史过程与文化机制,才能更清楚地定义雅、俗文学。  相似文献   

3.
《老年世界》2010,(22):42-42
我们所以把“雅”与“俗”作为一个话题来讲,是因为当前旧体诗创作中人们普遍争论的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4.
淘丫 《老人天地》2014,(3):45-45
当生活遭遇困境,内心也能轻歌曼舞,说俗了,那是活得明白;说雅了,是一种境界。在烦恼的弯路险滩中找到快乐的视角,这样的智慧老人,就在我们身边。  相似文献   

5.
雅与俗     
王蒙 《老年世界》2008,(9):20-20
我每天都吃三顿饭,睡八小时觉,大便一次。小便六七次,从来没有考虑过这样是雅还是俗。  相似文献   

6.
退休后,别无他娱,淡泊清心之中,唯深爱散曲。每每空下来,榻上斜卧,品佳茗,读散曲,是一件很惬意的事。诗、词、曲、赋虽是中国韵文史上的四大奇葩,但我体会一个闲散的人当尤其喜欢散曲。元曲其实属于音乐文学,起码它的音乐性超过诗词,既有词牌又有宫调,唱起来是惆怅雄壮还是清新绵远,是嬉笑怒骂还是感叹悲伤,一看宫调便知一二。试想,一个闲散的人,抱一本散曲,哼哼唧唧的边读边唱,再合适不过了。其二,这散曲是俗中透雅、雅中露俗的东西,如果说读律诗让我联想起京剧,那么看散曲总让我联想起评剧,语言通俗,  相似文献   

7.
胡静怡 《老年人》2010,(2):44-44
古代戏台联,常多牧言,俗中见雅,意于言外。长沙朗梨陶公庙一联,流传甚广,颇有深意:凡事莫当前,看戏何如听戏好;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  相似文献   

8.
两家食杂店     
我赖以吃喝拉撒题的地方,是一座小城。小城人的生活,跟大城市人不同,跟乡下工也不同。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说,大城市人的生活,是雅,乡下人的生活,是俗,那么,小城人的生活,便是半雅半俗,不雅不俗,忽雅忽俗,两混水儿。我住的这栋楼里的居民之间,便明显地呈现出这种两混水式的关系。不象大城市里的人,对面门住着,却不知姓甚名谁;也不象乡下人,百十户的大村子,张家长,李家短,没个不知底细的。我这样说,相信大伙儿已经明白了几分。说透了,我的那帮邻居之间,彼此也知个名呀姓的,有的不全知,但见了面便都对上了号。嗅,三楼…  相似文献   

9.
李文佑 《老年世界》2010,(21):43-43
雅与俗的问题,在《诗经》选编的时候,即已被人们认识到了,所以,有了“国风”、“小雅”、“大雅”。国风的意思,按朱熹的注解是各个诸侯国的民间歌咏,而小雅、大雅则是当时的士大夫、文化人们所创作的诗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看到:十五国风吟咏的大多是老百姓的爱欲情怀,而雅则上升为有地位的人所关注的民生哀乐之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菠菜炒猪肝     
"红与绿"的爱情,虽然表面看个性不同,内容却殊途同归。"红与绿"的爱情一根根青翠的菠菜宛如瑶池里舞动的仙子,半入江风半入云;一片片彤红的猪肝好似阿里山的小伙,臂健腿实壮如山。这一青一红本是地道的大俗,可因这温柔的融合便成了不俗的大雅。前段时间,和朋友一起吃饭,遇到一对小夫妻,男人性格火暴,没说三句话就急,而女人静静的似那富春江的水。就像这猪肝菠菜,原本南辕北辙的性格,却结合得那么完美无瑕。  相似文献   

11.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作为中国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并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逐渐演变,内容越来越充实,寄托的情感也越来越丰富。在其演变的过程中,该神话传说开始与"七月七日"这一民间岁时性节相互交融,最终形成了现代人们口中所称的"七夕节"(又称:"中国情人节")。研究"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探讨该传说的发展变与七夕节俗之间的深层关系,有利于人们对该神话传说的系统认识和深刻解读,同时,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和节日习也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引用《尚书》中的“诗言志,歌咏言”来说明什么是诗歌。然而有一种诗的写法是先俗后雅,由俗不可耐,到雅可登堂,雅俗之间形成极大的反差,这种诗叫“逆挽诗”。逆挽诗是采用“逆挽”的手法,于浅显平常的开头之后掉转笔锋,翻出新意,达到奇峰突起、石破天惊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人有“叹老嗟卑”之癣,的确是很俗气,无怪青年人看不上眼。以区区之见,因怕被人说“俗”并不敢言“老”,这也未免雅得可以了。倚老卖老固然不好,自己嘴里永远是“年方二八”也未见得妙。  相似文献   

14.
乔秀滨     
《公关世界》2009,(12):68-69
1953年生于河北省安平县,现为中国华人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民族书画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硬笔书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书画鉴赏家,日本国艺书道院特约讲师,河北省青少年书法家协会主席兼秘书长,河北省硬笔书法协会副主席,唐山市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唐山市书画家协会主席。  相似文献   

15.
游宇明 《老年人》2014,(1):41-41
正侯宝林是中国现代相声界的一代宗师,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相声艺术作品。他的相声融幽默与讽刺于一炉,既让观众笑声不断,又给人以教益,俗中见雅,平而能奇。他逝世20年了,但喜欢相声的人一提起他,依然赞不绝口。杰出的人才往往是风雨泥泞逼出来的。侯宝林本是天津人,因家中无力养活,5岁那年被舅舅带到北京,送给一户侯姓人家做养子。养父的收入也很微薄,侯宝林只读了三年小学就辍学了。  相似文献   

16.
92岁的贺友直先生,是中国的连环画大师,他的《山乡巨变》《李双双》是中国连环画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画家刘旦宅生前曾赞叹:在连环画领域,贺友直是除张乐平外的“另一只鼎”。陈丹青的评价是:“连环画家的全能冠军,连环画的大寿星、常青树,俗极而雅的文化老姜与老将。”  相似文献   

17.
毛武     
毛武,1953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中国现代硬笔书法研究会会员,唐山市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唐山市书画协会理事。  相似文献   

18.
法国语言学家、教育家梅耶(1866~1936)Meillet,Antoine曾说过:"有生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语言。"另一位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Sapir,Edward;1884~1939)也有同样的观点:"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可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语言就没有民俗文化。谐音是中国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新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谐音这种语言现象与年俗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本文试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年俗现象进行分析,力求揭示谐音在年俗文化中的诸多有趣现象和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锻炼锻炼》是反映五十年代时期农村社会面貌的小说,是对农村农民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作品通俗风趣,雅俗共赏。人物更是活灵活现,耐人寻味。"小腿疼"与"吃不饱"是短篇小说《锻炼锻炼》里面的两个人物。她们性格各异,各具特色,但是无不体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这一大背景下农民缺乏安全感的生活状态。本文试图从时代背景,基层干部的主观主义,作家的乡土情结来重新认识"小腿疼"与"吃不饱"。  相似文献   

20.
乔秀滨,字乔羲,名云鹤,号书剑道人。1953年7月生于河北省安平县。现任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中国现代民族书画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硬笔书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书画鉴赏家,日本国艺书道院特约讲师,河北省青少年书法家协会主席兼秘书长,唐山市书画家协会主席,唐山市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乔家书画院院长等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