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传统与特点之一,就是把政治传统与伦理道德结合起来。而以"修、齐、治、平"为代表的伦理政治学说,是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最为概括性的内容。其原因主要是由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文化特点决定的,对其作用进行反思与体悟对于现代社会政治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传统家庭伦理与家庭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参考大量儒学经典和历代家训的基础上,针对近年来引人注目的青少年道德滑坡问题,主要从孝、五伦、修齐治平等三个典型层面概括和剖析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与家庭教育的各自特点、发展历程、相互关系以及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强道德修养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认为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具有始于家庭而扩向社会、始于古代而扩向未来的重要特点,中国的家庭教育具有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别是道德现代化的进程中,应充分发挥传统家庭伦理与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尽量避免传统家庭伦理与家庭教育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汶蓉 《社会学研究》2016,(4):145-168,245
"啃老"是转型期家庭领域充满结构性张力和矛盾意向的集中体现。在个体化和矛盾意向视角下,本文选取上海市的访谈案例,通过比较和谐与冲突的两类"啃老"家庭,分析家庭成员的不同认知策略及其对代际关系走向的影响,以此来展示家庭成员在利益、价值、情感方面的互构和张力,讨论传统与现代如何共同塑造当下的中国家庭生活。研究发现,当下中国城市家庭代际关系的自反性并未导致家庭的个体化,相反,代际责任伦理在家庭成员的自反性生涯和协商实践中得以再造。社会转型强化了"亲子一体"的情感结构,让代际互助传统表现出了强大的文化抗逆性。  相似文献   

4.
老年保护工作中的伦理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人保护是家庭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容易诱发伦理危机的实务工作领域。从中国文化传统及社会实际两个方面着眼考察老人保护工作中的伦理议题,将有助于社会工作者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避免使自己陷入伦理危机之中。  相似文献   

5.
读者来信     
“孝道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普遍宣扬和奉行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它融合了礼法与道德的内外约束,反映了传统的亲子伦理关系。就社会现实而言,当前倡导孝敬父母,对于调节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特别是弥补社会养老保障缺失,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男女双方因情爱文化而组合产生家庭伦理关系,国家作为家庭发展形式的拓展和延伸,自然以恋人或夫妇情爱文化为基作用渗透、制约、改变着中国古代情爱文化。  相似文献   

7.
周铁莉 《现代交际》2010,(12):97-97
"孝悌"观念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西周时期,以"亲亲"和"尊尊"为中心建立宗法制度,"孝"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忠"的思想也由此逐渐成型。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西汉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孝悌"观念被纳入国家制度的范畴。在以后几千年中影响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不但规范着中国家庭秩序和社会等级,而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政治伦理制度,影响着国家秩序,出现"家国天下"的局面。成为中国伦理本位社会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古代中国社会"超稳定"发展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8.
传统家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家庭索子道德教育中提出顺而侍亲、祭以念亲以及敬以孝亲等理念,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封建社会的发展进程,然而,任何文明都割不开与其母体的联系,分析家训中的亲子道德教育理念,有助于构建现代和谐的家庭亲子道德理念.  相似文献   

9.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家庭养老的文化基石。但是,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转变,孝文化的功能逐渐弱化。我国在"未富先老"的社会条件下,为解决养老问题,就必须加强对孝文化的宣传,大力弘扬传统孝文化,从家庭、学校、社会、法律法规上来完善家庭养老,让老人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相似文献   

10.
刘婷 《现代妇女》2013,(12):I0014-I0014
宗法制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社会制度。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  相似文献   

11.
文化、制度与结构:中国社会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莺莺 《社会学研究》2012,(2):60-85,243
非正式关系渗透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正式组织和科层体系之中,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关系的重要特征。本文梳理韦伯以来讨论中国社会关系的重要研究,归纳出四种讨论中国社会关系的不同路径:"特殊主义"和科层制、庇护主义、儒家社会理论与"关系",以及社会网络研究。这些路径在理论背景、研究主题和写作时间上各有特点,有些路径中还隐藏着不同程度的价值判断。梳理显示出三支讨论社会关系的脉络:侧重特定政治经济背景的制度视角、侧重伦理涵义的文化视角,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所代表的结构视角。本文认为,应当将文化、制度与结构视角相结合,分析社会关系的结构特征与伦理内涵为转型社会的科层制建设以及制度变迁提供了怎样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推动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当前,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总体上是积极的,但缺乏深入理解;具有学习的意愿,但实际践行不足;学习方式多元,且更青睐参与体验式学习。学校、家庭和社会缺乏渗透传统文化的机制和环境,使得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面临诸多困难。为此,应该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整合家庭与社会的各种资源,为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营造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3.
孙彩燕 《现代妇女》2014,(4):311-312
儒家孝悌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宗法农业社会造就的解决封建家庭内部关系,树立封建家长绝对权威的家庭伦理范式;作为由家庭伦理扩充到社会关系,服务于封建政治统治的社会公共伦理范式,其在中国社会存在已经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这种社会存在已经自觉、不自觉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种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如今,中国社会正面临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转型,面对扑面而来的现代化困惑,中国人的现代化精神家园是什么?成为人们自觉、不自觉的追问。自然,儒家孝悌思想现代化反思研究也成为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要研究这一课题就必须研究儒家"孝悌"思想在清末民初现代化转化的困境,才能更好的继承儒家思想的精髓,才能让现代人真正自己去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家庭规模到底有多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看到不少国内外社会学家在论及中国古代家庭的规模时,总以为中国古代一般都是几世同堂、人口众多的大家庭。其实,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一种错觉。错觉的产生我想主要原因为三: 一、根据中国传统的家族制度的伦理观念推论,以为中国传统家庭定然是几世同堂、儿孙满堂的大家庭。这更多地是反映了一种传统的理想,并不是普遍的现实。实际上,自战国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汉语言文学的必修课程,它是对中国儒家、道家、佛教、玄学及古代艺术的全面阐述。本文就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为研究方向,从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开始,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地位及教材建设,最后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意在为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教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谢赫的"六法论"是中国绘画的重要理论,"气韵生动"在"六法论"中处于首位,全面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绘画中美学思想的基础。本文从对"气韵生动"的认识,通过"气"、"韵"、"生动"之间的关系,来谈"气韵生动"内在的美学思想,突出了"气韵生动"美学观念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中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7.
2008年汶川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导致大量震后重组家庭的出现,亲子代际关系作为家庭关系中的重要部分,对家庭和谐和子代成长等多方面产生影响。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对震后重组家庭成员进行深度访谈,并发现生活照料、情感交流、经济支持、认同感、子代关系、家族因素、重组方式对震后重组家庭亲子代际关系具有影响,并在这几个主范畴中形成了故事线,尝试提出"微观—宏观"震后重组家庭亲子代际关系影响因素模型。  相似文献   

18.
孝:大学生家庭责任教育的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有丰厚悠久的传统文化,其中,孝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且影响最深远的传统伦理思想,也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和强调孝道。以孝为切入点进行大学生的家庭责任教育,使大学生理性认识自己的家庭责任和人生责任,自觉提升自身素质,对当前的家庭美德建设、社会文明的提升、民族素质的提高、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且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化反哺"是人类社会文化变迁中的一种"晚辈文化"向"长辈文化"倒流的现象.本文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存在对弱化"代沟现象"、实现亲子间的"视阈融合",改善"亲子关系"、增强子代的自我价值感和社会适应能力,完善"长辈主流文化"、规范"青年亚文化"、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社会化小生产会成为工业化、现代化的一种重要实践形式?社会化小生产形成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文章认为,社会化小生产的内在逻辑主要是经济成长的内生需求,社会资本的网络拓展以及中华二律和合文化的模式建构。这其中包括:农业社会背景下的工业化生产,家庭家族基础上的社会化生产。社会化小生产为人们提供了获取最大物质利益与经济效益的可能,最大可能地发掘利用了中国传统社会资本,最大限度融合了亲缘、地缘、业缘与理性契约。同时,浙江地域文化中的"开放"的海洋文化与"务实"的内陆文化融合、"有为"的儒家文化与"无为"的道家文化融合、"重商"的吴越文化与"重农"的中原文化融合、"进取"的西方文化与"中庸"的东方文化融合正是中华二律和合文化精神折射。这种二律和合文化精神导引着社会化小生产模式的建构,形成了家庭、家族与企业相融合的生产组织,分散化、专业化、小规模与块状、集群相融合的生产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